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0日星期日

东方日报:银监会务求一箭双鵰 后果恐超乎市场想像

【同升阁】内地「小宏调」浪接浪,国务院关注个别行业产能过剩,学者批评大量新贷款被用来炒股炒楼,归根究柢是因为信贷空前膨胀、钱太多。内地负责管理银行业的银监会终于使出「撒手锏」,有意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新规定发放了多份徵求意见稿,相信势在必行。
无论直接提高资本充足率,抑或把次级债从资本中扣除,只不过是执行「动态微调」而已,针对的是资产价格及市场流动性,务求一箭双鵰。道理很简单,银行日后不容易发债补充资本,惟有透过发行股份集资,又或减少派息保留盈利,这两招都是不利股价的,可为股市降温。另一方面,如不增加自有资本,便只好收缩贷款规模,减少发放新贷款之馀,到期的贷款也不获延续,便可达到收回市场流动性的目的。有内地分析员推算,一个百分点的资本充足率,对应二万三千亿元人民币的贷款,难怪市场对「水荒」的恐惧挥之不去。
在爆发信贷危机之后,国际上已有共识,日后不应再以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监管银行,取而代之的是动态及反周期的方式,在经济低迷时可适度放鬆,鼓励借贷;在经济过热时,则适度收紧,降低风险。内地银监会的做法,似乎有这种新取向的影子,但何时放鬆、何时收紧,仍然充满随意性,看不到有一套完整的准则;而收放之间,着眼点似乎是对贷款进行总量控制,说不定当贷款收缩过度,又会把新规定全盘取消,失去控制风险的真正意义。
从多家银行公布的业绩可见,资本充足率较去年底大幅下降,介乎一至两个百分点,情况令人忧虑,是否银行罔顾风险呢?答桉可以说是,亦可以说不是。去年底当中央推出四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措施后,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曾公开表示,不要盲目向投资项目提供贷款,必须有选择性。不过,当所有银行皆「奉旨」放贷之后,便再听不到类似的警告。银行目前的放贷规模并非市场化的产物,收紧资本充足率的后果,恐怕亦会超乎市场的想像。


什么是票据贴现?票据贴现与发放贷款有什么不同?

票据贴现,是指资金的需求者,将自己手中未到期的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或短期债券向银行或贴现公司要求变成现款,银行或贴现公司(融资公司)收进这些未到期的票据或短期债券,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以后的利息后付给现款,到票据到期时再向出票人收款。因此,对持票人来说,贴现是将末到期的票据卖给银行获得流动性的行为,这样可提前收回垫支于商业信用的资本,而对银行或贴现公司来说,贴现是与商业信用结合的放款业务。
  贴现市场的交易种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票据持有人向商业银行或贴现公司要求贴现换取现金的交易,这种交易占贴现市场业务的大部分;另一种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或贴现公司已贴现过的票据再次进行贴现,为银行和贴现公司融通资金。再贴现是中央银行控制金融与信用规程的一个重要手段。票据贴现的种类还可以根据票据的不同分为银行票据贴现、商业票据贴现、债券及国库券贴现三种。
  票据贴现和发放贷款,都是银行的资产业务,都是为客户融通资金,但二者之间却有许多差别。
  (1)资金流动性不同。由于票据的流通性,票据持有者可到银行或贴现公司进行贴现,换得资金。一般来说,贴现银行只有在票据到期时才能向付款人要求付款,但银行如果急需资金,它可以向中央银行再贴现。但贷款是有期限的,在到期前是不能回收的。
  (2)利息收取时间不同。贴现业务中利息的取得是在业务发生时即从票据面额中扣除,是预先扣除利息。而贷款是事后收取利息,它可以在期满时连同本金一同收回,或根据合同规定,定期收取利息。
  (3)利息率不同,票据贴现的利率要比贷款的利率低,因为持票人贴现票据目的是为了得到现在资金的融通,并非没有这笔资金。如果贴现率太高,则持票人取得融通资金的负担过重,成本过高,贴现业务就不可能发生。
  (4)资金使用范围不同。持票人在贴现了票据以后,就完全拥有了资金的使用权,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这笔资金,而不会受到贴现银行和公司的任何限制。但借款人在使用贷款时,要受到贷款银行的审查、监督和控制,因为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银行能否很好地回收贷款。
  (5)债务债权的关系人不同。贴现的债务人不是申请贴现的人而是出票人即付款人,遭到拒付时才能向贴现人或背书人追索票款。而贷款的债务人就是申请贷款的人,银行直接与借款人发生债务关系。有时银行也会要求借款人寻找保证人以保证偿还款项,但与贴现业务的关系人相比还是简单的多。
  (6)资金的规模和期限不同。票据贴现的金额一般不太大,每笔贴现业务的资金规模有限,可以允许部分贴现。票据的期限较短,一般为2—4个月。然而贷款的形式多种多样,期限长短不一,规模一般较大,贷款到期的时候,经银行同意,借款人还可继续贷款。
  票据贴现可以使一部分闲散资金拥有者互相利用,共获利益。故贴现在货币市场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票据贴现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较,有许多特殊的优点。对银行来说,贴现银行可获得如下利益:利息收益较多;资金收回较快;资金收回较安全等。对于贴现企业,通过贴现可取得短期融通资金。
  银行在贴现票据时,贴现付款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银行贴现付款额=票据面额×(1一年贴现率×贴现后到期天数十365天)

