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日星期一

雷士照明---吴长江:不断加注

编者按:以名牌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屈尊"做工厂保安、在贴牌生产尚滋润的时候将赌注压在了"品牌"、在销售额区区6亿元的时候敢于宣称5年后要做到 50亿元,雷士照明的创始人吴长江,展现着他作为创业者的激情和梦想。他以这种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般的姿态,带领雷士照明走到了今天。

2004年,广东雷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士照明)董事长吴长江在行业大会上宣称:"5年内我要把销售额做到50个亿!"当时,雷士照明 的销售额不过区区6亿元。此言一出,一片哗然。台下的大小照明灯具老板们皆引为笑谈。5年后,雷士照明销售额接近50亿元,成为了目前中国最大的照明企业 之一。

在传统观念中,照明产品企业能做十几亿元就非常了不起了。但吴长江对这种陈见嗤之以鼻,也因此被业内称为"狂人"。

吴长江有着堂吉诃德般的梦想和执著,而且敢于大声宣布自己的梦想。周围人都觉得他太过疯狂,不切实际,然而神奇的是,他能让自己真的战胜那架"风车",然后在成功之后,继续挑战那些位于更高更远处的风车。

平台情结

1992年,吴长江辞掉国营单位的铁饭碗南下广东淘金,因为他想赚钱。这个矿工的儿子小时候一直过着穷苦的日子,他想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好一点。初到广东,他先是以名牌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屈尊"做了一名工厂保安,后来与人合资办厂,赚到了第一桶金。

因为不想再给别的公司贴牌生产,1998年,吴长江投资100万元成立了惠州雷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当年,吴长江就对外宣称1999年要做到 3000万元的营业额,周围的人都笑他,但他真的做到了;第二年他宣称销售额要翻一番,还是没人相信,他又做到了;第三年,吴长江说销售额要过亿元,仍然 遭致质疑声一片,但他再次做到了。从此之后,无论他说什么,别人都愿意相信了。即使这样,当2004年吴长江再次抛出"5年50亿"的论调时,人们还是不 得不瞠目结舌。

如今,吴长江提出了新的目标:3年内把企业销售额做到100亿元。100亿元的规模,意味着雷士照明可占据国内照明灯具市场5%以上的份额。对于灯具这样一个相当分散的市场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份额。

在企业规模上,他为何有如此执著的野心?

"我就是要把平台做大。"吴长江说,"平台太重要了!"他进而解释了什么是平台。"我给你举个例子。同样都是惠州的企业,TCL的利润可能还没我高,但李东生出来,气场就和我不一样,他所能调动的社会资源也比我多。为什么?因为他平台比我大。"

"2000年我在清华大学读EMBA的时候,老师说,你们这些老板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如果你是个百万富翁,根本算不上什么;千万富翁也许能和科长们交个朋友;资产过亿才能和处长、局长们相交;等你资产到百亿元级,也许就是省长、部长们的座上宾。"

政治是所有中国企业家绕不开的话题,他们也并不想绕开。让自己的平台与政治结缘,是吴长江心目中"大平台"的题中之义。

吴长江说:"现在靠着雷士生活的不下10万人,你相信吗?雷士做好了,这些人的生活都会好。我们给政府交的税更多,我的品牌崛起了,会成为中国工业走向世界的一个名牌产品、国际品牌。这些,都要依靠一个大的平台去完成。所以平台必须做大。"

吴氏野心
追求企业规模造成的平台效应只是吴长江野心的一个部分,是他将企业做到某个程度后,继续攀登高峰的决心和欲望。吴长江的血液中有一种天生的不甘平庸 和寂寞的基因。他不能忍受"知足常乐",亦决不满足于"小富即安"。从温饱富足到产值百亿,吴长江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不断实现马斯洛需求五层次的历史。

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吴长江就立下了"创世界品牌,争行业第一"的宏愿。这条标语至今悬挂在公司厂房里。在他的谋划和带领下,雷士照明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令业内人士折服。

这些年来,就为这不甘平庸的野心,吴长江一直把自己定位在创业阶段,不知疲倦地工作。"我10多年来从未睡过午觉。"吴长江说。就连给他投资的高盛 和软银都劝他"不要给自己定这么高的目标",每年增长30%就可以了。为了实现这个野心,从2004年到2008年,公司股东没有一分钱分红,全部投入扩 大再生产;为了实现这个野心,从2006年开始,吴长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建立雷士专卖店,请当地人士做经销商,迈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

