2008年12月10日星期三

韩毓海 :重新开眼看日本

出自《书城杂志》月刊 作者:韩毓海 发表时间:2005年8月15日

近代以来,日本出于种种目的,总是将中国摆在显微镜下反复研究解剖,日积月累,把我们琢磨得日渐深入透彻��而其"长处"尤其表现在善于"从中国的内部(乱)出发了解中国"。但相对而言,中国对于日本的琢磨和了解,还远远达不到这个程度。古人常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而中国经常吃日本的亏,恰恰就是由于对于日本研究了解不够所致。因此,重新认识日本,重新开眼看日本,或者说大一点��建立我们自己的日本观,的确乃今日中国当务之急。
  如何建立当代中国的日本观?那首先就必须像孙行者钻到铁扇公主的肚皮里一样,从对象的内部去了解、认识它,在这一点上,我们恰恰不能指望日本人。因为当我们说日本右翼不肯正视、反省其历史的阴暗的时候,我们自己其实也对日本的历史特别是其中哪些是"阴暗面"不甚了了。于是,日本的"不反省历史"与我们的"不了解日本历史"相遇,而构成了难以克服的死结。这种死结也只有通过中国对于日本的"内在研究"才能得到逐步解决。而这些所谓"内部研究"的课题包括:从日本历史上看,它自身内部的基本矛盾何在?这种矛盾如何铸造了日本的传统?今天的日本社会内部又面临着何种基本矛盾?这些矛盾的基本走向和可能性的后果怎样?��我认为只有这样互相"摸底"式的研究,才真正有利于我们判断形势。
  沿着这一思路来看日本问题,我觉得我们就能比较好的认识到:一,从历史上看,正是因为日本内部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与中国完全不同,才使得接受了不少中国文化的日本,必然的走上了与中国南辕北辙的道路。二,我们因此也可以说:日本自近代以来之所以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其实首先乃是为缓解和转嫁其内部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危机使然。即对外侵略,也首先是由于其国内问题所决定、促发的。三,所谓外因不过是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其实也就是说:今天的日本如何处理和应对其内部的社会经济矛盾,实际上从根本上决定了中日关系的走向,中日之间问题的说到底,关键还是要看日本朋友们自我控制和治理内部危机的能力如何。
  
  一, 日本古代的军事贵族封建制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以为常的认为:古代日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模仿照搬了中国古代制度文明,甚至一度得出了古代日本与中国"同文同种"的结论。��然而,这实际上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甚至是些有害而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空话。
  例如我们说:日本制度文明起源于"大化改新"引进大唐制度文明,这说法或许大致上还算"靠谱",但是,如果进一步说大唐文明在日本源远流长,甚至说日本比中土更好的保存了大唐文明,这恐怕就近乎是无稽之谈了。
  因为事实上是,唐朝的制度文明在日本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而且就很快被扑灭并崩溃了。在漫长的日本古代,统治日本的,主要乃是特殊的"幕府-大名-武士"联合执政的军事贵族制度,这种封建军阀统治的制度形式,其实是日本的独创。如果说类似,古代日本最多有些类似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和三国演义时代的情况。所以,若非要强调影响的话,那么也许应该说大唐文明在东瀛不过昙花一现,日本的制度就迅速"退回"到了中国隋唐之前的"乱世",而且绵延千年,直到明治维新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诱导下,日本才形成了近代融君主立宪与军国主义合一的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从日本自身的历史来看,日本辉煌而短暂的引进中国大唐制度的时期,其实到了"奈良时代"(时间上大致与中国的唐代相仿)就大致上终结了。而奈良时代主要从中土大唐引进的是两个东西:一是天皇治下、以太政大臣为宰相的"紫微中台"儒教文官官僚制度,并颁布了"大宝律令";另外一个其实就是佛教的传入和隆盛。但是,这两个引进的东西一开始在日本社会内部就严重"水土不服",陷入到剧烈的互相冲突、尖锐斗争。其实也正是它们之间的冲突,才导致了日本历史上的"奈良盛世"的瓦解。
  公元764年许,日本的女天皇醇仁因不满太政大臣藤原氏的政策,转而任用她十分宠爱的道镜禅师担任太政大臣,主理国政,藤原氏皇亲贵族集团随即被镇压,这一事件从而开启了日本历史上佛教干政的局面。
  奈良时代的终结其实就是与这种贵族官僚-佛教僧侣之间的剧烈冲突有关。而随后的"平安朝时代"(时间相当于中国的唐宋之间),日本的政治中心之所以要从奈良迁都于京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摆脱佛教僧侣对于奈良政权的控制。这就是为什么��"平安朝时代"是以原来被和尚们镇压的藤原氏皇亲贵族复辟,及皇亲对于政治的控制达到高潮为标志的。
  从中国的视角来看,日本平安朝时代藤原家族的摄政,其实就是典型的"外戚专政"��也就是说藤原氏相当于汉之霍光与王莽,但是,这里还是有根本上不同的一点:中国历史上少数的外戚干政,如王莽和霍光的统治非常短暂,很快被推翻,而藤原家族的统治却长达一个多世纪,而且这种外戚专权还被充分地"制度化"了,这就指藤原家族创立的"摄关家"制度。根据这种特殊的制度:天皇由藤原家族生育、教养,天皇的舅舅、义父、外祖父都是藤原家族的家长��例如:其中藤原道长一人就将这三个角色集于一身,这位外戚贵族大权独揽,他一个人"摄政"就长达52年之久。
  "摄关家"制度自然导致了天皇与外戚的冲突,而恰恰又是天皇与外戚的长期尖锐冲突,最终才使得军事贵族集团崛起和寺院势力复活,它最终瓦解了奈良和平安朝时代确立的、类似于中国的"文官制度"��而日本历史的主角:军事贵族集团��这个时候终于"浮出了历史地表"。
  平安朝后期,天皇与外戚为了巩固自身,都力图借助军事贵族的力量在权力博弈中取胜,而双方冲突的结果却是:天皇和外戚在长期的冲突中两败俱伤,而被双方拉拢、利用的军事贵族集团却在冲突中得利、脱颖而出。平安朝后期,以太政大臣和"摄关家"面目出现的文官官僚制度被军事贵族集团所摧毁,而天皇随后被彻底虚位,��实际上等于被软禁于京都,而日本的政权从此被一个极其强大的政治势力所垄断,这就是平安朝后期"军事贵族集团"崛起的历史根源。
  随着这一势力的崛起,日本的政治中心(首都)再次由京都迁到了廉仓。而"廉仓时代",其实才是日本古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朝代,因为它的确立,标志着真正具有日本特色的政治制度:"幕府制度"的开始。
  那么,什么是幕府制度呢?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廉仓幕府源赖家族(源氏),其实最类似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魏,但是又非常的不同。源氏创立的幕府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它是由中央军事贵族集团"幕府",地方军事贵族集团"守护"(后来的"大名")以及"守护家臣"("武士"),这三股势力构成的"三足鼎立"的相对平衡的统治结构��虽然幕府制度后来不断有所变化,但这却就是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的日本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结构。它也就是今天日本人一般所理解的"日本古代制度"的最一般形式。
  由于最早的幕府制度很像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我猜想这大约就是日本人特别喜欢看《三国志》的原因之一,不过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三国演义"的时代无论如何都是"乱世",曹操这个白脸基本上代表着中国历史的"逆流",而对于日本而言,幕府却简直就是人间正道和正史,是最正常健康的社会形态。
  由于制度史开始较晚,所以日本不知尧舜、无论秦汉、只晓得魏晋,乃是非常自然的。与其说大唐制度影响了日本,倒不如说"曹操"才是日本古代政治的偶像��从日本的角度看,曹操就是创造了历史的英雄。��而白脸曹操们代替尧舜成了创造历史的圣人,这种理解历史的方式对中国人而言可能就是匪夷所思的。
  由此可见,由于中日古代史很早就分道扬镳了,所以对于历史的不同理解,其实从遥远的古代就已经铸成了。
  廉仓时代其实也是日本与中土关系的一个转折。由于蒙古入主中原,所以廉仓幕府断绝了与中土的关系,并成功地在海上借助"神风"的力量,抵抗了无坚不摧的蒙古铁骑。击败蒙古极大地增加了新兴的幕府制度的合法性,也使得日本是"神国"的童话从此得以流行。只是��当蒙古的威胁不在的时候,日本内部中央幕府、地方大名、武士三者之间的矛盾却尖锐地展开了。而三个军阀一台戏,幕府-大名-武士这三股军阀势力之间的这台"武戏",长演不衰,从此主导了日本的政治历史舞台。
  1333年许,掌握军权的地方军阀(大名)足利尊氏奉幕府之命讨伐"天皇叛乱"(当时的醍醐天皇妄图"复位"惨遭失败,被幕府流放到歧隐小岛,而他却如拿破仑一般成功从岛上逃脱),在讨伐天皇的半路上,足利尊将军效法北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突然调转矛头,对廉仓幕府反戈一击,杀回廉仓,摧毁了廉仓幕府,进而在京都挟制天皇,建立了由地方大名主导的第二任幕府制度:"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时代是日本政治上的乱世,但却是文化经济上的"盛世"。一方面,围绕着后醍醐天皇的名义上的任命,日本南北两个朝廷同时存在,并分别声称具有唯一的政治合法性,日本此时分裂为"南北朝",进入到所谓的"战国时代";不过另一方面,虽然这个时代政治上一塌糊涂,地方势力猖獗,因而在日本被称为"下克上"的时代,但城市和商人阶层却与地方势力同时发达起来。随着日本与中国明朝关系的恢复,中国的货币"永乐钱"传入日本,日本从此进入了货币经济时代,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组织"座"(如今东京的"银座"即根源于此)和贸易场所"市",也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兴盛。乱世的风气往往是奢靡(如中国之六朝),而作为"乱世的哲学与美学"��室町幕府的统治阶级以禅宗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足利尊家族作为文化爱好者,推动了能乐、和歌和绘画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在造园方面成就卓著��著名的京都金阁寺和银阁寺,也都出自这个时代的禅宗和尚之手。
  室町幕府的附庸风雅助长了社会上层的奢靡之风,室町后期的大肆兴建银阁寺,更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导致了内战加剧和四处造反。在战乱中,京都首先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而战乱的最终结果依然是,三个主要的地方军阀("守护"):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通过战争统一了日本,建立了由武士为主体的第三代幕府政权,这一次才最终使得日本从中世纪的战乱中得以走出。这个幕府政权以两个盛产武士的地区为标志,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
  如果说廉仓时代是中央幕府独大的政权,室町时代是地方大名的政权,那么安土桃山时代则是以武士为统治基础的政权。作为受家臣(武士)支持的政权,安土桃山时代是"武士"的权利得到充分发挥的时代。其主要标志就是:武士道的形成以及成为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在这个时代,武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有他固定的据所��城堡。而武士同时还有他特定的生活方式。例如:城堡里的武士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式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并完成自我修养��这就是茶室和"茶道"��作为日本特殊的武士意识形态的起源和武士生活方式的象征,日本的"茶道"就是这样产生的。
  武士特定的生活方式中,除了以茶道修身的方式以外,还格外强调"忠"的培养,不过,忠的思想虽然与儒教有关,但是这里的"忠"只是对于"主人"的忠,换句话说,儒教的诸范畴在日本既不能如茶道、禅宗那样仪式化,也不能如佛教与神道结合而普遍化��这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大不同。从这个角度说,今天的学者一般地认为历史上的日本属于"儒教文明圈"��这样的的说法其实同样大可怀疑。
  到此我们可以初步对中国古代制度和日本作一个比较:隋代以降,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主体主要是文官官僚制度,而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主体却主要是以幕府为标志的军事贵族集团,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古代中国与日本在社会性质、结构根本上的不同。与之相对应: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社会矛盾,主要是在皇权-士大夫官僚-农民的基本结构中展开的,而日本古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却是在"幕府"中央与地方"大名"及其家臣("武士")之间展开的。同时,相对于古代中国的皇帝而言,日本的"天皇"自平安朝时代(794-1185,相当于北宋时代)就完全被架空,成为被抛弃在京都,尸位素餐的纯粹摆设,而日本庶民(农民)被称为"秽多"��地位则远比中国的农民低下。总之,中国古代之所以长期创造出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是由于社会的长期稳定,而社会的稳定则与隋以来的社会制度的先进性密切相关。这一点与日本古代社会军事贵族支配的战乱频仍非常不同。
  尽管日本的历史并不长,但是,正像时刻处在地震、台风、火山和海啸的颠簸中的特定地理位置一样��日本的千年史也是一部急遽动荡的历史。