银行股利空误区

银行股的利空信息满天飞,某些是莫须有,某些是夸大其词,某些是不懂装懂而明显误导人们。今天我忍不住了,尽可能简单的和大家说说这些问题。
1,资本充足率监管提高至12%。这是明显的莫须有,当然,或有可能,银监会的某人在喝醉酒的情况下无意之中说的一句无心话,或者是为了制裁某家不听话银行的恶语。
事实上,银监会在2009年8月3日《关于对实施新资本协议相关指引征求意见的公告》相关文件中明确:资本充足率标准为8%,核心资本充足率为4%,没什么变化。
当然,银监会也明确放风:"未来将实行差别化管理。"
我在想,银监会相关人员的口头原话可能如此:"在目前信贷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请大家注意信贷风险,尽可能的把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0%以上,对于信贷问题比较多的银行,应尽可能的保持在12%。"对于这一点,我估计应该是媒体的误读,银监会相关人士还专门辟谣过。
说实话,我以前对于银监会颇有好感,觉得他的指导管理是卓有成效的,但就这个"差别化管理"的说法让我很不舒服。作为管理层,对于下属的管理理应"一视同仁",而不是"差别化"。也许,这就是"权力寻租"的预兆。我管着全国那么多有钱的银行,凭什么我两袖清风?
2,银行业持有它行的次级债不计入附属资本。银监会的这一条政策意见是非常严格的,会影响部分银行业未来的成长性,继而降低部分银行的内在价值,这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看起来确实是非常严格,其实对于成长性一般的银行影响是并不大的,几乎可以说没什么影响。因为很多银行的成长性本来就不高,比如目前上市的几家国有银行就不会有什么影响,受此影响的是那些准备快速发展的股份制中小银行。
具体的分析见下一条。
3,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须保证核心资本7%以上。假如这个真的实施(目前是在征求意见阶段),那么其实作为商业银行就没必要发行次级债了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假如核心资本充足率保持在7%以上,那么就完全能够满足资本充足率8%以上的。所以,此举就基本上制止了目前部分银行次级债的继续发行。
表面上看(也是部分专业人士的观点),核心资本充足率从4%提高至7%,这个幅度不得了。等于是以前对于核心资本的杠杆是25倍,现在只能是14倍,杠杆作用降低44%,其银行股净资产的获利能力将大幅度降低。
其实,这是个误解,实际上并不如此厉害,银监会对于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标准并没有提高,还是4%。这个7%的标准是指当发行次级债来补充附属资本的要求,并不是对于核心资本的要求,以前的这个标准是5%。
现在我就简要说一下这个问题
目前的银行业主要的收入来自于利差,除了招商银行非息收入比高一点,民生银行在努力以外,其他的都差不多。在没有资本补充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对于银行业成长性的影响逻辑如下:
A,银行的增长速度受资本金监管指标的约束。所以,银行的成长速度取决于净资产收益率即资本的增长速度,在不考虑现金分红的情况下,其未来的增长率约等于净资产收益率。
B,净资产收益率取决于资本的杠杆,其公式=利差*资本杠杆比例。所以,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越低其净资产收益率就越高,未来的增长率就越快。反之即反之。
C,就算是银行全行业净资产收益率相当高,资本金的增长相当快,但对于全行业来说,其成长性也不可能意味着可以很高,因为将受到全社会实体经济需求的约束。
D,对于银行全行业的增长率来说,正常的发展速度约等于或者说偏快于名义GDP,即GDP增长率加通货膨胀率。所以,也不可能无限制快速发展。
E,就未来十年的名义GDP来说不太可能年均增长13%以上,那么意味着整体银行的增长不太可能超过15%。
F,在目前的情况下,假如保持在资本充足率8%以上,那么其核心资本充足率就只要保持在6%以上就可以满足。
G,一般来说,银行保持在6%以上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情况下,其净资产收益率在15%以上,一般在18%左右。
结论是:银监会的这个监管标准完全满足于全社会对于信贷的需求,所以就不影响整体银行的成长性,受影响的是准备超常规发展的股份制中小银行。
总而言之,这个资本充足率、次级债的问题,对于银行股有影响,但对于一般的银行没什么太多的影响,受抑制的是准备超常规发展的股份制中小银行。
我想说的是:既然你对于银行股的估值并没有考虑部分银行的超常规发展,那么这个所谓的负面信息就不存在是负面信息。
换一句话说,假如某家银行想股权融资补充资本金,那么她的成长性必然就超过15%或18%。(这个话题以后再说)
那么,目前银行股的市场估值体现了这个整体银行业的成长性了吗?很显然,没有体现。所以,我说银行股价值低估!
4,以量补价不成功。很多人认为,在上半年信贷爆发性增长的同时,银行业的业绩还是不能增长,所以在下半年信贷增长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银行业的业绩不容乐观。这是个明显的想当然,他们把银行业的信贷增长对于经营业绩的影响当作生产企业的销售量作用于业绩来看待了。
对于银行业,影响经营业绩的一是利差,二是信贷增长。由于去年第四季度的存贷款利率一下子降低,所以在今年上半年的利差大幅度降低。目前来说,基本上利差情况在二季度已到底,下半年将稳定下来了。当然,有人说下半年利差会提高也是不负责任的。我在年初的时候曾毛估估今年的银行业业绩下降15%左右,就因为我毛估估实际利差会降低30%,信贷增长15%左右。所以,想让上半年的银行业绩增长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信贷增长这一块,人们注意的是期末的信贷增长,其实,对于银行的业绩来说,更多的应该看日均信贷的增长。由于上半年的信贷大多数在季末冲刺,导致绝大多数银行上半年的日均贷款低于一季度期末的贷款余额,更不用说是上半年末的贷款余额了。所以,大幅度信贷增长的效益在下半年逐渐体现,而不是在上半年。
上半年各银行在季度期末大幅度提高信贷(不以赢利为目的),是为了抢占信贷额度的原因,其深层次原因就是因为去年的信贷额度管理。可惜的是相关部门还没有认识到他们的这个行政管理引起的后遗症。
随着利差的二季度见底,随着二季度发放的贷款在下半年体现效益,就算是银行业在下半年信贷停止增长(其中有票据贴现转换为一般贷款),在下半年的经营业绩将逐季环比增长。
也就是说,不考虑坏帐拨备计提的因素,银行业下半年的经营业绩将大大超过上半年。

