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升阁】内地「小宏调」浪接浪,国务院关注个别行业产能过剩,学者批评大量新贷款被用来炒股炒楼,归根究柢是因为信贷空前膨胀、钱太多。内地负责管理银行业的银监会终于使出「撒手锏」,有意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新规定发放了多份徵求意见稿,相信势在必行。
无论直接提高资本充足率,抑或把次级债从资本中扣除,只不过是执行「动态微调」而已,针对的是资产价格及市场流动性,务求一箭双鵰。道理很简单,银行日后不容易发债补充资本,惟有透过发行股份集资,又或减少派息保留盈利,这两招都是不利股价的,可为股市降温。另一方面,如不增加自有资本,便只好收缩贷款规模,减少发放新贷款之馀,到期的贷款也不获延续,便可达到收回市场流动性的目的。有内地分析员推算,一个百分点的资本充足率,对应二万三千亿元人民币的贷款,难怪市场对「水荒」的恐惧挥之不去。
在爆发信贷危机之后,国际上已有共识,日后不应再以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监管银行,取而代之的是动态及反周期的方式,在经济低迷时可适度放鬆,鼓励借贷;在经济过热时,则适度收紧,降低风险。内地银监会的做法,似乎有这种新取向的影子,但何时放鬆、何时收紧,仍然充满随意性,看不到有一套完整的准则;而收放之间,着眼点似乎是对贷款进行总量控制,说不定当贷款收缩过度,又会把新规定全盘取消,失去控制风险的真正意义。
从多家银行公布的业绩可见,资本充足率较去年底大幅下降,介乎一至两个百分点,情况令人忧虑,是否银行罔顾风险呢?答桉可以说是,亦可以说不是。去年底当中央推出四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措施后,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曾公开表示,不要盲目向投资项目提供贷款,必须有选择性。不过,当所有银行皆「奉旨」放贷之后,便再听不到类似的警告。银行目前的放贷规模并非市场化的产物,收紧资本充足率的后果,恐怕亦会超乎市场的想像。
无论直接提高资本充足率,抑或把次级债从资本中扣除,只不过是执行「动态微调」而已,针对的是资产价格及市场流动性,务求一箭双鵰。道理很简单,银行日后不容易发债补充资本,惟有透过发行股份集资,又或减少派息保留盈利,这两招都是不利股价的,可为股市降温。另一方面,如不增加自有资本,便只好收缩贷款规模,减少发放新贷款之馀,到期的贷款也不获延续,便可达到收回市场流动性的目的。有内地分析员推算,一个百分点的资本充足率,对应二万三千亿元人民币的贷款,难怪市场对「水荒」的恐惧挥之不去。
在爆发信贷危机之后,国际上已有共识,日后不应再以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监管银行,取而代之的是动态及反周期的方式,在经济低迷时可适度放鬆,鼓励借贷;在经济过热时,则适度收紧,降低风险。内地银监会的做法,似乎有这种新取向的影子,但何时放鬆、何时收紧,仍然充满随意性,看不到有一套完整的准则;而收放之间,着眼点似乎是对贷款进行总量控制,说不定当贷款收缩过度,又会把新规定全盘取消,失去控制风险的真正意义。
从多家银行公布的业绩可见,资本充足率较去年底大幅下降,介乎一至两个百分点,情况令人忧虑,是否银行罔顾风险呢?答桉可以说是,亦可以说不是。去年底当中央推出四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措施后,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曾公开表示,不要盲目向投资项目提供贷款,必须有选择性。不过,当所有银行皆「奉旨」放贷之后,便再听不到类似的警告。银行目前的放贷规模并非市场化的产物,收紧资本充足率的后果,恐怕亦会超乎市场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