  观察古代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其实也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制度,尤其是理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中的核心作用。因为历史上日本虽然多次派遣使臣到中国,所谓中国文明深刻影响了日本,甚至将其纳入汉字文化圈��然而,一个更为基本的事实却是:古代中国制度的基石��皇权与文官官僚制度联合治理的政治结构��却从未在日本真正形成过。特别是,中国古代制度的核心"科举制度",也从来没有在日本确立、成功引进过。而离开了科举制度来臆测中国与日本古代社会的相同或者相似,我认为几乎就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而这个问题中其实蕴涵着中日古代制度的重要分野。
  
  1980年代以来,一些中国学者从一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目的论"出发,认为唐以来的中华帝国模式就是简单的皇权"大一统",它彻底终结了封建制度,从而使得中国社会不能按照西欧和日本的方式,��或者说是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利地从"军事封建制度"过度到"资本主义",因此,军事封建制度或者以地方分裂为特征的军事贵族制度(藩镇制度)在中国的"早夭",恰恰是导致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难产"的根本原因。
  这些思考的弱点却是:往往着重于"一根筋"式的推理,推理远大于对于事实的描述和梳理。特别是:当不加反思地将地中海和日本岛国的中世纪制度作为人间的"唯一正道"(其中蕴涵着地中海、日本式的城邦军事贵族制度产生资本主义,此乃社会历史规律的先定判断),或者当着无视人类社会制度的多样性,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多种历史条件、其偶然性和多样的可能性的时候��因此,无论其思考多么真诚努力,当以"古代中国人为什么不是日本人或者地中海人"为思考的出发点时,这种"一根筋"的苦苦追问本身,也许注定是徒劳和没有答案的。
  而与某些当代中国学者类似��近代以来,日本许多学者其实也在天真或者装天真地追问:中国为什么不是日本?这种追问最后导致了一种日本式的盲目自大的独断论,根据这样的独断,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唐宋之外的其他中国王朝,都不是、或不能代表"中国",而只有岛国日本才代表中国和亚洲文明精髓��恰恰是这种"天真的追问",在昭和时代终于发展为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1920年代,当面对着日本国内"中国为什么不是日本"的天真问题的时候,日本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小林秀雄在其名著《样样的意匠》中曾经这样写到:"正如马克思说过的:'每个人所能够面对的唯一问题,其实只是他自己的问题'。��其实这也就是他的'宿命'。而马克思和巴尔扎克��两个人不过是各自拥有不同的宿命而已。"
  小林秀雄进一步解释说:人抱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可能成了科学家、也可能当了兵,还可能作了小说家,但是,每个人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他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物,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正如云制造了雨,雨又制造了云彩一样,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我所谓宿命,也就是这种辨证的循环。"
  中国人与日本人,尽管看起来有点相似,而实际上,自古以来,其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却有着天壤之别。而他们则分别是自己历史、文化和制度的产物。历史的幽灵或者"宿命",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现实中的关系和交往方式��而只有当实事求是地承认这一点、并把它当作思考和行动的前提的时候,我们才能考虑去了解对方。因为盲目的"求同"��无论是从"中国的标准"出发还是从"日本的标准"来要求,给现实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和进一步的误解。
  
  二, 从"明治维新"到"昭和维新"
  
  
  1840年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失败",1868年"明治维新"的"成功",划出了近代中国与日本截然相反的形象:一面是经济落后又不思进取的中国,一面是主动向西洋开放,致力于发展现代经济和政治的开明的日本。��这实际上已经成为现代世界中国和日本"认识"的不证自明的前提,我们今天各种关于中国和日本的想象,基本上是以这个前提为基础的。
  不过,此类叙述却完全是想当然的、非历史的。
  首先��根据当代杰出的经济学家麦迪逊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的统计,1830年中国经济的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不但是日本从来不能和不敢想象的,它也超过了现在美国经济占世界25%的水平,说白了这是至今无可匹敌的经济总量的世界纪录。
  但是,1840年中国却被经济总量不及自身九分之一的英国打败了。��而且更为可悲的是,当1895年中国甲午战败,割地赔款之后,大清的经济总量依然还是日本的7倍。
  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当然不是什么"穷了、落后了几千年",日本更不是特别勤劳特别富裕、人种优秀的"神国"。真正的事实恰恰相反:是中国富了、先进了几千年,形势只是在最近不到100年的区间才突然急转直下,中国由巨富而挨打遭抢,由挨抢被打才堕入贫困,而日本则是在赤手空拳的封建军阀率领下,突然一夜暴富��而这就是19世纪到20世纪大体的历史真相。
  实际上,一般而言,所谓杀富济贫乃历史规律,这一句其实胜过冠冕堂皇的千言万语。当然,值得抢的都是富人,像阿Q吃饱了撑的抢王胡的虱子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是很少发生的。今天有人说21世纪才是中国的世纪,其实按照麦迪逊的说法,那还不如说19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难道这还不是咱们的"世纪"吗?那时的中国恐怕是真富。��只是,如今国人虽说与祖宗一样各个勤劳,人人都想致富,但是却很少去想富了以后咋办��其实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向来是致富比较有办法,致富之后能想到的也不过就是腐败而已,至于说到明火执仗、杀人越货��这恐怕就一直不是中国的长项。而这恰恰是中国倒霉的一个真正重要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说,19世纪偏偏就不是你中国的世纪。因为19世纪开始了杀富济贫的现代历史,说白了也就是明火执仗的"明抢"的历史,可以肯定的说:如果今天的中国还是把致富当作唯一的目标,把腐败当作人生之至乐,那么21世纪必然还不是中国的世纪。
  19世纪开始的互相抢劫,首先就是以国家为单位的抢,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明抢��19世纪世界上主流的意识形态就叫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而当时世界上谁最富又最缺民族主义呢?非常不幸的是��那恰好就是咱们中国。
  所以,大清不是简单的缺少财富和经济落后,恰恰相反,大清不是不富,而是不强。而强抢同音��即大清因为太富,而缺乏抢的动力。在乾隆之后,天下承平日久,人间一派腐败景象。富与腐败的腐也是同音��本来有些"抢的光荣传统"的满蒙骑士,也大都腐败、退化为闺房里的雄鸟了。
  而19世纪初欧洲最穷而又最不老实的(老百姓所谓滚刀肉)一个,就是英国了。除了裤子和菜刀它一无所有,英国是在欧洲是抢不到东西的王胡,所以才不得不到亚洲去抢。结果首先被英国绑了票的是陷入内乱的印度,��印度是英国由赤贫到小康的第一张馅饼。然后,正如贡德 弗兰克所指出的:英国又通过免费的北美白银,通过与中国的贸易,才勉强从世界经济列车的末流乘客,混进了二等车箱。
  至于亚洲的日本,当时不但绝不是什么阔主儿,套用小平同志的话,那才真是"穷了几千年了"。以至于在"最大的强盗英吉利和法兰西"(这是雨果的话)眼里,日本不过就是个不入流的阿Q王胡,而真正有钱的赵太爷在它的西边��那就是中国。所以19世纪历史的实情是:西方列强不是不想抢日本,而是它根本就不值得当时的列强如对待中国那样兴师动众去抢��"值得一抢"这当然是需要资格的,何况现代意义上的一国抢一国,比传统的绑票等"恐怖活动"那要费事的多。
  而这是西方列强对待中国和日本的态度完全不同的原因所在,也是日本得以在历史的夹缝里成功实行明治维新的外在根据。与对中国的穷凶极恶相比,1862年英国对于当时的江户幕府,就表现得格外仁慈:它允许江户幕府将开港贸易的时间推迟到1868年,随后俄、法、荷兰立即跟进,也一致同意日本延迟开埠直到1868年。而这里的所谓"仁慈"其实不过是顺水人情��说白了无非是列强们对一头皮包骨头的瘦猪兴趣不高。最明确的事实是,近代日本不但没有像大清一般与英国在海上陆路大打出手,而且更没有被八个最大的强盗联合打劫的经历��它最多不过是被列强口头上吓唬了一下而已。
  在明抢即公理的近代世界上,日本的真正幸运,其实就在于它始终不是"被抢"的主要目标和对象,日本近代之所以能够实行明治维新,并随后具备了跟着列强去抢劫的资格,也不是因为日本特别善于见贤思齐,而是由于列强的纵容、利用和照应��说不好听就是"蔑视"(据说现代日本的"恩公"麦克阿瑟下课,老麦离开日本的时候说过一句话:"这个国家的普遍智商相当于12岁")。在他们眼里:资源十分贫乏的日本,可抢性几乎等于零蛋,与其去兴师动众抢它,还不如让它去帮助拎包袱更符合代价-收益原则。
  因此,为什么日本成功进行了维新,而中国的维新却反复失败呢?这个问题当然不能从人种上找原因,因为这首先是两者在列强环伺的19世界的处境完全不同,所谓"西方冲击",这在日本与中国也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实际上,列强并没有真正在武力上打击日本,甚至二战之前外国军队从来没有开进过日本本土(尽管列强不是没有这样的"能力")。而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还是毛泽东说得:自近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西方为师,但是我们一直困惑的是:老师为什么总是打学生呢?于是,在先进的中国人中,困惑才发展为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觉悟"。
  从所谓"内因"来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向来被称为是推翻和废除幕府制度的社会大革命,标志着日本传统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但是,这样的说法虽然表面看起来有点道理,其实却更多的掩盖了明治维新的实质。��因为首先,所有的社会制度,实际上都不可能被连根拔除,所谓"根本改变"因此其实都是说说而已。明治维新当然是以"倒幕"为旗帜,但是实际上,维新所形成的明治政府,其实还是更像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幕府",只不过是"幕府"头目换成了天皇,"大名"或守护换成了维新派人士,而"武士"换成了现代日本军队罢了。
  所以真正准确的说法其实是: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传统的"幕府制度,向"现代幕府制度"的转化。��至于它还叫不叫"幕府",那某种程度上是个语言或者翻译问题,其实并不是关键和实质。
  19世纪60年代,西方的冲击使得日本原有的幕府制度陷入了危机,聪明圆滑的最后一任江户幕府,由于力图协调国内外的矛盾和冲击,但却更为深刻地陷入了这些矛盾之中。一方面,江户幕府垄断了与英国的贸易,并从中渔利,而另一方面,它又鼓励地方大名反抗洋夷,以此在洋人、大名、武士和天皇之间寻找平衡。但是,事实上江户幕府却恰恰被自己的自作聪明推向了灭亡。
  首先,江户幕府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经营才能和驾驭经济的能力,��与在对英贸易中赚尽了便宜的中国"广州公行"完全不同(后者生意上的成功,最后迫使英国不得不采用鸦片加大炮来开路),江户幕府却完全没有做生意的才能,它垄断的对英贸易的成绩颇不理想,而贸易的逆差,则极大地威胁了日本经济,加剧了本来就不富裕的日本社会的贫困,尤其是严重损害了下层武士的生活,从而使得日益贫困的武士成为强烈的排外主义者和反幕府的根本力量。
  其次,江户幕府鼓励地方大名拥地自保,对抗洋人,这就不得不放权给地方大名,从而导致了萨摩和长州等地方大名势力的膨胀,弱化了幕府的控制力量。实际上,大名的领地随之迅速成为倒幕运动的策源地。
  第三,1860年代,洋人们甚至也开始对江户幕府的的反复无常的两面派作风日益不耐烦,即开始怀疑它是否是个可以打交道的对象。而对于日益丧失生活利益的武士来说,幕府就是出卖日本利益的叛徒,根本不足以代表日本。��江户幕府陷入了合法性的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由谁来代表日本",才成为社会危机的突破口。
  在推翻-幕府的倒幕运动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处于日本边缘的两个大名��萨摩(今鹿儿岛)藩和长州(今山口县)藩,因为他们有钱有势有地盘。但是,最早提出彻底废除幕府制度,而以天皇制度取而代之的,并不是地方大名,而是下层武士。推翻幕府有利于大名、武士双方的地位提升,所以凭这一点他们就足以联合起来。当讨幕派的下层武士聚积在天皇在京都的住所,要求"王政复古"的时候,长州和萨摩藩加入到倒幕运动中来,协助推翻了江户幕府,将天皇从京都迎到江户,改江户为东京,开始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而这时距天皇被虚位为生不如死的京都木偶,时光已长达千年了。
  但是,这一次,明治天皇却汲取了历朝历代被当作冷猪肉挂起来的深刻而惨痛的历史教训,而且,他已经准备好了反过来挟制军事贵族集团和武士的强有力的武器。不用说��这当然就是西方列强。于是,天皇复位之后作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立即承认了江户幕府不敢承认的不平等条约,响亮地喊出了"西化"的口号,以换取西方列强对天皇制度的强有力的支持。正像他的孙子昭和天皇在二战后积极主动地将冲绳送给美军当军事基地,以换取美国保护他的皇位一样��天皇通过死心塌地地当世界霸权的走狗,以保住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地位,这一伎俩,其实才是明治天皇超越了历代天皇的最伟大发明。