linux 死机了怎么办

Linux 会死机么?我可以很肯定地说,会!如何?很简单,我的上一篇日志就介绍了一种方法~要让 Linux 死机很容易,但难的是在死机以后如何安全的让他摆脱死机状态。
Linux 死机有很多种情况,最常见的是系统负载过高导致的。如上次介绍的 fork 炸弹就是这个原理,此外还可以运行内存耗用极大的程序(如虚拟机),也会迅速提升系统负载。由于系统负载过高导致的卡死,一定是解决的越快越好!此时必须记住的是,不能再试图依赖任何图形界面的东西,如 Gnome 的系统监视器(这是我从 Windows 遗留下来的愚昧习惯……),这只会继续加重这种卡死的局面。那怎么办?
不要怕,Linux 最初就是不需要图形界面的,因为有一个很强大的文字界面。按 Ctrl-Alt-F1(F1-F6 一般来说都可以),然后等一会儿,就会切换到 tty,也就是所谓的文字界面。这个时候需要用用户名密码登入。注意,可能键盘输入的速度比较慢,不过应该还是可以忍受的。下面在提示符后面输入 top 回车,这时会看到一张动态的表,上面列出了耗用资源最多的进程。观察它刷新一两次,按q退出,然后输入 kill ,其中的 PID 你可以在 top 里面看到。这个时候应该会快了不少,如果你发现没有成功结束掉,就再输入 kill -KILL ,这次基本上就没问题了。
除了上面这种情况外,一些底层软件的 bug 也可能导致一些奇怪的死机问题。我某位同学近日就因为莫名其妙的死机强制重启把 ext4 的分区给伤了。(最后是 sysreccd 修复了,貌似是分区表部分损坏)据其说,死机是键鼠均无反应。一般来说,系统负载高导致的死机,在可怕键盘也会有反应,有人说如果死机到键盘无响应"负载都无限大了",亦有人说这可能是 X Server 与驱动配合有问题导致的。不过我们考虑一下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OK,这是今天才学到的方法,叫做 reisub,这个方法可以在各种情况下安全地重启计算机。大家在键盘上找,可以找到一个叫做"Sys Rq"的键,在台机的键盘上通常与 Prt Sc 共键,在笔记本可能在其他位置,如 Delete。以台机为例,要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按住 Alt-Print(Sys Rq),然后依次按下 reisub 这几个键,按完 b 系统就会重启。
下面解释一下这个方法:其实 Sys Rq 是一种叫做系统请求的东西,按住 Alt-Print 的时候就相当于按住了 Sys Rq 键,这个时候输入的一切都会直接由 Linux 内核来处理,它可以进行许多低级操作。这个时候 reisub 中的每一个字母都是一个独立操作,他们分别表示:
unRaw 将键盘控制从 X Server 那里抢回来
tErminate 给所有进程发送 SIGTERM 信号,让他们自己解决善后
kIll 给所有进程发送 SIGKILL 信号,强制他们马上关闭
Sync 将所有数据同步至磁盘
Unmount 将所有分区挂载为只读模式
reBoot 重启
这6个字母的顺序是不可以记错的。那怎么记呢?这里提供一个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单词 busier(busy 的比较级,更忙)倒过来就是了。
基本上就这样了,Linux 的死机本来就不多见,现在见了也可以安全解决,多好~
参考资料:
Magic SysRq key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gic_SysRq_key

关于sysrq,通常RHEL/OEL等Enterprise默认都是关闭的需要事先开启才行的。
cat /proc/sys/kernel/sysrq,看了几个桌面发行版本,只有Ubuntu默认是开的,Arch是关闭的。
通过
echo 1 >/proc/sys/kernel/sysrq
来开启。


无怒则无敌

谁愿意发怒?可是事到临头,谁又能忍得住呢?有了佛心就不一样,你思考问题就有了一个全新的支点。它不会让你深陷进去,它让你解脱。
在中国武术界中有句俗话:"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因此,古代的剑客侠士大多既练武又内修。一流的剑术通常来源于心性的修炼,心性越高其剑术也越超常。但是因为心性的修炼要难于剑术的修炼,所以心术不正或心态不稳之人不但不能修出超常的武艺,还可能会由于情绪难以自控,而导致精神错乱,根本谈不上在对决中取胜。
  欧玛尔是英国历史上惟一留名至今的剑手。他曾与一个与他势均力敌的敌手比武,斗了三十年仍然不分胜负。在一次决斗中,敌手突然从马上摔了下来,欧玛尔趁势持剑跳到他身上,一秒钟就可以将敌手杀死。但是敌手这时做了一件事:向他脸上吐了一口唾沫。欧玛尔顿时停手了,他对敌手说:"你起来吧,我们明天再打。"那个敌手死里逃生,也怔住了,但是却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欧玛尔说:"三十年来我一直在修炼自己,让自己不带一点儿怒气作战,所以我才能保持长胜不败。但是你刚才吐我唾沫的瞬间我的心中已经动了怒气,这时如果杀死你,我就再也找不到胜利的感觉了。所以我希望调整心态之后我们明天重新开始。"然而,这场争斗永远也不会重新开始了,因为那个敌手从此变成了他的学生,他自己则在彻底消除了心中的怒气之后,剑术更加出神入化,纯正祥和的心态使他每战必胜,所向无敌。
  其实,做人的道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一个人怒气冲天的时候,暴躁的发泄或疯狂就会使他丧失理智,从而抑制住他的智慧与能力,事情的结果必将向不利于他的方向发展。只有以纯正祥和的心态做事时,才能使自己的智慧充分发挥,达到最佳的效果。由此可见,大发雷霆只不过是无能的表现,一个人如果能通过修炼,彻底消除心中的怒气,那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2009年8月30日:当前股市问答