野心能让企业家富有前瞻性。"他们觉得贴牌生产日子很好过,赚快钱、走捷径。但我不这么想。我想有自己的品牌,不愿意看人家脸色过日子。"现在,那些代工照明灯具企业纷纷破产,吴长江的品牌之路却越走越宽。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雷士照明销售额逆势增长了近10亿元。"说实话,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就意识到,金融危机是周期性的。那些埋怨宏观环境的人都不对,他们根本不懂得未雨绸缪,只知道赚快钱。一遇到风吹草动倒闭也是活该。"

雷士照明在2008年趁着危机,加快步伐收购了几家照明灯具厂,同时加大了广告投放力度。"越是低迷,我们越有机会。我倒希望这场金融危机持续时间更长一些,这样对整个行业的洗牌和清理会更为彻底。"吴长江说。

雷士照明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步伐已经加快,"我的目标是在3年后做到100亿元的规模,现在就开始谋划和筹措了。"吴长江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野心很大,又极要面子极自尊,所以先把目标公布出去,然后只能背水一战,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条件木桶理论

"如果我想要建一栋豪华酒楼,可能要500万的投资,但我只有10万块钱。但我只要认准了,我一定会想方设法去建这栋楼。"

听上去很不可思议。

"没有钱?我会再拉49个人,每个人出资10万元;没有酒店管理团队?我会高薪到外面去挖。你的企业没有做好,一定是你自己的原因,不要把责任推给行业或者环境。"吴长江说。

吴长江把"自己的原因"总结为一个升级版的"木桶理论"—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仅仅取决于是否有短板的高度,还取决于水源是否充足、木桶是否有漏洞、是否有缝隙。

"当水源充足的时候,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漏洞、缝隙和短板,而取决于桶的大小。这时你只要努力把桶做大,哪怕是木桶漏水或有短板也无所谓,桶同样 能装满。当水源没有那么充足了,桶能装多少水则取决于是否有漏洞,这时就要去堵漏洞;漏洞堵住了再去补缝隙,最后才是把短板换成长板。"

公司刚建立的时候,吴长江的思路是先把"桶"做大。他拼命抓市场、抓销售,不惜以每家店3万元来补贴经销商建立雷士专卖店。自2000年第一家专卖 店在沈阳开办以来,其专卖店2003年增长到300多家,2005年超过1 000家,现在已经超过2 500家,并成立了35家区域运营中心。

"那个时候的唯一目标就是把'木桶'做大。明明知道有很多问题,但暂时管不了那么多。"吴长江说,"比如某个业务员吃回扣吃得很厉害,但他能做几百万的业务,让他吃一百万的回扣又怎么样?"

这种现实主义的做法,在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十分奏效,企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在迅速做大的同时,代工模式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在提供足够的产量保证的同时,在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潜伏着隐患和危机。吴长江也因此饱受批评。

2006年到2008年,软银和高盛等风投机构相继向雷士投资共约5亿元。吴长江把这些钱一部分用作补充流动资金,大部分用于投资建设生产园区。生产园区产能已经达到百亿元,为未来几年的发展留足了空间。

到2006年,雷士已经有了10亿元的销售规模,"木桶"初具规模,在继续把"桶"做大的同时,吴长江开始整改内部管理,着手"堵漏洞"、"补缝隙"。吴长江认为,原来的草莽生长模式必须改变,精细化制度化管理势在必行。

"所谓漏洞就是制度问题,所谓缝隙就是流程问题。"吴长江说。2006年开始,雷士聘请了一些外部的咨询公司完善制度、整改流程,比如加强供应链管理,对各级负责人搞责任制预算、将业绩和利益挂钩等等。当年的销售额并没有成倍增长,利润却成倍增长。

至于短板,吴长江认为,短板就是那些不合适的管理人员。在一门心思把木桶做大的阶段,他一直在忍。"明明知道有些人在搞事,但我知道还没到出手的时候。有时候,人眼里要容得沙子。"

吴长江总结自己的驭人之道时,举了雍正皇帝的例子:"雍正派田文静去调查吏治,田文静说从上到下都无比腐败,要统统杀头。雍正便说,现在把肥鸭子杀掉,只能换上瘦鸭子,而瘦鸭子只会吃得更多。"

但无论如何,吏治整顿箭在弦上,短板如果不补上就要换掉。从2006年开始,吴长江有意识地撤换了一些口碑不好、问题比较大的管理人员和供应商,并从外部挖了很多高管人员,给他们期权,同时用宏大的企业愿景加以激励。

"我做企业最大的体会就是,要么就别入这个行,入了行就老老实实地做企业,什么亲情、友情、家庭、个人爱好,都要做出让步和牺牲。今天去夜总会,明 天去打高尔夫,这都不是企业家所为。我要求我的下属,我不休息你们也不能休息。企业负责人要以身作则,下面的人才会有方向有动力。如果有一天你不想做了, 就把位子让出来。千万不能占着位置不做事情!"