  这实际上也就是近代日本天皇制的实质。
  所以,天皇在明治维新之后选择"两藩"而不是为其复位立下汗马功劳的武士作为合作伙伴是必然的。"两藩"(萨摩、长州)作为军事贵族集团,他们对于西洋的"船坚炮利"和近代军事制度,有着军人的天然敏感和震惊。��何况,"强权即公理",这本来就是日本历史上所有军事贵族集团的根本价值观念。即只要他比我强,就应该跟着他当奴才,只要你比我弱,那就应该骑在你头上。这就是为什么,两藩积极地支持了天皇柔软身段,向列强屈服的行为,而当不识时务的下层武士发现他们原来是被天皇欺骗了,再次发动起义的时候,他们却立即遭到了天皇和两藩严酷的镇压。
  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治制度的主要制订者都来自鹿儿岛(萨摩藩)与山口县(长州藩),即来自两藩及其子弟。一般而言,政府政策的制定者如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主要来自长州藩,而经济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如松方正义、西园寺公望等主要来自萨摩藩。阶级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所谓"日本维新之父"和"启蒙先驱"所制订的一切现代化方案中,无不渗透着深刻的以强凌弱、强权即公理的思想��从"脱亚论"到"征韩论",从"富国强兵","八荒一御"无不如此。这一切都表明,所谓明治维新的"新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披着西洋和现代化外衣的、日本固有的"军事贵族意识形态"的再表述罢了。
  于是,正是在明治政府西方列强的宽大、纵容和利用下,在一个改头换面的军事贵族集团的指挥下,日本在短短的时间内,以军事暴力的手段吞并了朝鲜、中国台湾,发动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挤入世界列强,顺利地跟上了"明抢"的世界潮流。��而这一切其实都是基于一个基本的事实:所谓"强权即公理"其实是整个19世纪的世界潮流,而彻头彻尾的以强凌弱则是这个"乱世"的基本法则��而这一点,恰恰与日本历史上幕府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构想没有什么根本的矛盾。
  但是,明治维新在"现代化"和"富强"的意义上,却长期地被充分美化了,以至于它从日本的现代史中被孤立地脱离出来,而受到不加分析的讴歌。而且这绝不仅仅是说日本右派乃至日本在美化自己的历史,而是说:在所谓"现代化的意识形态"主导下,整个19世纪以来的残暴的历史从来没有被反思过。在这个意义上,美化和拒绝反思日本近代历史的,当然一直就包括某些自诩为"精英"的中国人。特别,中国的1980年代,"明治维新"被视为现代化改革的样板,而被某些"新权威主义论"者吹得神乎其神。��这种"美化近代日本历史"的内容,其实早已经被写入了中国的教科书。篡改、歪曲和美化日本历史的,从来不仅仅是日本右翼,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精英"们。
  但是,如果不是根本上出于无知,那么,所谓"现代化精英"们就是在有意掩盖了一个事实:1930年代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这场战争的动员方式就叫做:"昭和维新"。而所谓"昭和维新",不但其基本原则和信念,而且其整个发动过程,完全是刻意遵循和继承了"明治维新"的一套说法和作法,昭和维新(侵华战争和"大东亚战争")就是明治维新道路的自然延续和必然继承。而只有重新叙述所谓"昭和维新"与"明治维新"之间的继承关系,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近代以来日本的所谓"维新"究竟是什么。
  1927年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大崩盘,使得世界资本主义秩序陷入危机,而随着1927-1930年美国爆发的严重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中的"新兴力量"的日本,陷入了内部的严峻动荡。由于世界市场对于日本纺织品、棉花和制造业需求的严重萎缩,以及日本当局为了迅速工业化而实行的压低粮价政策,盘剥农村,所以危机到来的时候,日本政府面临着城市失业和农村贫困的双重压力,即当日本经济陷入了严重的混乱之际,1930年代的日本则同时陷入严重的两极分化的社会。
  而面对这一混乱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局面,当时的浜口雄幸政府的政治表现,非常类似于1860年代的江户幕府。针对国内危机,政府采取了矛盾而暧昧的政策:即一方面大幅度削减军事预算和政府开支,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经济危机时代共产主义思潮的兴起,则颁布了《治安维持法》,压制社会民主运动。��而恰恰是浜口这一左右不讨好的处理社会经济危机的不祥方案,反过来极大地加剧了社会危机,浜口的命运也与最后一代幕府将军相同:那就是他的政策导致的反乱将他本人的性命也陪了进去。
  首先,大幅度削减军事预算和政府开支,激化了政府与军队的矛盾。1930年,由于浜口内阁接受了"伦敦海军会议"要求日本将军舰控制在一定数量的决议,不但加剧了生活陷入贫困的农村出身的下层军人对政府的敌视,而且更进一步触怒了对削减军事预算大为不满的上层军人集团,结果,浜口本人被极右翼的下层军官刺杀。随后,1931年9月18日,日本陆军绕过软弱无力的内阁,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国际联盟随即谴责并要求日本立即撤军,日本的回答则是宣布退出国联和国际社会的一切准则。��像历史多次出现过的几乎一模一样,1930年代日本军人集团非常容易地绕开并推翻了国内的文官官僚制度,导致了现代日本政治的全面危机。
  也正像日本历史上历次"改朝换代"都是由下层武士发动的一样��这次政治危机的导火线依然是下层军官。由于出身农村的下层军人的家庭在30年代经济危机中成为牺牲品,使得他们对于政府的不满达到高潮。而由于日本的共产主义运动固有的缺点,特别是以福本和夫为代表的日本共产党天然具有严重脱离下层劳动群众的精英倾向,所以,即使是日本共产党也不可能为当时的日本局势和世界局势提供有力的分析,更不能为下层民众提供理论与语言,从而使得民族主义成为迷漫日本全社会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情势下,愤怒的下层军人就只能为武士道精神和民族主义所驱动,并更加狂暴。
  正像明治维新起源于武士与政府的冲突一样,类似的政治危机同样呼唤出一个新的、更加野心勃勃的军事贵族集团。1936年下层军官针对文官政府的2?26兵变,同样再次把一个危险的军人集团推向了前台��其代表人物就是近卫文麻吕(这里要造字:上麻下吕)。像明治维新首先镇压了武士反乱,然后立即再把国内的矛盾引向外部,通过对外掠夺来解决国内危机一样,近卫内阁一方面迅速平息了下层军人的骚乱,另一方面,则毫不掩饰地提出、呼唤出一个幽灵:"明治维新"的幽灵。近卫政府以一个鲜明的旗号开始了它的新政��这就是"昭和维新",在这个旗号下开始了所谓"大东亚战争"。
  作为侵略战争动员令的"昭和维新",在此后的历史叙述中被故意的遮掩起来,其实就是为了割断它与"明治维新"的这种必然联系,其实也就是为了掩盖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合法性,实际上就是"明治维新"。
  在近卫内阁的统治下,日本通过大幅度增加军事开支和增加军事订货的方式应对国内的经济危机,将法西斯主义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1937年,近卫内阁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1940年,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联盟形成。1941年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沿着这条道路,日本以不可抑制的速度走向灾难。
  
  
  三, 从"平成不况"到"小泉新政"
  
  历史问题为什么在日本竟然是如此敏感?今天的日本将向何处去?这是包括日本有识之士在内的世界各国都严重关切的问题。而中日关系为什么走到今天这一步?日本社会为什么会走向右翼化?日本右翼为什么要拼命美化历史(还不仅仅是侵略的历史)?这则是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所在,也是我们上述讨论最终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
  首先,从历史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当局和麦克阿瑟本人,出于反共意识形态立场,为了阻止日本国内由工人和共产党所倡导的民主改革运动的发展,保留了天皇制度,赦免、并且重用了包括岸信介等在内的高级战犯,同时也基本上全盘任用了所有旧官僚和旧军人,日本的右翼势力逃脱了战争责任,对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司法追究,这是今天日本右翼长期存在并掌权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
  第二个原因是,正如明治天皇通过向世界霸权妥协的方式以换取自己权力的巩固一样,昭和天皇则通过出卖冲绳和《日美安保条约》,将自己绑在美国的战车上,以换取了自己战后地位的合法性。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在美国的支持下,1950年成立了日本警察预备队��即自卫队的前身。于是,日本社会深刻的军事化结构和战争机器在战后不但没有被解体,而且还被美国迅速的重新武装起来。今天,日本已经是世界上国防开支第二位的军事大国��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历史上具有强大的军事传统和深厚的军人执政经验的国家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自不待言。
  第三个原因就是:日本自民党自1955年以来长达40余年的一党政治,在当代日本陷入困境,而为了重新寻找自己的政治合法性,该党在1990年代越来越鲜明地选择右翼民族主义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因此最简要地谈日本当前的政治状况,其实就应该从今天自民党所代表的"意识形态重整运动"说起。
  1993年对于日本社会政治而言,乃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一年,自1955年起一直统治日本政治的自民党下台,日本突然结束了一党独裁的政治(也就是所谓的55体制),而日本需要一个怎样的政治体制,政治和统治的合法性究竟是什么,一下子成为困扰整个日本社会的问题。
  而就是在这一年,日本社会党在民主党、共产党等其他党派的支持下执政,开始了日本当代政治史上一个特殊的"革新时代"��细川内阁时代。这个时代力图对于日本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和检讨,以建立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真正的民主制度。
  而"细川革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就是日本首次向世界承认了慰安妇的问题。(这一问题随后与当时的南斯拉夫塞族的战争强暴罪一起,被提交联合国和国际法庭,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发表报告,要求日本必须就慰安妇问题进行书面的谢罪,并对相关罪犯进行可能的处罚。)同时在日本国内,慰安妇的问题首次进入日本的教材��与一般的战争文件不同,这一次,日本当年的战争机器之残暴性,从女性活生生的身体被污辱和虐杀的角度呈现在日本民众面前,这是战后近50年,日本军国主义的暴力机器首次被掀开冰山一角,从而给长期对这一历史缺乏知识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由于对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罪的揭露终于有了活生生的实例,所以对于日本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存在问题的反思和批判,才有可能真正的进行与开展。
  但是,恰恰是这种面向未来、面向民主制度建设的对于历史的反省,给自民党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因为自民党执政40余年,不但一直掩盖着战争问题,更不用说慰安妇的问题,而且从来没有以反思和批判的态度,承认过日本历史上的政治-社会制度方面存在什么根本性的问题��相反,他们一直宣传的是:日本自古以来文化最为优秀,日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日本从来就是世界第一。以这种虚幻的神话和欺骗来掩盖现实问题,迷惑日本人民��特别是下层人民。
  而自民党这次终于明白:它要重新执政,不但必须搞掉细川内阁,清除其影响,��虽然这个内阁是真正民选的,勇于正视历史与现实,勇于开拓未来的日本新时代的制度,因而在国际上的声誉比较好,但是必须搞掉它。��而且绝对不能承认日本历史上的社会制度存在什么根本性的问题和缺陷。
  于是,自民党如同当年那些精明强干的幕府统治者一样积极行动起来,其短期行动首先是抓住了细川的贪污问题,迫使其下台。而一个是长期的战略即成立了自民党的"历史研究会"��正是后一个问题带出了后来的"教科书问题"。
  细川内阁倒台后,羽田内阁随后也倒台,1995年村山富士内阁的上台,其实应该是当代日本政治的转折点。实际上,村山政权是个矛盾的联合体,它总是令人想起昭和时代左右不讨好的浜口内阁。由于它只能联合其他党派才能执政,所以村山时代注定是个非常暧昧的时代,而作为一个过度的时代��它非常类似于昭和前期日本政治由民主化到右翼化的过度。我们所谓暧昧的日本,面目不清的日本,就是从这个时代得到的印象。
  村山上台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战败50周年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应对战败50周年的纪念活动?众所周知,村山富士正式表示了道歉和反省��这就是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村山富士原则表态",但是,这种道歉恰恰就是那种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的道歉,因为它根本没有跟日本历史上导致了侵略战争的政治体制挂钩。而所谓"表态",更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声言力图从现实出发进行政治改革,以避免那种体制重演的表态。��它不但没有"正视历史",关键是没有任何"面向日本未来"的建设性内容。