  主持人:这些都有点抽象,您有什么杀招或者经验,直观点的,可以让我们少犯点错?

  花荣:其实股市还是比较仁慈的,当指数短线跌得太狠,太偏离生命线时都会反弹。弱反弹的目标位应该是10日均线。强反弹的目标位应该是60日均线或者30日均线。越是下跌的初期,反弹的力度越大,越是距离底部近的时候越不反弹。当然,这个技术不是绝对的精确,只是没有比这个技术更为精确的技术了。这个技术的优势是保证自己不会犯简单的错误。"越是艰险越向前","做泰山顶上一颗葱",那样的下场只会是:大户变中户,中户变散户,散户光屁股。


? ? ? ?主持人:你都看不懂,那我们怎么办,市场还有戏么?

  罗伟广:其实也很明朗了。你看每日的市场走势图,白线总是弱于黄线,到本周四为止,这已经是连续第五天了,我观察到,历史上这种情况最多四天。白线弱于黄线表示蓝筹股走势比其它股票弱。我估计,市场要跌到2600点比较难,银行、地产都跌无可跌了。市场可能反弹至3000点之后,银行、地产止跌,其它股票调整,再往下杀一波,也就到位了。你看,最近不少股票都是思涨心切。

  主持人:你为什么那么看好银行股,现在不是再融资、提高资本充足率等利空挺多吗?

  罗伟广:现在市场就是把这些当利空来看。其实不应该是这样,招行融资配股等于是打折给你,多好的股票啊,你为什么不要?还有民生银行(600016),它融资是在香港,而且全年可能有8毛钱业绩,2009年PE只有8倍,这么好的股票就是没人要,我买了还是亏了10%。再说流动性吧,很多人都认为,银行下半年没有贷款往外发,其实不是这样。上半年1.7万亿票据到期后,商业银行可以把这笔钱换成中长期贷款,贷款规模并不会缩多少。行业研究员也都这么说,但不知道股价要跌到什么位置。