吴长江总结自己十多年办企业的经历时如是感慨,"做企业必须全情投入,心无旁骛。"

腾讯会不会“干掉”百度?

2009年Q3,腾讯收入5亿美金,运营利润2.5亿。分别是百度的2.6倍和3倍。
腾讯收入和利润的同比增长率分别是66%和107%,远高于百度的40%。腾讯这么赚钱,是因为腾讯就是"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而百度一直仅仅依靠竞价排名一个核心业务。
如果单说赚钱,百度没必要怕腾讯。中移动和地产商也很赚钱,百度肯定不怕它们。不一样的关键是:腾讯赚钱的方式迟早要抽掉百度的老底。腾讯有一个黏性巨大的QQ用户群,其赚钱战略是:当有什么商业模式成熟了,就把这个模式导入我的用户群,然后迅速获得收入。比如早先是模仿韩国人做虚拟物品买卖,跟着中移动捞SP的钱,后来跟着新浪们做门户拉广告,再后来跟着盛大们做大型网游。现在大家都看清楚了,电子商务又尤其是B2C要井喷了,于是QQ也开始大做商城项目了,QQ用户也可以通过财付通定机票和酒店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问题是:当黄雀腾讯并不承担摸索一个新商业模式以及教育市场的成本,也并不承担推广的成本(向其QQ用户直接推广新产品,市场费用几乎为0),并且,各项业务共同分担管理费用等等成本,那么它做每一个业务的利润空间都要更大,综合起来的利润率都要高很多。接下来,当针对于每一个业务的直接对手时,腾讯就可以在某一个特定时间内用其它业务的利润来补贴这一个业务,"耗"掉这个业务主要对手的利润,进而逼迫它压缩投入,逐步削弱对手而自己成为这个细分市场老大。
于是我们就明白了马云看似怪异的行为:淘宝盈利如果高于某个指标,高管就有罪,而不是有功。因为第一,如果你盈利了,表明商业模式成熟了,腾讯们就会更加凶猛的扑进来。第二,如果你眼睛盯住利润而不是市场份额,那么就正好契合了腾讯的套路:我用其它业务的利润来"耗"你,我不要利润,要份额。

乔布斯:我站在亚马逊的肩膀上

1976年,我们创立了苹果;1991年,我们第一次推出了Powerbook;2007年,我们研发出iPhone。如今,苹果实现了506亿美元的利润。

这些利润从何而来?来自iPod,iPhone(手机上网)和Mac电脑。有趣的是,iPod是一个移动设备,iPhone也是,苹果的绝大部分电脑也是。可以说,苹果现在是一家移动公司。这就是我们要做的。目前,苹果是全世界最大的可移动产品生产商,超过索尼以及三星。如果从利润来说,我们甚至远在诺基亚之上。

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问题是:有没有居于二者之间的产品呢?如果真要出现这第三种产品的话,它在功能上必须具备极富竞争力的优势,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些功能包括:网上冲浪、邮件处理、照片共享、视频观看、音乐欣赏、游戏提供、书籍阅读。

有些人想到了上网本,问题是上网本什么事都没做好!也有人觉得这种新产品是可能电子书,问题是电子书没有任何优势!

我们也思考了好几年,为了使产品具备刚才提到的那些功能,我们的研发理念是:既要优于笔记本电脑,也要好过智能手机。我觉得我们做出了更好的,我们叫它"iPad"。

这款机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体积超薄,处理邮件和照片游刃有余,内置iTunes商店、YouTube程序,并将带给你史无前例的冲浪体验,比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要好太多了。

我来展示另一种应用,那就是电子书阅读器。亚马逊在这一领域是出色的先驱,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推出自己的新应用--iBooks。它拥有一个书架,按下这个按键,就可到达我们已经创建的iBook Store,用户可下载书籍到iPad。这是一个伟大的阅读器,一个了不起的网上书店。你将可以随身携带几千本书。也可以改变字体,无论你想要什么效果的,这就是iBooks。

如果听从那些专家的话,我们将把价格定在1000美元之下,专家的意思就是999美元。当开始开发iPad的时候,技术上,我们的野心非常大;价格上,我们的目标却很低。

但是,正如我们达到了技术上的目标一样,我们在价格上同样达到了目标。iPad的售价将是499美元起。不仅如此,我们还有很多非常棒的附件。比如底座,只要把iPad放在底座上,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数码相框。

这是一款革命性的神奇产品,我认为我们做到了。已经有7500万人知道如何使用iPad,因为我们卖出了如此之多的iPhone和iPod,这同样令我们感动。

我们总是设法将技术和人文科学地交叉——不光要植入最佳的技术,还要使这些技术更容易被感知。这正是我们推出iPad的两个重要原因。

这是一款魔术般的产品,拥有无与伦比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