  实际上,所谓的"村山表态",不但从"细川革新"的立场上大步后退,而且人们总是忽略了,村山政权本身是个矛盾的政权,是矛盾的政治联合体,它必然是有两种声音的。人们重视村山表态的同时,总是忘了其他阁员的表态��而村山当时的所谓表态,其实是日本和自民党的右翼基本上能够想到的,所以当时他们就开始作长期的舆论准备,而所谓《大东亚战争的总结》就是那个时候编辑出来的。
  像村山富士政权是个矛盾体一样,当代的日本国内的政界和知识分子也分成了两块,一派是推动当代日本政治的民主改革的,由于他们认识到当代日本政治某种程度上是旧体制的延续,所以主张对历史上的旧统治进行反省与批判。而另一派则是拒绝政治改革的,他们同样认为当代的政治体制是历史体制的延续,所以才所谓坚决抵制对于历史的任何反省、批判甚至研究。��只要这种研究不是美化。
  所以,所谓日本"历史的问题",核心其实也就是当代问题,说到底就是当代的日本是否要进行面向未来的民主制度改革的问题。��对这一点,我们必须牢记在心。"正视历史"的出发点,其实乃是如何"面向未来"。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所谓的"历史问题"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扯皮。
  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国家开始对暧昧的日本感到把握不住了:日本的真实想法究竟是什么?日本为什么总是出尔反尔呢?日本可以信赖吗?日本为什么总是有两种声音呢?��而同时日本的老百姓却也开始困惑:我们到底要道歉多少次邻居才满意呢?��但是,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的老百姓(更不用说所谓"有识之士"),人们必须牢记的恰恰是:问题根本不在于口头上的道歉乃至道歉的次数,问题的唯一实质在于:当代的日本政治体制是否存在问题��而这种体制是否与历史上的军国主义体制有所联系,以及有怎样的联系��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因为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一定会出军国主义。
  因此,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认识到:美化日本政治史��特别是明治以来的政治史��这乃是阻挡当代日本政治民主化改革的最有力的武器,而这一点也是当代日本右翼意识形态的根本战略所在。
  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自民党就自觉地把历史问题当作自己的意识形态,当作自己重新执政的武器来自觉的使用。其中比较著名的,例如安倍晋三,以及最近因为称东京审判为"非法"而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川��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些人都是非常有背景的,日本政坛往往是世家,他们就是这样的世家子弟。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岸信介是乙级战犯,本来是必须审判的,但是由于当时麦克阿瑟的保护,岸信介却当了日本战后的首相。安倍的父亲娶的就是这个岸信介的女儿,所以说是世家出身。这种三代政客,其家族本身就跟"历史"本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否认侵略历史、维护日本历史的"纯洁性"对于他们自己,当然是有切身利益的,��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家族令人们不禁想起日本历史上那些野心勃勃,掌握政治幕府和大名世家��而这一点人们当然很少注意到。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正像过去那些掌握政权的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特定的意识形态一样,自民党1996年重新上台后,"历史问题"就一直成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成为他们的武器,1996年,自民党启动了所谓"教科书工程",由于自民党掌握着中小学的资源,于是他们就从中小学下手��所谓教科书的问题不是偶然的。
  我们还必须看到:自民党背后的主要支持力量是财阀,所以一编教科书,大企业都给钱支持,而他们则利用权力清理老师,谁敢讲慰安妇的问题,就开除谁,谁敢不让学生唱君之代,不向国旗敬礼,就炒鱿鱼。
  至于财阀的支持,则更是采用了非常特殊的形式��那就是抓住媒体,将宣传作成商品来卖。民族主义的"商品化"��这个也是当前日本右翼的主要特征。这样一来,右翼思潮和民族主义变得非常"时髦化"、乃至卡通化、商品化,这里最典型的就是漫画家小林善纪。��而这又是个非常特殊的日本现象。商品化的包装当然更容易动员起下层民众的草根民粹主义。
  而最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日本四大证券之一的山一证券倒闭,这对于日本经济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经济危机可以说是波及日本全社会,��这就是所谓日本自1990年代以来陷入的"平成不况"(即"平成时代"开始的经济不景气)。随着失业的加剧,生活的困难,日本老百姓开始迷恋于媒体和小道消息。他们感到自己是受害者,于是开始被右派媒体的产品所吸引。如同大正时代后期一样,由于日本人(包括那些下层贫困的日本人)一直被告诫自己是"日本第一",日本的经济模式是世界上最好的,我们的生活是最幸福的,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们反而更容易抱定了虚幻的"过去",迷信般地以"过去的我们是最好的"信念作为心理支柱��令人惊诧的是:1927年经济危机的情况彷佛再次浮现在人们眼前��于是,对于绝大多数日本老百姓来说,最好不要有改革。如果要有任何改革,那也也最好是使得大家回到"过去的日本"。
  其实,1990年代的阪神大地震和奥母真理教事件,这一系列灾变都使得日本人变得充满前途的不安定感��日本的前途究竟在哪里?我们每天辛辛苦苦为什么?于是,不但"日本可以说不"听起来几乎是大快人心,"怀旧"和美化过去,则成为迷漫全社会的情绪。而1997年金融危机以来,右派的意识形态以"怀旧"和维护日本历史的纯洁性的面目出现,很容易成社会失落的填充物,而日本社会开始向右转,所谓"平成不况"的经济衰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而小泉政权就是在日本经济非常低迷、社会情绪充满危机的时候上台的,日本老百姓把他看作一个偶像,但是,却不是一个向前看,带领人民清算历史,面向未来的偶像,而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公开宣称带领大家回到"过去"的的催眠术士。有些危险的是��在他之后的石原慎太郎们则可能更糟,对于日本某些老百姓,石原则可能是如同当年的近卫内阁一样的偶像��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是个害死人又不偿命的东西。
  这些强硬的、有冒险的色彩的野心勃勃的人物,也许暗自认为历史上日本穷兵黩武、到处打砸抢的时代才是辉煌的时代,所以,他们当然也有自己的偶像��2001年8月13日,小泉正式参拜了靖国神社,如今正在准备第五次参拜。在小泉政府的主导下,日本派自卫队参加了伊拉克战争,目前正在致力于对日本和平宪法进行修改。
  这一切的举措都仿佛表明: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日本今天的政治,如果搞不好,或许就是其千年动荡的延续而已。
  而作为一个对日本老百姓怀有真诚情感的外国人,当写下这些粗浅的介绍文字的时候,我想起的是鲁迅的话:为了中国的改革和未来起见,只有那些怀抱真诚之心批评我们的人才是值得尊重的。同样,对当下的日本来说,那些日益宣传日本第一,日本才是世界上最富裕民主的国度,历史已经在"神国终结"��诸如此类形形色色的"哈日族",则是中国和日本老百姓的共同敌人,而他们的思维与日本右翼,其实也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
一百年前全社会、至少是精英群体,具有一种建立优良治理秩序的强烈的共同意愿。对于文化创新、社会自治、制度创新,……社会各界都相当认真且富有热情……
这种公共情怀正是今天的精英严重匮乏的。面对文化的庸俗化、社会的原子化趋势与显著的制度缺陷,精英群体推动变革的意愿、知识与能力明显不足。在传统断裂之后,官员、学者、商人当然不知道士大夫精神为何物,制度的约束又过于严厉,精英群体普遍抱有搭便车心理。

真实的日本

转载:http://kisshi.com/2008/12/06/real-jp/
先总地来说把,日本在下列领域掌握着领先技术:
超导技术: 日本开始研究超导新干线,预计时速将到达500公里。实力公司包括:日立,东芝,日本车辆,三菱重工等。而日本现行运营的新干线是在1964年就通车了,时速300公里。我们国家的动车组现在的速度也才200公里。
材料技术:NEC,东芝,日立,古河电工,神户制铁所,住友电工,东京电力,等等;
纳米技术:高速通信技术,NEC,日立;下一代DVD技术:SONY;东芝;
下下一代DVD技术:日立;平面显示屏技术:佳能,SONY,双叶电子;硅技术:东京微电子,尼康;
MEMS:三菱电机,夏普,松下;
宇宙:石川岛播磨重工;川崎重工,三菱重工;东芝,NEC,三菱电机;
在传统行业领域,世界现状大致如下:
钢铁:第一名是卢森堡的公司,第二荷兰公司,第三名是新日本制铁;第四名是JFE制铁(日本);中国的宝钢排在第六位(与日本合资);
化学:三菱化学排在第五位。前四名是美国和德国瓜分;旭化成第九位。
汽车:丰田已经超过了通用,排在首位,日产、本田都再前十之列。
家用电器:松下,日立,东芝,夏普,三菱电机是前五名,前十五名被日本包揽。
半导体:日立和三菱合资的半导体公司排第四位,英特尔高居榜首;
通信领域:NTT独占鳌头。
一般认为,新技术从研究到成熟是一个阶段,从成熟到应用是第二阶段。第二个阶段的时间10-15年。换句话说,如果现在想应用一项新技术,它必须在 10年之前就已经成熟了,否则不能应用。日本正在计划建设超导新干线,也就是说,他的超导方面的研究,在十年前就已经成熟了。
日本在某些领域面对的强大对手依然是美国。偶尔有某些欧洲老牌公司在销售额方面领先。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不可能成为日本的对手,因为中国无论在 传统领域还是在新技术方面,都不值得一提。上述所有行业,以前15名为基准,只能看到一个中国公司的名字:宝钢,还是采用日本的技术的合资企业。
普通日本人的吃学住医
我在日本生活十多年,博士毕业收入比日本人略高。和普通日本人的生活基本一样。可以客观的介绍普通日本人的吃学住医等,也就是他们现在的生活,教 育,住房,医疗,交通事情。首先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在日本打工几年省吃简用回国的人过的不是普通日本人的生活,他们的观感有一定的片面性,二是请大家心 平气和的看这篇介绍,做到知己知彼,思考怎样学习改变。
1.吃
收入与购买力日本人固定月工资一般可以简单的计算,大约多少岁每月就可以挣多少万日元。日本刚毕业的大学生,大概收入在25万-30万日元之间, 干到30岁大概是30-35万之间,而到45、50岁干到部长一级的话,拿50多万日元是没问题的,再加上夏季和年终的两次共2-5个月的奖金。所以30 岁年收一般是450万日元,40岁年收600万日元,以上是税后收入。低于这个数的是混的不好,高于这个数的是事业有成。
税收及保险等等一般占10-20%,都在工资里扣过了由公司或银行直接缴纳给相关部门。这个夏季奖和年终奖很重要,临时工没有,只有正式职工有,在 一个公司干的越长越高,买房买车等基本都靠它。临时工工资一般是700-1000日元/小时,一天工作八小时每月26天工作166400日元/月。
日元/人民币汇率变动较大,但一般可按1万日元为700人民币计算。还有个最粗略的计算方法就是100 美元=1000元=10000日元。
日本现在到处都有百元店,日常用品成千上万种什么都是100日元,也就是人民币7块,大部分东西都是Made in China。在中国要卖10多元的东西如卷尺,工具等等在那里也是100日元。超级市场里的蔬菜水果等也都是一个或一把100日元。10个鸡蛋10日元 10斤大米一千日元的特例除外,100日元的购买力和1-7元人民币的购买力基本相等,也就是说在中国1-7元可以买到的东西在日本都可以用100日元买 到。
月购买力即中国月工资/物价=1500元/7元=214件,日本30岁工人的月工资/物价=300000日元/100日元=3000件,日购买力中 国 214件/30天=7件/天,日本3000件/30天=100件/天。反过来理解物价/工资比就是中国物价一天工资能买7件,日本一天工资可以买100 件。
除了新鲜蔬菜外购物都是全家开车去,水果,啤酒,零食等等都是各样一箱,到百元店也是一大筐才几千日元。东西太便宜了我们搬一次家就得给出扔掉几箱 东西。从前辈留学生或日本友人那里我们经常得到物资捐助,毕业工作后我们经常给出东西,包括彩电冰箱空调电子琴汽车计算机等等。其他国家也基本这样,刚去 是别人给你东西,几年后你给别人东西。我爱好旅游,去过许多国家,不论是东南亚印度还是欧美澳,客观的比较物价/工资,中国的物价/工资比是世界最贵的。 你只需算一个月工资能买多少东西就足够了。大家的工资涨上10倍,物价降一半的生活就是先进国家目前的生活。
撇开物价,就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来讲,日本也是很让人放心的。大部分地方的水都是直饮水,打开龙头就喝,我呆了几天都是喝得这个水,没有人肚子痛。
2.教育
我孩子在日本出生长大,我在那里博士毕业,所以对小孩出生到博士毕业的整个过程的所有花费有切身经历。
怀上小孩go-vern-ment就开始发给营养费,每天给你家送牛奶。出生时直接到市go-vern-ment领取30万日元交医院费再买所有婴 儿用品后还剩几万。幼儿园1个月就可以送去,go-vern-ment的公办幼儿园费用大约是1-3万日元/月,私立幼儿园费用大约是公办的2倍以上。幼 儿园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收入少的可以申请少交或不交。
小学到初中学费为零,花费就是每天中午的午餐费约3000日元/月,一年给学校的所有交费就是3万日元左右,相当于3天工资。一次从一个城市搬家到 另一个城市,因为教科书不一样,那个学年的所有课本又领了一套。高中开始不是义务教育,学费大概是10多万日元,一年花费20万打住了就是不到1个月工 资。
私立大学学费约100万日元/年,国立大学学费约50万日元/年,有各种奖学金助学贷款等等。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都可以申请费用减免,我作为留学生 给孩子和我自己上学都是申请的半费减免。 (想想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与人民教育以及所谓party的教育事业,我们发现中国真的在这方面是不行,很不行!!!)