巴菲特最亲密的战友——查理.芒格的投资智

理.芒格是当代投资大师,巴菲特长达45年的合伙人,伯克夏尔.哈萨维公司第二号人物。巴菲特曾认为是芒格将其从格雷厄姆的理论中拯救出来。 查理芒格早年就有过人天赋,大学时代,曾在三个不同的大学以不同的专业进行学习,包括:数学、物理学、自然和工程学,热力学和气象学。有趣的是,芒格最终没有在这三所大学拿到学士学位,而最终是在哈佛法学院,拿到了学士学位。在毕业时,芒格是哈佛法学院300多名学生中成绩最好的12名之一。 在1964年,查理芒格在投资房地产上赚到第一桶金:140万美元。在1962年,查理芒格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惠勒.芒格公司(也同样是私下亲友募集的基金)。在1962年-1972年的11年间,合伙公司年均复合收益率达到28.3%的惊人回报,且仅有1970年出现过-0.1%的亏损。这使得查理芒格声名显著,同时在此期间,也认识了巴菲特。 但随着美国股市在70年代陷入狂热,查理芒格和巴菲特在投资上的天赋似乎出现了差距:1969年巴菲特痛下决心解散了全部合伙公司,并且忍耐了好几年市场的巨大泡沫,但也因此逃脱了1973年-1974年的全球股市灾难。查理芒格的合伙公司,却没有幸免,1973年-1974年,连续两年出现接近31%的亏损,这也将芒格合伙公司前11年差不多一半多的盈利抹掉了。所幸的是芒格抗住了压力,坚持持股不动,终于在1975年迎来75%的盈利反弹,也将14年的年均复利改写为19.8%。 经历过过山车般的查理芒格,看着过往16年没有一年亏损,且复利大幅超越自己的巴菲特,查理芒格认识到自己没有必要单独进行投资,于是他也在1975年清算了自己的合伙公司,并将自己的资金和巴菲特一起投入到了伯克夏尔公司。 当然,后面芒格也不甘寂寞,自己担任了wesco金融公司主席(伯克夏尔持有该公司超过80%股权),于是每年我们能听到类似巴菲特年报的查理芒格演讲纪录。 下面摘录部分精华片断: 一、查理.芒格的性格、印象 查理芒格对子女的要求很苛刻,例如他的继子威廉曾说过一个小故事:他有天和一个朋友开车去湖边,然后乘坐游艇玩耍。威廉不小心在船上把他朋友的车钥匙掉到了湖里。回到家芒格非常固执的要求儿子回去湖里把钥匙找回来。结果威廉在湖里面潜了2个多小时才把钥匙从湖底下捞出来。 芒格平时喜欢阅读,对象非常广泛,从遗传学,到凯恩斯的学术文章,到建筑学,再到哲学和传记。他儿子回忆说,芒格每天工作很晚,回家吃完饭就开始研究标准普尔,然后和巴菲特通电话。平时开车时,也常常陷入沉思,对周边发生的事情都忽视掉了。巴菲特也多次强调,芒格有种特性,就是精神的高度集中。但在其他人眼里,似乎他总是对生活有些马虎大意。 巴菲特曾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他和芒格参加了所罗门公司的董事会后,在纽约大道上两人热烈的讨论着,巴菲特突然发现自己身边一个人都没有,而芒格一个人打的去了机场,然后飞回了公司,没有道别,什么都没有。 查理.芒格曾说过一句话,可以作为他性格的一个注解:"找到你最擅长的,然后集中精力不断努力"。 二、芒格的语录 其实查理.芒格的精彩语录非常多,而且比起巴菲特平淡学究式的言语,芒格的语录中充满了幽默和放荡不羁,例如芒格就曾将价值投资比喻为"赌博"。 以下是几个摘录: 我们的经历往往证实了一个长期坚信的观点,即时刻准备着在人生中的一些时刻马上采取大规模行动,通过做些简单而合理的事情,我们经常会大幅提高人生财富。 一些清晰可辨的巨大机会通常会出现在那些不断寻找和等待,并有着热衷于判断多种变量的充满好奇心的人面前。之后就是要求你当赔率非常有利的时候愿意大举押注,你所使用的资源就是审慎和耐心。 我们的游戏规则就是当机会出现时,认出潜力巨大的投资标的,这种机会不常出现,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我们的投资纪律就是等待一个可以放手一博的机会。 2006年芒格对华尔街的各种金融衍生品这么评述:"把对美国的衍生品的说明看成一条下水道的说法,是对下水道的侮辱!" 在企业界,如果你拥有分析师,进行了尽职调查且不具备普通常识,你所描述的这一切就像是地狱! 三、多学科思维模型(格棚原则) 芒格说:大多数人习惯于在一个学科或者模型下思考问题,例如经济学,这和一句老话:"对于拿着大锤的人而言,世界就像一枚钉子",这是非常不明智的方法。 芒格说的这个多学科模型,似乎过于玄妙,例如他认为他至少有100种思维模型,包括重要的如:工程学的亢余系统模型、物理学的断裂点/颠覆力矩模型、生物学的现代达尔文合论模型、心理学的认知误判模型等。 我的理解,芒格将对象公司放入了一个变化的世界中,将其作为一个流动的要素去考察它本身以及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关系。而且将自己的观察结论也放入这个变化的体系中去考察。有些类似索罗斯笔下的社会学下的"测不准"原则:测量结果也会影响到测量方法。 例如对零售行业企业的考察,可能涉及到心理学的范畴(事实上已经演变出消费心理学专业),对一家企业的考察可能需要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学科知识,这在查理芒格之外,还找不到第二个对此有深刻认识的人。 但对我们而言,这部分思想太过于玄妙,只能从很多芒格实际的分析案例中寻找答案:例如对可口可乐的心理依赖性研究等。 四、芒格的投资评估过程 芒格说:"首先将一只股票看成是对这家企业的所有权,根据竞争优势来判断这家企业的持久度,寻找那些比你所支付的价格更高的贴现未来现金流价值。只有当你拥有优势时,才能采取行动,这是最基本的方法。你必须了解赔率,只有当赔率有利于你的时候才下注。之后我们只需保持低调,并尽可能不受顺境或逆境的影响,几年之后就会有收获。" 芒格认为,投资必须快速剔掉自己无能为力的部分,然后将精力全部集中于"简单且可以理解的投资标的"。芒格将投资对象分为三类:可以投资、不能投资、太难理解的投资。根据能力范围,将部分股票直接剔除,例如IPO股票、科技、医药等。(但同时芒格也强调学习能力,这使得伯克夏尔公司近年也投资了法国一家大型制药公司,之前伯克夏尔极少碰医药公司股票)。剩下的,再经过芒格的多学科思维模型进行过滤,直到剩下最后的对象。 