3.住房
日本的住房很贵,不过除了东京特别贵以外其他城市都还可以是东京房价的1/2以下。普通3口之家住旧房3-5万日元/月,我在中等城市住两层别墅前 有花园后有菜园月租7万日元。普通工人按揭买房子月交3-5万日元计20年的很多,也就是住了干了几十年房子就是自己的了。普通30岁的白领30万/月或 450万/年的十年工资能买套房,不过因为按揭消费有税控除的优惠,大部分都按揭。税控除就是你的所有买房,买车,看病等等的花费都控除后只有剩下的收入 缴税。
顺便谈一下车子。一般大学生大学一年级暑假学完车就买辆旧车,5-10万日元。我的Honda车是同学给的零元,他考上研究生家里120多万日元给 买了辆新Corolla,大学生刚毕业工作买的车一般都是这个档次(Corolla, Vios)和价位(80-150万日元)。也就是说大学生打工一个月可以买辆旧车,工作了借家长的奖金(2-5个月工资)可以买辆新车。我的Honda在 第11年卖给回收厂,负5000元。开了8年的日产蓝鸟卖了2万日元。
有车还得说油,2006年4月中国汽油4.6元/升,美国汽油4.8元/升,澳洲汽油3.1元/升,日本汽油6.3元/升,印度汽油2.7元/升,油价每天变化不太精确但是误差不会超出正负1元。在国外一天工资可以买100多升汽油,在中国一天工资可以买10升汽油。
4.医疗
日本医疗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人都加入国民健康保险。国民健康保险分3等级,分别是老板级,普通级和家属级,自己开公司或收入特别高的属老板级,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级,没工作的家属和儿童从家长的工资里缴,从成年起必须独立缴纳。
一个月约几千-几万日元主要按收入多少缴纳,直接从工资走我从来没有操心过忘了具体数也许是5%左右。看病都得带国民健康保险证,医疗费个人交10-20%,保险里出80-90%,太高了比如超过工资的几倍了还可以申请减免。
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差别比你我想象的要大的多,达到小康水平还需要我们认真刻苦不懈的努力,二战后人家埋头苦干了几十年,我们斗了几十年。我带中国中 学生十几人到日本转了两星期,回来后我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努力缩短50年差距的重任就落在你们肩上了,学生说是100年的差距他们的任务太艰巨了,那天晚上 我心里流泪了。然后,我回国了。
(我们该好好的了解一下人家,对比一下我们的差距,好好的努力,而不是每天的歌功颂德或者瞎搞!)
5.交通
在东京,在大阪,我都特别留意他们交通问题。事实上,他们的道路不宽,湘北开着车带我们兜风东京的时候,到了一些高楼林立的高密度商业区,他们的马 路都是两车道、四车道的,很少看到六车道,六车道以上的就更少了。但是却一点儿也不堵车,街上人很少,车也不多。因为日本发达的让人恐怖的有轨线路,堵车 的问题很好的解决了。
还有1点是我们社会缺少的信用,日本的社会风气是不讲信用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生存。在我们的社会信用是分文不值的,即使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人也是将钱看的比信用重。
过去20多年特别是最近10多年中,中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日本却陷于停滞甚至负增长的泥潭。面对中国蒸蒸日上,日本似乎走下坡路的趋势,某些人的 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幻觉":中国即将超越日本。在日本,有人炮制有人相信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中国,一些热血青年,亦正日益表现得对日本满不在乎。
在我的经济学同行中,甚至也出现了高看中国轻看日本的倾向。有段时间,北京盛传着一个笑话,说将来全球只要有三个经济学家就够了,一个懂美国经济,一个懂欧洲经济,还有一个懂中国经济的。至于日本,回答是轻蔑的一笑:日本,哈哈,日本可以不用管它了!
这实在是无稽之谈!
中国正在快速崛起。这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从诸多指标看,中日两国的差距依然十分悬殊,在许多方面中国要赶上日本,不仅非常遥远而且困难重重。中日两国的差距,中国真正的状况值得国人警省,而不能再陷于自欺欺人的幻觉之中不可自拨。
让我们先来看基本数据。中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日本的国土面积是37.8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从版图和人口数量而言,中国的确是大中国,日本的确是小日本。
但是,两国的经济总量却掉了个个。2003年,按世界银行2004年《全球发展指标》统计,中国的GDP116898亿人民币,合美元1.4万亿美 元,屈居全球第七位。日本的GDP却高达4.3万亿汇率折算的经济总量比较中难免有误差的成分。然而,改以购买力平价或真实比价计算,大多数的统计结果表 明,中日之间经济总量仍相差1-2倍。
中国近年来崛起的步伐不算慢。然而,在战后的第一个4/1世纪,日本即轻松成为全球第二号发达国家。而中国,尽管经历了过去20多年有史以来最快的增长,GDP总量仍在全球排第六、第七的位置,并且以诸多指标衡量,根本不可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日本的经济实力既表现在国内,也表现在海外。中国近年来以引进外资多多为傲,然而日本却是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总资产达到 3.2 万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中国全部GDP的2.3倍,其制造业在海外的销售总额为1.3万多亿美元,与中国的GDP相当(唐淳风,2001)。如此强大 的一个隐形的"海外日本",足令开放了20年如今才雄心百倍,喊着口号,迈着步伐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汗颜!
经济结构比较:1999年,日本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2:36:62,早已是明显的"后工业社会"。1975年,日本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率首次超 过 50%,标志着日本早在70 年代就逐步进入了服务业为中心的"后工业化"时代。相比之下,2003年,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是14.7:53:32.3,中国甚至没有完成前工业化社会 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
按国家统计局的工业化定义,一个国家工业化全部实现的标志:一是农业产值在15%以下,这条线中国可以说刚刚跨过;二是农业就业在20%以下,中国目前仍高达50%,可以说还远远不够线;三是城镇人口比重须在60%以上,中国目前大概只有40%,亦有很远的距离。
日本的城市化水平是多少呢?1950年日本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8%,大概与今天的中国相当,而今天的日本人大部分都居住在城市。
2003年,中国重工业增长超过轻工业4个百分点,重工业的投资开始进入旺盛期。举国上下为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欢欣鼓舞不已。然而,中国 人很少知道,早在1955年日本就进入到了重化工业的高度加工阶段,并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经济过渡。仅从工业结构上看,中国大约只相当于日本40年前的水 平。
中国目前的增长动力主要是来自于"世界工厂"的牵引。据笔者的测算,2003年中国工业增长对GDP的贡献高达63%。然而,从制造业总量 看,2003年日本是9111亿美元,中国为3825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2.4倍。显然,中国远称不上"世界工厂",日本却是名符其实的国际制造业中 心。 (我们太高估自己了!!!)
按过去的赶超速度,在"世界工厂"的道路上,中国要赶上日本至少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而且接下来会越走越艰难,能源问题、环保问题、劳工问题、市场问题都会困扰中国。
日本的人均资源也很贫乏,但日本人懂得通过优秀的加工而扬长避短。1955年至1975年是日本增长最快的时期,日本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从 81.4%上升到96.0%,而矿业从10.1%下降到0.62%,电力、煤气、供水等基础产业从7.74%下降到3.38%。中国也是人均资源不丰富的 国家,但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靠廉价出卖资源。以2000年为证,中国资源型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高达54.5%,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 占轻工业的 62.0%,采掘和原料工业占重工业的50.5%。
中国现在开始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在这方面,日本比中国先进得多。以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中国大约是0.7美元,不 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同样能源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却高达 10.5美元,为全球之冠,约相当于中国的15倍。
同样的资源和能源,日本人竟创造出比中国高出15倍的产值来?中国人又喜欢高谈"老子",讲"天人合一",可是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珍惜何尝比得上日本?!
中国正进入新一轮黄金增长时期。然而,2004年经济增长甫一发力,GDP总量刚刚占到世界的4%,石油消费已跃居世界第二,发电量消耗占全球消耗 的 13%,此外还有钢材消耗占全球的27%,水泥消耗占全球的40%,煤炭消耗占全球的31%。因此,惹得全世界的人都担心中国长期增长会否导致全球资源不 足,"中国会不会饿死全世界"?
事实上,中国应该谦虚地向日本学习,并且要象日本那样去倍加珍惜资源,高效地利用资源。中国眼下正进入一个苦心制订种种"能源战略"和"资源战略" 的热潮,其实,大道至简,中国应该象日本那样,眼光向内、锐意挖潜,如此中国的能源和资源就可以在目前基本保持不变的水平上支撑中国经济翻上好几番。
中国劳工多,是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一大优势,可是中国却不能高效地利用其劳力,从而大大抵消了这方面的优势。因此,同样是高速增长时期,1960年 至 1975年间,日本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1,07%;1980年至2000年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只有5.19%,按美元计年均增长2.59%。 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对比充分表明,中国的高速增长靠的是人海战术,日本靠的却是劳动效率的提高。
除了靠人海战术,中国的增长还靠大量投资,可是投资质量又如何呢?都说日本坏帐严重,可是在从高速增长走向经济衰退的过程中,日本银行的坏帐率仅 5%,而中国在 2000年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高达28.78%,如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计算在内,则不良贷款率近45%。显然, 同日本相比,中国的投资效率与效益要猛回头。
R&D(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一组国际通用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00年,中国在这一指标上的支出为896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历史上第一次达到1个百分点。而同一指标, 日本 2000年是3.12,不仅远高于中国,也高于美国的2.65、以及德国的2.37、法国的2.17、英国的1.87,在全球又是雄居榜首。
事实上,1990以来日本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是世界第一。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个国家在科技兴国方面具有坚韧不拨的决 心,也无意中泄露出这个国家富强的秘密所在,那就是科技为本、科技领先。这一指标当然还显示出"小日本"并非一些中国人所想像的是一个目光短浅的民族,恰 恰相反,日本民族是一个富于远见卓识的民族―-只有富于远见卓识的民族,才舍得哪些花大本钱为自己的未来投资。 (记住远见卓识这两个词,重要!!!)
相比之下,中国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乃至一般的国民,都显得是那样的急功近利和让人失望。中国人更喜欢喊喊"科技兴国"的口号,或者在网上大骂日本人过过嘴瘾,却不愿意花时间去补习科学知识。(很惭愧!!!)
专利发明方面:1995年,中国申请专利数只全世界的1.45%,批准量占全世界的0.48%,日本申请专利数占全世界的13.48%,批准数占全 世界的 15.3%。韩国产业银行日前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若以韩国为基准(100)予以换算,则中国为76.5、日本为110.5。
中国人还必须时时记住的一个数字就是:日本人中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已达到12人,中国仍是0。一位伟人说得好:"中国应当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可是,做比说要难得多!
在企业层面,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通常不到1%,而日本企业早已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水平都在5-10%以上。
中国企业中研究型人才微乎其微,并不断向外企流失。而每万名劳动人口中,日本的研究人员数又是全球之最。2000年为109.3人,高于美国的73.8人、法国的60.3人、德国的59.6人以及英国的54.8人。
中国以进入世界500强为企业发展之可望不可即的目标。而日本1994年的时候,在世界500强中的企业家数与美国平分秋色、并抱揽全部第1、2、 3、4 名,前十名当中,一大半都是日本企业。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唱衰日本,可是2003年,日本企业在世界500强中仍高居88席之多。而中国只有12 席,而且多是垄断型国有企业,最排前的是中石油,名列第69名。
你敢想像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成为世界500强中家数最多的国家吗?你敢想像中国企业占据世界500强头席,并且包揽前四名的盛景呢?这样的日子也许有 一天会到来。可是,我们的邻居,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做到了。任何一个诚实的中国人,一个立志全球的中国企业家,是否应对此表示一分敬意?!
经济再好,不能改善百姓的生活是白搭。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百姓的生活水平。2003年,中国人均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接近1080美元;日本是33077美元,为中国的31倍。仅以人均GDP作为收入计,中国只相当于日本1966年的水平。
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是反映生活水准的指标。2002年,日本的恩格尔系数是22.3%,而中国 目前城市为37.1%,农村为45.6%。也就是说,中国人目前生活支出主要是忙乎吃,日本却将主要支出花在食物之外的其他方面,中国是生存消费,日本是 发展消费。
然而,最可悲的莫过于,生活水平仅相当于日本"60年代"、消费支出只够吃喝的中国人往往在感觉中自己很富,并且经常会表现得大手大脚(如有人主张大.大办奥运会),而生活水平位居全球最高之列的日本人却经常在国际上哭穷,并且处处厉行节约,常常"小气"得惊人!
谁比谁傻?谁是真傻? (这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我们中国人真的应该好好想想,好好反思!!!)
住房: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8平方米,日本是25平方米。国土面积极为狭小的日本是中国的1.4倍。
百姓生活不仅看人均收入,还要看收入差距。200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14,已达到国际警戒线水平,中国被公认为全世界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 国家之一。相反,又是很多人想不到的,日本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却是全世界上收入分配最公平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0.285,可以堪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最公 平的时期。
失业率指年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失业人数为795万人,分别比去年底上升0.2%和25万人。但这个数据遗漏太多,学者们估计,目前中国城镇失业率,包括登记失业、下岗职工和其他类型的失业,总计大约在8%至 10%(王梦奎,2003)。
中国的媒体经常报道日本这些年经济困难、失业率很高,似乎日本人都快活不下去了。其实,日本失业率最高时也不过5.5%。2003年,随着经济回升,平均失业率很快回落至5.3%。
教育:中国人一向自认为最重视教育,并且一再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中国的父母也的确是对孩子不惜一切,可是,由于国家教育经费 的缺乏,由于普通教育制度的缺陷,今天的中国人中,成人识字率才81.5%,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人口的15%以上,离教育现代化的起限相差8.5%;大学 毛入学率为5%,离教育现代化起限30%相差25%。
相比之下,日本才不愧重视教育的美名。日本早已达到了100%的小学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学毛入学率为40.3%,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成人识字率近100%。
中日两国的教育相差多远呢?据估计,中国的初级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00年的水平,落后100年;中等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10年的水平,落后90年;高等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20年的水平,落后80年。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经费只相当于日本1920年左右的水平。
再来看与百姓智力开密切相关的信息化指标:2003年底,中国网民数已接近8000万,一个庞大的"E国"诞生,但全中国上网普及率却很低,才6.2%。(关键还要看上网做什么!)
日本的人口比中国少得多,但同一时期上网人数达到7730万人,普及率突破60%,几乎所有14- 75岁的日本人都可以上网。
此外,日本的网络更加发达,宽带通信费用低速度快,宽带上网费占每个家庭收入的比例才0.8%,被评为世界第一。而中国的网络速度慢,服务差,宽带网使用处于起步阶段,走在全国前列的深圳的住宅宽带普及才超过30%,全国一般地方水平则相当低。
中国的个人电脑普及率为27%,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0%;日本个人电脑普及率为36%,移动电话普及率69%。两者的差距亦是明显的。
也许有人说了,日本不过是强在经济和科技,强在物质而已,日本文明却没有什么可夸的。文明的题目是一个大题目,笔者不敢在这里进行比较,但可以通过一些中国人非常关心的社会性指标,来管中窥豹。
众所周知,从社会信用和国民素质看,日本人普遍被认为工作认真、讲求效率,守时、重信用、讲礼节;日本的企业亦以讲究信用、产品质量精良着称于世; 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你看不到垃圾,无论是走到拥挤的地铁,还是人头攒动的商场,地面都光洁如新,地铁的墙壁上也看不到乱写乱画的现象;日本人很少在公共场 所抽烟和吃零食,更没有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的习惯;日本人遵守交通规则,无论是繁华的东京、大阪,还是古老的京都,大街上看不到一个JJ,汽车、人流严 格按红绿灯指示行动,一丝不苟。
反观"文明古国"的我国,情况如何呢?
如果说,那是因为中国人的物质文明还不够,"仓禀实而知礼节"。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强调"客观原因"的民族了。可是,我来问你,中国人如今的收入 水平相当于1960年的日本,文明礼貌却远不及,也比不上人均收入水平相差好几倍的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更没有盛唐时期的风雅儒爱,真的是"仓禀实而 知礼节"吗?
企业信用:前面已提到中国各商业银行的呆坏帐记录举世无双,这说明中国企业的信用记录是很差的。除此之外,企业拖欠亦是世上少有。据统计,2001年,我国国有企业相互拖欠货款已经超过1.6万亿元,造假经济的规模高达1270多亿元,国家为此每年损失税收250多亿元。
另据有关部门调查,2001年全国有283家名优企业的650多种产品被假冒产品侵权伪造,上半年全国工商管理系统共查处各类合同欺诈等违法犯罪案 件 5338起,比前年同期上升61%(候云春,2002)。这又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企业坑蒙拐骗正在严重侵蚀这个国家的市场经济。
近年来,又添一个新的现象,就是企业拖欠民工工资愈演愈炽。据全国总工会公布,目前中国民工被拖欠的工资估计有1000亿元左右,其中建筑业占 70%以上。有些地方,包工头欠民工的钱,建筑商欠包工头的钱,追到最后,发现竟然是地方go-vern-ment欠建筑商的钱。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 各地 go-vern-ment拖欠工程款占全部拖欠工程款的四分之一以上。
信用正在让中国年轻的市场经济付出代价。而中国的学者现在终于开始明白,信用问题的解决,光靠外部的法律监管、内部的企业治理结构都是不够的,还要 靠人们心中的文化,乃至信仰。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被破坏得差不多了,要构建文化资源,中国人不知从何入手。而日本却是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来完成现代化 转型的成功案例,日本人居然将武士对于主人的忠诚转变成了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进而建立起全社会的工商信用。
离婚率:中国人无论想不到,2001年,"后现代化社会"的日本离婚率才0.23%,是亚洲各国中最低的。而传 统上一向注重家庭的中国社会却每况愈下:1980年,中国的离婚率为 4.75%到1997年上升到13%,上升了8.25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在过去20年中,离婚率增加了20倍,令全球侧目:中国人怎么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包含两性之间神圣的关系。日益缺乏稳定的中国家庭生活,会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是更加不负责任,更加追求私欲还是更多的心灵自由、更多的个性解放?
腐败:你可以不喜欢日本,但你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日本还是世界上较为廉洁的国家之一。今年3月25日,着名的反 腐败国际性非go-vern-ment组织 "透明国际"发布了《2004年全球反腐败年度报告》,对世界各地区腐败形势进行了评估。在133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清廉指数得分为3.4分,与斯里 兰卡和叙利亚并列第66位,日本却处于最清廉的前30个国家之列。
中国现在正从追求GDP转向"科学发展观"。可是,中国已经付出了过多的代价。截止到2000年底,中国森林面积只剩下15.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 才 16.55%,仅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只相当于世界人均0.6公顷的21.3%。而日本的国内森林覆盖率 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那布满绿树、风光秀丽、诗意盎然、滋养了李白和杜甫的古国,如今已沦为中国人的了然残梦!日益被工业污染的大地、荒漠化占1/3以上的奄奄一息的国 土,断流的黄河,黄河化的长江,以及春天刮过北京的漫漫沙尘,就像是中华大地母亲的叹息,又像是天地间最严厉的一声声警告。中国,已经禁不住折腾,已经不 堪重负了。
与大地一同干涸的还有中国人的心灵。比荒漠更加荒漠的也是中国人的心灵。
日本人何以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依然让国土保持锦绣,何以不让GDP蒙蔽了头脑,何以比中国人早走了半个世纪的科学发展观之路。中国人,是否应该放下"高贵"的身份,去认真地研究一下,学习一下?
中国的人均寿命是比较高的。2000年统计的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69.63岁和73.33岁。在中国人眼里,日本人是天底不劳动强度最大的国家,工 作压力极大,可是,你想不到的是,日本却是世界最长寿的国家。2003年,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为85.33岁,男性为78.33岁,均创下全球最高纪录。 日本男女平均寿命已连续4年名列世界第一,而女性寿命从1985年以来一直名列第一。显然,中国人虽然强调"以人为本",但没有日本人活得长寿。
日本是个什么国家呢?在许多人眼里,它似乎是一个野蛮的国家,一个从不知道认错的国家,一个生活压力大、国民不幸福的国家,一个甚至是无法理喻的国 家。可是,从一个个统计数据的比较,我们却发现,日本是个经济先进、百姓富足、社会公平、吏治良好、教育优秀、家庭稳定、环境优美、预期寿命高,富于远 见,并且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国家。中国要达到和日本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许多方面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有些方面甚至可能需要上百年的努力。
日本,决非等闲之辈,决非那个"幻觉"中日薄西山的国家,而是一个在许多方面都出类拨萃,值得中国人认真借鉴和学习的国家。而中国,也并非"幻觉" 中已经崛起并即将超过周边这个伟大邻居的国家。中国,只是一个刚刚恢复元气,有着远大前程,同时需要在各方面倍加努力的国家而已。
也许,在一些中国愤青朋友的眼里,从来不耻于与日本人为伍,更别提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不过是仇人而已。就算是这样罢,但千万请记住一句话:对于你的仇人,最好的报复是"比他活得更好",而不是不计代价地让对方活得更糟。
而要做到生活得比人家好,光有满腔的热血和喊破了天的口号是不够的,更加需要的是辛勤的汗水、真正的智慧以及扎扎实实的行动。

现在开始(Do It Now)

原文:http://hi.baidu.com/cimcenter/blog/item/f58d06ecc785372062d09f95.html
很多年前读大学的时候,我决定制定一个计划挑战自己:只用三个学期完成其他人通常花费四年的课程,能否毕业。这篇文章(此文为翻译)详细的说明了我在成功实现该目标过程中的所有时间管理技巧。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决心每个学期得到30到40个学分,而其他学生平均只要12到15个学分。显而易见,我必须合理安排时间才能实现目标。我开始阅读我所能找到的所有关于时间管理的资料,并学以所用。正好三个学期,我完成了目标:两个理科学士学位(计算机科学和数学),而且没有参加暑期课程。我每天晚上睡七到八个小时,处理好我的日常杂务(购物,做饭等等),参与社交活动,每天早晨锻炼30分钟。在最后一学期我完成了高级计算机和数学两门总共37 学分的课程,我甚至拥有一份游戏程序员的全职工作(每周工作40小时),还是当地ACM学会(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的副主席。我的同学把他们完成功课要花的时间加到一起,结论是我的一周有250小时。我以GPA 3.9的成绩毕业并且获得每年颁发给最优秀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别奖。我的一个教授后来告诉我,当他们知道我所做所为之后,选择奖项的候选人就变得很简单了。
我并不被看作一个天才儿童,这也是我第一次做出这样的事。没人指导过我,我不知道是否有谁那么做过,我也没有想起什么人鼓励我这么做。事实上,当我告诉大家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出来劝阻我。我只是简单的想为了我自己而做。如果你想更好的了解我那个时候为什么会尝试如此疯狂的事儿,你也许会乐于读一读《生活的意义》:里面包含了整个故事的背景以及有关我的动机的细节描述。
我花了很多时间来说服计算机系主任给我选学额外的学分,我同学经常说我作弊,要么就是有个双胞胎兄弟,或者干脆说我是精神不正常(每周我听到最多的就是最后一条,也许说的有些道理)。大多数时候我保持沉默,但当被问到修多少学分的时候,我会如实回答。我也许是整个大学里唯一拿着两页课表的学生,因此如果有人胁迫我,这很容易证明我说的是真话,虽然我很少这么做。
讲这个故事,并非为了引人注目,更不是使你好奇于我如何做到它。我成功实现目标只是我运用了时间管理这个概念,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但它却早就存在于那个时候(1992-1993年)的书籍和音频节目中。大学里养成的时间管理习惯对我后来创业帮助很大,所以我想与你分享并希望你觉得同样有价值。它让我节约了学费并且给了我大约$30,000 来起家做创业(全部是我最后一学期当游戏程序员时赚的,大部分是版税收入)。闲话少说,下面就是我知道的时间管理的精华所在:
? 明确的目标是关键
首先要明确的知道你想要什么。在我曾经训练过的一个跆拳道馆,墙上有一块巨大的标语,"你的目标是黑带!"。它提醒每个学员为什么他/她们要经过如此艰苦的训练。你独自工作的时候,很容易整日在办公桌上碌碌无为完成一些毫无价值的工作。在你不知道自己打算做什么的时候,这会经常发生。当你意识到这点,问自己"我到底在这里试图想实现什么目标么?"你必须尽量清楚自己的目标。使你的目标更明确,并把它们写出来。你的目标必须清楚到这种程度:即使一个陌生人,在客观地了解了你的情况后,都能就你是否完成每个目标给出一个绝对的"是"或者"否"的答复。假如你不能明确的定义你的目标,就算到达了你又怎么能知道?
我发现定义和展开一个明确目标的关键周期是九十天,就是一个季度。在那样一段时间里,如果你确立非常明确的目标,你就可以作出重大的可估量的改变。花点时间停下来,写写你希望接下来的九十天你的生活是什么样。什么样的月收入?体重多少?朋友如何?事业如何?人际关系如何?你的网站会是什么样子?详细的写。绝对明确的描述会给你全程计划提供一个边界。
就像飞机的自动驾驶仪必须不断修正航线,你必须定时重新审视你的目标。每天早晨重读你清楚写下的目标,将这些清晰的、记录下来的目标重新接合起来。把它们贴在墙上,特别是你的经济目标。几年前(九十年代中期),我在每个房间里贴上"5000美元/月"的标语。那就是我当时的月收入目标。我不断的确立明确的收入目标,即使有时候遭遇挫折,我发现这个过程十分有效。这并不只帮助我关注我的目标――也许更有助于让我忽视那些目标之外的事情。例如,如果你确定了月收入一万美元的目标,这会让你放弃做那些每月只能挣五千美元的事情。如果你仍不明白如何明确目标,那就把它作为你的首要目标。一辈子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对时间的巨大浪费。大多数人长久的沉迷于"我不知道做什么"的状态中。他们等着外力使自己目标明确,殊不知明确是自身创造的。一切在等着你动手,没有别的办法,它会一直等待直到你下定决心。等待明确的目标就像一位雕塑家注视着一块大理石,等待里面的雕像可以抛开不需要的碎屑自动出现。不要指望目标会自动明确起来――拿起凿子动手吧!