芒格认为,必须全面的分析和观察公司的所有关联因素:劳动力状态、供应商客户关系、技术变革的冲击、竞争优势和弱点、定价能力、环境问题、库存和现金、资本开支、无形资产状态,包括商誉、分销渠道、社会责任感、产品等等,以及这些因素的可持续性。 归根到底,芒格就是在寻找企业的"护城河",但芒格非常强调仔细考虑长期可能让这家公司陷入四面楚歌的"竞争力崩溃"因素。 最后部分才是整个评估过程的终极目标:比较(你所得)价值和你所支付的价格。但和格雷厄姆不同,芒格认为,一家价格公平的伟大企业好于价格高高在上的好企业。 芒格和巴菲特的演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并不是以价格大幅低估作为选择投资对象的首要条件,而是首先强调自己可把握的,有较大概率成为伟大企业的公司。其次,并不过于强调对公司实体资产的考量,而是更多考虑自由的现金流情况以及没有计算在内的"商誉"(即护城河)。 注意到一点,芒格认为,后续仍需要对当初判断的因素进行考察,因为所有因素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且,最终这样的评估过程并不是"数学计算",而是哲学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和人生经历以及认知技能结合,最终形成一种"感觉"。 即便选择出这样的公司,芒格认为仍不急于买入,而是等待所谓的"触发按钮前的清单",这些因素在"千钧一发"的机会出现时,会大规模建仓,而不是小规模的试探。 注意到,巴菲特在早年,例如1974年买华盛顿邮报时,采取的也是小规模建仓,逢低加仓的做法,但到了后期,芒格已经建议放弃这样的行为,因为这么做也意味着自己对选择的对象缺乏信心(不确定性)。这部分应该客观对待。 五、查理芒格的投资原则清单(摘录主要原则) 1、风险——所有的投资评估必须首先从风险开始,尤其是声誉风险 2、独立——"只有在童话故事中,国王才会被告知自己其实是赤身裸体的" 3、准备——获胜的唯一途径就是工作工作再工作,并希望获得一些洞察力 4、明智的谦虚——承认自己的无知能让人更有智慧 5、严格分析——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清单能将错误和遗漏降低至最低 6、配置——合理配置资本是投资者的首要任务 7、耐心——克制人类对行动的偏好 8、果断——当适当的情形出现时,果断且深信不疑的采取行动 9、改变——与改变共存并接受不可消除的复杂性 10、专注——让事情保持简单,记住你要做什么 芒格在投资原则中,还有很多精彩和耐人寻味的论断,摘录精彩论断: 1、坚持给假定的风险提供适当的补偿 2、避免犯大错误,避免资本金持续亏损 3、要做到客观和理智,必须进行独立思考 4、记住这一点,即你正确以否与别人是否认同你无关,唯一能决定你正确以否的是你的的分析和判断是否正确。 5、模仿多数人的做法会导致均数回归 6、通过大量阅读,让自己成为一生的自学者,培育求知欲望,努力让自己一天比一天聪明 7、如果你想变得更聪明,那就一直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8、明智的谦虚是识别不确定的证据,抵挡对得出错误的准确性、确定性的渴望,更重要的是永远不要欺骗自己,记住自己是最容易被欺骗的。 9、最好记住显而易见的东西,而不是那些深奥难懂的。 10、要成为商业分析师,而不是市场分析师、宏观经济分析师或者证券分析师。 11、进行前后思维——总是反过来看事物 12、金点子非常少——如果赔率对你非常有利,就下重注 13、避免不必要的交易税和摩擦成本,永远不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采取行动 14、享受投资的过程吧,因为你就生活在这个过程中 15、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就是股票的游戏规则 16、认识并适应你周围世界的真实本质,不要寄希望于世界会适应你 17、认清现实,即使你不喜欢现实——尤其是你不喜欢它的时候 18、避免狂妄自大和厌倦效应 芒格认为,有些人的个性天生就不适合投资,他们要么过于焦躁,要么缺乏耐心。只有当你具有较好的个性(主要是指你非常有耐心),拥有了足够的知识后,势必进行大规模进攻,然后就会慢慢学会游戏规则,部分通过实践,部分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显而易见,你能从别人那儿获得的启发越多,你的情况就会越好。 六、查理芒格论投资 1、性格、耐心和求知欲 应当说一下,为避免在焦躁中拥有股票而需要磨练性情,但是单独依靠个性是无法取得投资成功的,你需要在很长的时间内拥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长此以往,这种性情能逐步提高你关注现实的能力,如果你不具备这样的性格,注定会失败,即便你拥有很高的智商。 2、多样化投资 过度多样化投资的想法真的很疯狂。我从不相信四处出击的多元化投资能带来优秀的回报。回头看我们做出的前15大决策,你会发现我们获得了平均的回报,不需要太多活动,只要有耐心就可以了,你应该严守自己的规则,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全力出击,过去伯克夏尔就是通过押注那些肯定要发生的事情而赚钱的(注意芒格的措辞很多和赌博有关) 3、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 当你因为某项东西的价值低估而买入,在价格接近你认为的内在价值时抛出,这太难了! 4、伯克夏尔的投资失误 错误有两种:第一种是什么都不做,沃伦称为"舔大拇指",第二种是没有足额购买应该大量购买的东西。伯克夏尔因为错失的机会成本高达几十亿美元,例如我们因为股价大涨错失了沃尔玛,一个价值上百亿美元的失误。 5、能力范围及其界限 你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能力范围,然后专注于这些领域。如果你拥有了能力,就应该知道自己的界限,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能力界限,那你就根本没有拥有能力。 但投资的游戏规则,就是不断学习,例如沃伦(巴菲特)学了很多,扩大了他的能力范围,所以才能够对诸如中国石油等公司进行投资。 七、次贷危机前查理.芒格对金融机构和金融衍生品的警告 我们对那些使用财务杠杆的金融公司尤其担心(银行也属于使用财务杠杆较大的金融公司),如果他们开始讨论自己在控制风险上做得如何出色,这会让我们感到紧张。我们比其他人更早感到焦躁不安,每当出现这样的焦躁情绪,我们就会把钱放在桌子上(芒格意为清仓),你只能适应这种做法。 衍生品是个非常不负责任的系统,这个系统过于复杂,你无法相信数万亿美元参与其中,你无法相信它有多复杂,你也无法相信有多么大的动机会让人对价值和清算能力产生一厢情愿的想法。 一开始人们只是试图对冲利率带来的风险(本身这就是非常复杂困难的),之后对冲操作让(公布的盈利)出现了波动,他们又发明新的工具来消除这些波动,此时你已经陷入了谎言之中,很多大企业都出现这样的情况。 衍生品有很多条款,例如一方的信用被调低,信用被调低的一方必须提供更多的抵押品,你可能因此破产(如果使用了足够的财务杠杆),但当公司伸手去拿(对方的抵押品)的时候,钱并不在那里,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引入了不稳定因素,似乎没有人意识到他们发明的系统会带来灾难,这是一个疯狂的系统! 芒格说:我极其憎恨GAAP(公认会计准则)应用于衍生品和掉期和约中,摩根大通利用了这个会计准则,我认为它应该为此感到丢人。这些模型创造了奇怪的衍生品,结果这些会计盈利都不是真实的盈利,当你希望拿到真金白银的时候,它就消失了,这些钱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对衍生品的说明真是一桩让人作呕的差事,它就像一条下水道,如果我是正确的,届时将会有严厉的惩罚在等待它,你所要做的,就是准备当这些衍生品崩溃时该怎么办?
我们试图卖掉GENRE(通用再保险)公司的衍生品业务,但没有成功。我可以信心十足的预测,大型银行无法按照账面价值清算这个国家的多数衍生品。我不知道这些衍生品何时走向灭亡以及情况会变得多糟糕,但我担心最终的结局会非常可怕。 如果未来5-10年内没有出现与衍生品有关的崩盘,我将会感到不可思议。我认为我们是美国唯一一家可以逃脱衍生品影响的大公司,对于伯克夏尔而言,从事这样的业务是一种疯狂的想法,对大银行而言,这是一项疯狂的业务。 其实在塞斯.卡拉曼的《安全边际》中,也曾对美国金融衍生品提出过严重的批评和质疑,对于严肃的价值投资者而言,似乎总是能从这些谎言的(趋势)中识别,并且脱身而出。 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查理.芒格有过人的眼光和一针见血的洞察力,这些可能就是他独有的天赋吧。 八、规模效应、特许经营权、行业竞争格局 查理.芒格在1994年南加州大学商学院的一次讲演中,阐述了对规模效应、特许经营权等一系列问题。 芒格用几何学来阐述规模效应:如果你铸造一个铁圆形池,随着体积增大,单位面积的铁就能构成更大体积。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芒格举例电视广告,他说:在早期,仅有三个有线电视网覆盖了90%的人群,电视广告风靡。如果你是宝洁公司,尽管广告费用巨大,但它财大气粗,通过一个广告就能甩掉大量的瓶瓶罐罐。而那些小公司,却因为产品销量少而无法轻易使用广告。直到后来广告的普及,才使这些小公司也有机会出头。 芒格认为,规模优势还与信息竞争优势相伴而行。例如在一个偏远的地方,看到箭牌口香糖和格洛茨口香糖放在一起,一个标价40美分,一个30美分,你会为了10美分把从没听说过的品牌塞进嘴巴吗?箭牌受惠于其知名度,就具备了规模优势,也就是信息竞争优势。 芒格指出,规模效应在心理学上还有个渊源,就是"社交证明"(social proof),因为人总是有意无意受到其他人喜好和行为的影响。如果人们都簇拥去买同一个东西,我们就通常会认为它质量更好,于是也亦步亦趋。 又例如报业,除了一些超级大城市,美国每个城市都只剩下一家日报。当这家日报拥有很大的发行量,也就意味着有很大量的广告。一旦两者结合起来,哪个读者还愿意看那些薄薄的,信息量少的报纸?所以,这就是阶梯式的"赢者通吃",也是规模效应的一种。 在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腾迅,当一个及时通讯工具拥有了几亿个客户,就形成了网络累积效应:正是更多的客户吸引了新的的客户加入。而后进者,则非常难撼动先发者的优势地位。又如中国移动,累计了4亿多移动客户后,真正优质的客户,并不太愿意随时改变自己的服务商和号码,而通过这些客户,又能不断吸引新的客户。又如阿里巴巴和淘宝网,当你在这个网上能找到足够多的信息,那客户为什么还要花费力气去其他网络呢。 芒格同时指出,规模效应可能造就行业占据绝对优势的少数大公司,但并非无懈可击。他说:并不总是越大越好,大规模的弊病就是官僚主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内部的激励机制会失效。例如早期的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那样的垄断大公司下工作,谁还会在乎股东的利益?你的工作从你的文件篮(IN-BASKET)转到别人的文件篮中,你就以为已经解决问题了。所以它逐步演变成臃肿、麻木的官僚机构。 所以生活就是两种力量的无止境对抗——一方面取得规模效应的优势,一方面就是踩着美国农业部的脚后跟行事(芒格认为美国农业部没干几件有用的事,却忙得不亦乐乎)。 和规模效应相对的,是"专业化"。例如大而全的《星期六晚邮报》曾经显赫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在了。芒格幽默的说:我们手边都是《越野摩托》这样的杂志,他们的读者都是喜欢在比赛时开着摩托车翻跟头的傻瓜,但他们非常热衷于此。这本杂志的利润率说出来会令你垂涎三尺。 芒格在分析规模效应时,特别提到连锁店。他说:说到规模效应,连锁店值得一提。连锁店具有巨大的规模效应。例如沃尔玛,在面对零售巨人西尔斯.罗巴克(西斯连锁百货公司)时,他们在城市的郊区一步步打败小的供应商,直到最后开始进军城市区,去毁灭"大人物"。