? 灵活安排
知道你的目标与知道你达到目标的途径是完全不同的。一架典型的商用飞机90%的时间偏离航线,但它差不多总是能到达目的地,因为它知道往哪里飞并且随时的修正方向。你不可能预知确切的途径。我认为计划的真实目的在于你确信存在一条可行的途径。我们都听说过,据统计80%的新商业机构在头五年里倒闭,但一个更有趣的统计是几乎所有成功的商业机构的发展道路都与原定的计划不同。以商业计划开始成功的企业,你通常都会发现最初的计划惨遭败绩,他们只是因为尝试其他途径而成功。有人说不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商业计划难以生存。我把它推广为不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的计划也难以实施。
著名作家和商业顾问 Stephen Covey 经常引用这个句子,"诚实面对选择。"意思就是在没有了解目标的情况下,不能盲目的执行计划。例如,你细心的执行计划 � 目前为止一切顺利 � 突然出现一个无法预料的机会。你坚持原有计划(这会丧失机会),还是停止计划抓住机会(这会使你脱离计划)?这时你需要停下来考虑你的目标,以决定哪个是更好的选择。盲目的执行计划是不可取的。一旦获得可以更正计划的信息,你要训练在选择的时刻保持诚实。有时你可以借不曾预料的捷径达到目标。另一些时候你得坚持原有计划并避免为次要的东西分心,那会把你带离你的目标。紧守你的目标,但灵活对待计划。
我相信一个清楚的远期目标远远比一个明确的短期计划来得重要的多。在大学里我很清楚自己的最终目标――在三个学期里完成大学学业――但是我的计划随时随刻都在变化。每天我都会有新的作业,课程或者考试,我必须适应这些随时变化的情况。如果我试图为每个学期指定长期计划,那么不出一天计划就会失效了。
? 一时一事
我坚持非常基础的用纸-笔记录要做的事,而并非某些精细的组织系统。我唯一的组织工具只是一个笔记本,在上面我写下所有任务以及它们的完成期限。我并不为预先的安排和次序而担忧。我只需看一眼清单,选出适合空余时间的要事即可。一完成这个任务,就把它从列表里去掉。
如果我有一份10小时的学期作业要写,我会一次完成它而不是把它分成更小的任务。我通常在周末去做那些耗时的工作。在上午去图书馆做必要的查阅,然后回到宿舍开始写,直到最终的论文打印出来。如果需要休息我就休息。这与这个计划如何重要还有教授要求几周内完成它没有关系。一旦我开始,我就会坚持下去直到100%完成,就等着交作业了。
这个简单的习惯为我节约了大量时间。首先,它使我对每项任务全神贯注,做起来效率就很高。转换任务会浪费很多时间,因为你不得不重新了解和熟悉它们。单独处理使得切换任务所耗费的时间最小化。实际上,如果可能我会把某一特定主题的任务集中在一起,然后一次完成它们。所以我一次性连续做完我的数学作业。然后去做所有的编程作业。然后去做综合作业。这样,我使我的大脑处于数学思维,编程思维,写作思维,还有艺术思维的状态,并且保持尽可能长时间的保持单一的模式。第二,我觉得这个习惯使我没有拘束也没有压力,我的思维不会因为过多要做的东西而混乱。这种每次只做一件事的习惯,让我忘掉现在任务之外的所有东西。
? 失败是朋友
大部分人对失败怀有先天的恐惧,事实上它却是你最好的朋友。成功的人也因为屡次尝试而经历很多失败。伟大的棒球手 Babe Ruth 曾同时保持本垒打和三振出局的记录。最成功的人同时也面对着最惨痛的失败。失败没什么不正常,也不必感到羞耻。唯一的让人后悔的是从不去尝试。所以,别对前进的过程产生恐惧。要确定一些事是否可行,有时候最快的办法是上手去做。在进行的过程中你可以不断调整自己。这是个 准备 - 开火 - 瞄准 的过程,让人惊讶的是,它比通常的 准备 - 瞄准 - 开火 更有效。原因是你"开火"以后,你就有了第一手数据来调整自己的瞄准。很多人陷入思考和计划之中,而从不开始动手。停滞于某个步骤里(比如:准备-瞄准-瞄准-瞄准-瞄准……),这你失去了太多好点子。
大学里我做了很多我认为可以节约时间的疯狂尝试。我不停的阅读有关时间管理的资料并且加以应用,但我也有独创的办法。大部分我自己的办法彻底失败,但有些行得通。我乐于一次次的失败,以求在微小的机会下,我的偶然发现让我突飞猛进。
要明白失败并不是和成功正相反。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旦你成功,没人记得你曾经失败。微软并不是 Bill Gates 和 Paul Allen 的第一次商业冒险。有谁记得他们经营 Traf-o-Data 时的失败?金凯?利还是个年轻喜剧演员的时候就经常被嘘下舞台。电灯泡的发明是因为托马斯?爱迪生经历过10000次失败后仍不放弃。如果你被失败纠缠,你就这么理解它:这同样是成功,或者说获得了经验。
战胜对失败的恐惧会让你快乐。假如你对达到某个特殊的目标而兴奋,但又害怕不能成功实现,那么扑上去着手做吧。就算你的尝试失败了,你也会学到有价值的东西,下一次就可以做更好的尝试。如果你看到当今那些成功的商业人士,你一样要看到在他们事业的一举成功之前的一连串惨痛失败,包括我在内。而且我觉得这些人大都会同意我的看法,开始的失败经验对后来的成功有着基础性贡献。对打算开始创业的人,我的建议是创业就是生产或者服务,而不要太担心是否成功。它们可能会失败。但相比只是空想,你会学到更多东西。
? 现在开始!
W. Clement Stone 建立了价值数亿美元的保险业帝国,他要求所有的雇员每天开始工作前一遍遍的背诵这句话:"现在开始!"一旦你觉得变得懒散而且又想起必须要做的事情,停下来大声说,"现在开始!现在开始!现在开始!"我经常把这句话作为我的屏保。拖拖拉拉的代价巨大,因为你一次次的回到工作中,大大增加了时间的浪费。思考的和计划固然重要,但行动更重要。思考和计划不会让你得到报酬,只有工作成果才能。当你犹豫的时候,大胆的行动吧,就像它根本不可能失败。实际上,的确如此。
养成果断决定的习惯是绝对必要的。我对每一个必须的决定使用六十秒原则,不管它多么重要。一旦我有足够的准备去做一个决定,我打开一个定时器,只给自己六十秒来做一个果断的决定。如果需要我甚至靠掷硬币来选择。我在大学的时候,我没时间去担心作业或者什么时候完成。我拿起一个就开始做。现在我需要决定要写那个报告,我就挑一个主题开始写。我觉得这是我从未觉得无从下笔的原因。无从下笔就是处于停滞状态思考该写什么。我之所以没有为写东西浪费时间,只是因为实在太忙了。这可能也是我能轻松写出成百篇原创文章的原因。我写的每篇文章衍生出至少两个观点,所以我的观点列表与日俱增。我无法想象这些内容会用光。
人们经常迟迟不做决定,拖延也没什么好处。通常推迟决定觉得只会导致消极的后果,所以就算你面对困惑,咬咬牙下定决心吧。假如是个错误的决定,你很快就能发现。许多人可能花超过60秒的时间来决定午饭吃点什么。如果我无法决定吃什么,我就抓起一个苹果或一把香蕉开始吃,有些时候在我确定我到底想要吃什么以前,水果已经填满我的肚子。这样我的大脑明白除了水果我如果还打算吃点别的,那最好迅速决定。如果你可以加快决定速度,你就会节约余下来实施计划的时间。
研究表明世界上最优秀的管理者对犹豫不决都有着极高的抵制力。也就是说,他们在面对偏爱或者矛盾状况的时候会大胆决断。许多当今的工业家都加快了作决定的速度,因为等到准备充足了也许机会也错过了。当你无路可退的时候,你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尽可能快速的作出决定。如果不能马上决定,就先放到一旁,抽个时间考虑再作决定。大把的时间应该花在行动上,而不是决定本身。优柔寡断是严重的时间浪费,最好不要超过60秒。做一个坚决而直接的决定,由不确定转变为确定,然后行动。出现错误就让事实告诉你,这样你就会积累足够的经验,从而作出正确而睿智的决定。
? 无情的放弃
放弃一切浪费时间的事情。把它们统统扔进垃圾筒。遵循"如果怀疑,不如放弃"的准则。不要订阅那些没用的杂志。如果两个月前的杂志你至今还没有读过,扔掉它,它可能不值得一读。要明白任何花时间去做的事情都是有价值的。在注册新的服务或者订阅之前,问问自己那会占用你多少时间?做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机会成本。试问自己,"它值得我为它做出牺牲吗?"
上大学的时候,我严格地筛选要做的每一件事情。我曾经拒绝参加一位教授安排的关于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活动,因为那样的话会浪费我很多时间。那项研究大概需要10到20小时的工作时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我将陷入繁杂的工作中,但却学不到任何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而且那项研究仅占我课堂成绩的10%,就我以前的表现很优秀,不参加研究所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学期成绩从A变为A-。我对教授说那是公平的并且会接受A-。我不想再去和他谈任何的特殊条件。所以那学期我的成绩是A-,但是由于更好的利用了那些10到20个小时,我给了自己A+。
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如果要我把例如像研究一个课题,建立一个关系,从事一项工作等等这样不能获取新的知识的工作再做一遍的话,我还要重新开始吗?"如果你的答案是"不。"那就赶紧远离那些事情吧。这就叫做毫无意义的思考。我了解到有很多人用"做事要有始有终"这个信条来限制自己。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爬一架梯子,但当他们到达梯子顶端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梯子搭错了建筑,之前所做的都白费了。记住失败是你的朋友。所以,当你发现以前所做的决定不再为你现在的目标而服务时,请大胆并无情地抛弃以前的决定吧,然后去寻找更好的想法。人们不会以花费毕生精力去追逐一个懈怠人生的目标而自豪的。这是另一个要顾全大局的时刻。你必须坚持对你自己目前的处境进行重新的评估,然后才能为以后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你今天不时刻审视自己决定的话,那么以前所做的一切决定都是毫无用处了。
? 确定并且弥补浪费掉的时间
把一小时长的电视节目录制下来,然后在45分钟内用快进的方式跳过广告。同样一件事情,如果用电话10分钟就可以解决的话,就不要花半个小时去发送一封长长的电子邮件。把你要做的事情放在一起,然后立刻把它们搞定。在大学期间第二个和第三个学期之间的夏天,我发现沿着街道的一幢公寓要比我们宿舍距离工程馆近一点。所以我从宿舍搬出来并搬进了那幢沿街的公寓,这样,我每天都节省了一些步行或者骑车的时间。我原来的宿舍每个房间有三个人,而现在我拥有一个更小的,单人住小型公寓房间。新的房间效率更高,比如说,我可以在工作的同时做晚饭,因为我的书桌和炉子之间只是几步而已。
渴望提高效率的人们总是以克服浪费时间的习惯作为起点,但我却认为那是错误的。培养个人习惯来的要慢一些,首先要明确目的。如果你没有明确目的,只是设法用高效的习惯去排挤无效的习惯,那么结果只有失败。因为你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理由支持你花费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做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停止。你需要一个宏大的,有吸引力的目标来激发自己。能从工作时间里挤出15分钟的原因,就是因为你由于更好的利用这15分钟而产生的激情。
例如,你或许有一份还算喜欢的工作,但是从事这个工作竞争并不激烈,那么你就应该留意做每一项工作的时候都节省15分钟,这样下来,你每天一共节省下来的时间甚至有好几个小时。如果能把它们用来实现你那个深藏心底的目标,那么你将积极主动地更好地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如果你明白真正的生活以"目的,意义,信仰"为次序,那么低水平的生活则处于"习惯,实践,行动"的自我调节状态。
? 应用80/20法则
我们都知道帕累托原理,即80/20的比例关系规则,该规则是指用20%的努力实现80%的价值。反过来,其规则也同样指代着:用80%的努力实现20%的价值。我在大学的时候严格遵守此原理。在几周的时间里我逃了40%的课,因为对于我来说,上课并不是学习最有效率的方式。在前文中我已经提到了因为觉得不值得花时间而拒绝参与一项课题研究的事情。同样,我在一门数学课上仅仅出席了两次,即期中和期末的时候。因为我觉得我自己看书要比听讲座学的快得多。我在每次刚上课的时候开始做家庭作业,然后在快下课的时候记录下次要讲的内容。事实上,我拿了那门课的最高分,但是那个教授可能都不知道我是谁。除了我以外的其他同学都循规蹈矩的学习,而忽视了他们自己的规则。要找到你人生中属于那至关重要的20%的部分,然后全力以赴。如果有一些事情会浪费时间,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放弃它。把你的时间投资在那些可以事半功倍的事情上。
? 捍卫你的时间
想有效率地工作,就需要大块不间断的时间,这样才能完成有意义的工作。当你确保自己不被打扰的时候,你的工作效率就会高的多得多。当你坐下来要去完成一项特别认真的工作的时候,不要做其他任何事情,专心致志投入到这段时间里吧。我发现,一个不少于90分钟的时间段,对于完成一项单独的工作十分理想。