占尽优势的西尔斯百货公司却在长期的优势下逐步陷入官僚化,在这样的体系下,如果你有新点子,保不准会成为这个系统的敌人(既得利益者阻碍了创新和变革)。 芒格又提到了行业的竞争格局。他指出,尽管最终不少市场沦为少数公司的天下,但不同行业的竞争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例如航空业,几乎没有公司能最终从这个市场上赚到钱。而例如麦片公司,几乎所有的制造公司都能赚到可观的利润。又如碳酸饮料的两个巨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非常稳定的赚取利润。 芒格说的,即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下的"囚徒困境":少数(特别是行业只剩下两个巨头)寡头竞争时,似乎表面竞争激烈,实际上都在试图维持一个"平衡",主动进攻者可能会导致激烈的反击使得两败俱伤。 所以,我们对某些行业仅剩余两家寡头的垄断竞争行业,需要格外注意:这些公司的经营业绩可能会非常稳定。例如乳制品行业(现在由于行业激变,情况更复杂)、家电零售行业、原来的电信运营行业等等。 另外,芒格指出:很多人根本不能区分,哪些是可能害死你的科技,哪些会有益,而巴菲特这个家伙却非常明白。 芒格讲了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有一天,有个人跑去跟巴菲特说:有人发明了一种新的织布机,效率可能是我们机器的两倍。巴菲特听了后跟芒格说:伙计,我希望这不是真的,否则我们就要关门大吉了。 芒格理解他的原意是:纺织业是个竞争过度的行业,改进机器会促使商品生产率大幅提升,但好处只会落在客户身上,而厂家捞不到一点好处。 而相反,芒格说:如果你在奥什科什拥有唯一一家报社,有人发明了更有效率的排版术,你使用这种技术,花费的成本都会从客户那儿系数返还。 芒格的意思很明确:只有对于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科技的提升才能将带来的成本降低效果留在公司。 九、有效市场理论、错位赌注、格雷厄姆等 芒格认为,有效市场理论大体上是正确的,对于一个聪明的,循规蹈矩的选股人来说,市场是非常有效的,要战胜市场相当困难。但别忘了这个世界的"铁律":只有20%的人才能跻身前15%(二八效应)。 芒格将股市,比作"赛马中的彩池投注系统":每个人都来下注,赔率根据赌资变化。尽管一个傻瓜也能看出一匹记录辉煌、步履轻快的赛马获胜概率高,但别忘了前者的赔率是3:2,而一匹记录糟糕的马赔率是100:1。股价也是如此,所以战胜系统非常艰难。 更糟糕的是,赛马场主要收取17%的赌资作为佣金,于是不幸的是,一个聪明的,研究颇深的赛马者,也仅能努力将亏损降为10%(因为有17%的佣金)。无论如何,很少人能在交纳17%佣金后还能持续赢得比赛的。 但芒格说到:我曾碰到过在这个游戏中能活得滋润的人。这些人将赛马作为自己的职业,但他们只是在看到一些实用的,价格偏离的赌注时,才偶尔下注。 尽管人类并不是生来就具备通晓才能的,但上天赐给那些孜孜不倦的人一项才能——他们在观察并寻找世界上错价的赌注,机会不太多,但偶尔会有一个。既然上天赐给良机,聪明的人就会重金下注,但其他时候,却始终按兵不动。 芒格认为在投资领域,和赛马赌博投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他说:对我来说,赢家必须有选择性的下注,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我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对许多人来说却如此难以参透。 芒格批评了所谓的"板块轮转":一个让很多人着迷的技法就是"板块轮转",你在心中推测石油股价超越零售股的时间表,然后满场转悠,往市场最热门的板块中钻,以为长此以往,你就能作出比别人更高明的决策,跑在市场的前面。也许真有这样的人,但我认识的那些有钱人,没有一个人是靠这个发了财的。 芒格又批评了格雷厄姆,他说:格雷厄姆使用的方法,我和沃伦都喜欢,但格雷厄姆方法在那个年代(30年代)适用,现在而言,如果一家企业陷入危机,资产负债表上的东西也会随之消失。而且你无法完全撇开员工,将公司营运资本打包带走。而且,目前类似格雷厄姆标准的"廉价股"也都消失了。 但,芒格还是对格雷厄姆提出的"市场先生"系统赞不绝口,他说:将市场剥离出来,作为一个每天都可能给你机会的人,这一点对巴菲特建立自己的体系太重要了。 芒格指出,格雷厄姆很少谈及管理,他总是认为,管理中的信息常常被扭曲,容易误导大众。但芒格认为,正是能辨认出一些公司管理的优势和内在动能,才能使得自己对于一些高出账面价值2-3倍的公司做出更好的判断:它们仍可能是被低估的。 芒格又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从长期来说,一只股票的回报率跟企业发展是环环相扣的,如果一家企业40年来的盈利一直是它资本的6%,那在长期持有40年后,你的年均收益率不会和6%有什么区别——即便你当初买的时候检的便宜货。如果该企业在20-30年间盈利都是资本的18%(芒格指的ROE),即便你当初出价过高,回报依然会令你满意!芒格这个判断得到过西格尔教授的数据支持,即便在1973年泡沫最高峰买入漂亮50股票的人,在20年后依然能超越市场,取得不错的回报。但,这并不成为"任何价位下都可以买入伟大公司"的理由。 芒格在文中,对"成长股"的进入时机,进行了阐述:一种方法是在他们成长的时候就慧眼识珠,瞄准进入,例如在山姆沃尔顿将沃尔玛上市的时候。如果你很年轻,这样做乐趣多多。但对于伯克夏尔这样的巨型公司,这个方法并不奏效。但芒格认为,在他们成长的时候就慧眼识珠,是一种明智的方式,只是他自己没有这么做而已。(这和巴菲特的原意不符,巴菲特曾对投资IPO的公司说了很多否定的看法,但芒格提倡可以尝试) 芒格在后文中提到一家公司:国际香精香料公司,认为这个公司是他所知道的唯一一家对自己的产品设置版权或专利权的公司(原文如此,应该远不止),他们为其他公司设计专利产品的香味——例如刮胡泡沫的香料。而这样的淡雅的香味,对促进消费具有重要意义。这让我马上想到了香港上市的华宝国际,非常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