你需要和周围人商量一下,来保证大块不被打扰的时间。如果必要的话,提前通知他们在特定的时间里不要打扰你。有必要的话就武力威胁(假装)。在学校,当我需要工作的时候,会把寝室的门锁上,这样的话,我的室友就明白在这段时间里不要来打扰我。然而,每个独立的寝室都是为住两个人(四人套房)设计的,为此我多付了钱而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寝室。于是我可以在私人的房间里工作。有空的时候,我就打开门,有时候也和室友打打游戏。如果你碰巧工作在一个经常被打扰的环境里,那么你的工作效率就会被影响,所以要不惜任何代价去改变那样的环境。一些人告诉我,他们曾经拿这篇文章给他们的老板看,帮助说服他/她在工作的时候设法减少不必要的打扰。
对于一些人来说,划出一段特殊的时间来工作是有好处的。我的最佳工作时间是一段很长、结束时间不定、且不想被打扰的时间。我经常规定工作的开始时间,但却没有规定具体完成的时间。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尽可能长时间的工作,直到我觉得饿了或者身体上其他的需要。我可以连续工作六个小时不休息。虽然人们普遍认为经常休息可以提高效率,但是我觉得那种说法只是工业化时期对于那些贫困、不主动的工人们的一种人为安慰,并不适用于那些主动性强、目标明确和富有创造性的人。我发现自己会一直工作,直到几乎不能继续为止,而不会把一项工作分成好几个小的部分去做,因为那样的话,在工作的时候就有分心的危险。
每当专注于一项工作而忘了时间的时候,需要大约15分钟的才能进入状态。当被打扰之后,又要花费15分钟才能重新进入状态。一旦你进入了状态就一定要保持住。这种状态让你全神贯注于大量的工作以及与工作相关的以往的经验之中。当我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从来就不想过去和将来的事情。我只会想到我和我的工作。
然而有的时候,我遭遇了这样的问题。由于工作的增加而不能准时完成(帕金森定律),但我觉得很值得冒险去试一下。例如,当我优化我的网站时,经常有好的想法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立刻把我的想法付诸实践。我发现当时就执行想法要比事后安排再去做,效率会高很多。
? 完全投入
在一段时间里,除了做眼前的工作以外不要考虑其他任何事情。不要检查邮箱、泡论坛或者随便上网溜达。如果有这个念头,在工作的时候断开互联网连接。关掉电话或者拒接。开始前去趟厕所,同时确保在一段时间里不会觉得饿。在此期间根本不离开椅子,也不要和人说话。
决定好了要做什么,就不要做其他事情。如果偶然被别人打扰,问他们最重要的事儿是什么,确定他们是否只是在做最重要的事。如果这个人在回复电子邮件,那么这个时候发邮件就是他此时最重要的事。否则通常来说,这个人是在浪费时间。
如果需要休息就彻底的休息。假如你觉得自己需要恢复一下体力,那就不要边工作边休息。收邮件、上网都不是休息。当你休息的时候,闭眼,做深呼吸,听一些轻松的音乐或者出去走走,小睡二十分钟,或者吃点水果。一直休息到你觉得又可以努力工作。需要休息就休息,应当工作就工作。要是不能100%的集中精神,干脆不工作。想休息多久就休息多久是没错的,只是别让休息时间占用了工作时间。
? 多线工作
特定领域的新知识增加的如此之快,以至于你的知识可能随时在变得陈旧。解决的唯一办法是尽可能的吸收新知识。今天我工作中的很多技能,在五年前根本没有。据我所知,跟上时代发展的好办法是尽可能的阅读,还有听录音资料。
看电视的时候,在广告时段读计算机杂志。如果是男人,边刮胡子边读。我每天用电动剃须刀刮脸,会在这两三分钟里读点东西。这让我每周多看了两篇文章,一年就多出100篇。这个习惯很容易开始。只要拿起几本杂志,或者打印一些没时间去读的文章,把他们放在你的卧室里。出门的时候,顺手拿一本。如果要排队,比如在邮局或者商店,就可以拿出来读了。你会惊讶于在做这些不费脑子的事情的同时,学到了多少知识。
尽可能的听一些教育录音。开车的时候就可以听。Nightingale Conant 销售各个领域的专家整理的各种录音节目。大部分有六小时长,大约售价60到70美元,它们物有所值。这些节目比起到大学里上课更实用一些。在大学拿到商业或者贸易学位的人由大学教授授课,而你学同样的课程时,却是由那些百万富翁或者亿万富翁告诉你什么可行而什么不可行。一个节约时间的好办法是直接请教那些掌握着你想学到的技能的人。
多线工作也许是让我在三个学期完成大学课程的最重要的简单技巧。通常我在工作日里有七到八小时的课程。但最后一学期的每个周二,我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十点都连着上课。因为每学期我选了12门课,每周都有不少测验和作业要做。课外的时间除了打工我没时间去学习。所以遇到什么我就不得不学什么。假如老师在黑板上写了点东西,我就记住它;我不能等过后再学,那样就有落后的危险。对那些困难的课程,我会做作业、完成程序设计算法,或者改进我的计划。你能找到无数多线工作的机会。当你活动的时候,比如开车、做饭、购物或者走路,听磁带或者读点东西吧。
多线工作的想法似乎与之前建议的一时一事相矛盾。不过前面所谈的是高强度的工作,你必须尽全力集中所有的精神来做好它们。而这里的工作是指低强度的,能同时做其他事情的工作,比如排队、做饭、乘飞机或者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多线工作不能用在至关重要的任务上,否则会适得其反。需要休息就好好休息一下,但别把时间浪费在局部的成果上。在全力工作和彻底休息之间调节是更有效的。
多线工作可以让你的效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你可能觉得这样太累,但很多人却发现效果正相反。做很多事情让我充满活力。工作越努力,工作的能力就越强,休息就越有效果。
? 动手一试
人和人不尽相同,所以对你有效的方法可能对别人没效果。你可能上午工作效率高或者喜欢熬夜。利用你自己的特点,想办法弥补不足。试验工作的同时听音乐。我用免费的 WinAMP 播放器,它可以直接整天在电脑上播放各种各样的免费音乐。我发现古典音乐和新世纪音乐,特别是莫扎特,对网络开发的工作效果不佳。但是对于大多数日常事务,听那些快速的 techno/trance 音乐可以让我的速度快一点。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听快节奏音乐的时候工作效果是不听音乐的两倍。另一方面,有歌词的音乐有害的,因为它太分心了。如果我想要精神高度集中,我根本不听音乐。你自己试一试,看看什么样的音乐能有益于你。对我来说这些音乐的差别是戏剧性的。
当你想到一个提高效率的怪主意,先试试看效果怎么样。如果没尝试,不要轻易放弃任何想法。局部成功比全盘失败更普遍,所以每一次尝试对于时间管理实践来说都会有所帮助。就算正在进行的尝试愚蠢的很,不过它也会使你变得更高效。
? 保持激情
"Enthusiasm"这个词来自希腊语的"entheos",字面意思是"神在心中"。我很喜欢这个解释。如果对如何安排时间没有持续的激情,我怀疑掌握时间管理的艺术是不可能的。朝着真正鼓舞你的方向前进。追逐你的激情,而不是金钱。假如你对工作没有热情,你就是在浪费生命。换个工作吧。重新考虑新的职业。如果你现在的职业变得乏味,也不要丧气。记住,失败是朋友。听从内心的召唤,换一个刺激自己的工作。做那些让自己不快乐的事情是最浪费时间的。你为了自己的人生而工作,不为别的。
象大多数人那样,你可能很快就让自己主动起来,但接着就消沉下来,效率很低,无法继续完成计划。当你热情高涨的时候,开始一个新计划是多么简单。然而当激情退去,坚持又是多么困难?人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除非你想办法主动培养,否则随着时间推移你会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不认为那些我根本不想做的事情可以强求。如果我不主动,那么坐下来努力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这又是多么痛苦。当你有足够的主动性,工作起来就跟玩一样。
在大学里我不能失去我的激情,那样我会死掉。我很快意识到每天必须有意识的增强自己的积极性。我一直把随身听带在身边(那时候还没有MP3),当我从一间教室走向下一间的时候,我就听那些时间管理和自我激励的磁带。早晨慢跑的时候我也听。我几乎时时刻刻都在保持我的激情。就算有人说我一定会失败。这些磁带对我影响巨大,因为我一直保持着积极的状态。
如果你的热情高涨,你会卓有成效的工作,并且把乏味的工作当作乐趣。我始终发现,一旦我想把我的事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必须先把我的意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内心希望改变时,行动才会改变,结果也就随着改变了。除非你天生是个亢奋的家伙,否则你需要每天增强自己的热情。我推荐听自我激励的磁带,或者读催人上进的书和文章,每天最少十五分钟。你一停止给自己打气,就会开始怀疑自己,动力就开始减退。经常给自己灌输主动性的东西可以保持自己的激情,这真的让人惊讶。如果你同时多线工作,你就不用另花时间。
? 饮食和锻炼
大学最后一学期前的夏天(1993年),我成了半素食主义者,我发觉精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集中精神的能力。四年后(1997年)我成为严格素食主义者(不吃肉类),一直到今天,这产生了更大的增强。
饮食对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肉制品比植物食品需要更多时间和能量来消化,那么当你的身体消耗特别多的能量来消化的时候,意味着你用于脑力劳动的能力能量就会减少。消化包含肉类食物的时候,你的工作效率会降低,也更容易分散精力。如果你发现饭后很难集中精神从事脑力劳动,你吃的东西就是罪魁祸首。富兰克林也认为有节制的用餐对工作意义重大。他在余下的时间里能够继续有效的工作,而他的同僚们则显得迟钝和昏昏欲睡。
经常的体育锻炼对于足够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也是很必要的。大学里我每天早饭前都要跑步30分钟。当然,我同时会听一些自我激励的磁带和教育磁带。每天如此使我的身体处于良好状态,并帮我保持理想的体重。另外,我每天上课的地方需要在校园里绕来绕去,同时我还要背一个20至30磅的书包,里面装满了课本。这样即使我大部分周末都坐在教室里,我一样得到了足够的体育锻炼。
掌握时间管理,对于磨练你最佳的时间管理工具,也就是你的身体,十分有意义。通过饮食和锻炼你可以培养持续集中精神的能力,即使再难的工作看上去也变得容易了。
假如你现在觉得自己超重了,去一趟附近的体育馆或者体育用品店,选择一个(或一对)和你多余重量相当的哑铃。拿着它四处走走,感受一下你每天的负担。想象一下如果你减掉这部分体重,一切将变得多么轻松。携带重物来锻炼是一回事,但如果这些重量是体重的一部分,那你永远不能放下这样的重物,也无法从这样的锻炼里得到收获。下定决心减掉这些多余的重量,标准的身材会让你终身
受益。
? 劳逸结合
我觉得如果你不能合理的安排生活,那么保持长期的动力、健康还有快乐就没那么容易。某些方面的长处并不能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大学里我尽量在每周安排一天放松自己。做运动、参加聚会和社团社团、打游戏、打台球,在最后一学期甚至去拉斯维加斯驴旅游。"黑色三月"就是因为生活不合理造成的。以其他生活为代价而在某一方面过分专注,从长远看时有害的。在你生活的各个方面维持一个平衡。事业发展的同时,别忘了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个学期就读完大学这件事让我最后悔的,就是我没有女朋友。虽然我有很多好朋友(男女都有),我们每星期都在酒吧一起玩,但在忙忙碌碌之外,我确实没有时间去追女孩子。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女孩明显对我有兴趣,她更多的和我在一起。但我放弃了,因为我没时间以她想象的方式和她约会。她不可能成为我的女朋友。
如果让我重新开始,我相信花四到五个学期完成学业会更好,那样我也有时间找个女朋友。和别人分享生活的乐趣是美妙的,更不要说其他亲密接触了。毕业以后我有了很多时间用来约会。几个月以后我找到女友,四年后我们完婚。她和我大学时就是校友,我们有不少共同的熟人,但那时候根本没见过面。
我相信时间管理的意义在于尽全力让自己的生活变的有趣。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培养良好的习惯,都使你更高效的达到目标,你会享受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而丰富的生活。十几年后我回头看看我的大学生活,我充满了对整个过程的感激之情。在成功的路上我制订了严格的计划,迅速成长起来。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如果你希望自己变得主动,那就让自己的生活彻头彻尾的发生改变。掌握时间管理的原因在于获得优质的人生,并让它变得与众不同。时间管理不是自我牺牲或者自我否定,也不是拼命做那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实际上,它是让你更乐于做你喜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