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9日星期四

林奇金盆洗手时的告诫

最近,我比较系统地重温了美国著名的投资通讯《杰出投资者文摘》中大师的文章,看到大名鼎鼎的富达麦哲伦基金经理彼得·林奇1990年5月31日退休前的一篇演讲。它似乎从未被译成中文,由于这一年半来市场左右折腾,现在看看人家20年前的提醒,还是有用的。
  林奇的演讲题目是《关乎股市赚钱的几个要点》,其中一些早已人所共知的言谈,我就不再强调。
  规则一:了解你持有的股票。
  规则二:做经济预测徒劳无益。
  2007年10月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几乎让投资人都成了宏观经济学家。我自己似乎也难免,天天被各种经济数据与投资市场之间的关系蒙得晕头转向,我受的教育比得上看20本金融教科书。不幸的是,我很怀疑自己真正学到了什么有用的学问。
  彼得·林奇的疑问是:"我很希望能够知晓这些信息。对我来说,当衰退将要发生的时候获悉这种信息是很有帮助的。这会非常好。在座的大多数人应该
还记得1980年-1982年的衰退,这是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衰退。当时我们的失业率达到15%,通货膨胀率达到14%,基准利率高达20%。你们有谁接到电话,告诉你们会发生衰退吗?你是否记得,在你经常阅读的那些杂志上,有哪一本杂志曾经成功地预见到了这种情况?没有人告诉我将出现这么悲惨的局面。
  你可能不相信,人们在预测一年之后将发生的事情上面浪费了多少时间。能提前知道一年后的事情当然很棒。但是你永远无法知道。因此不要白费心机了。这没有任何好处。"
  规则三:不要担心股市,也就是集中于个股,忘掉全局(big
picture)。其实这是规则二的类推,你没法预测宏观市场,那只能乖乖地研究个股吧。一场金融大危机,让人们觉得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但确实有个别公司经得起折腾,这也是事实。
规则四:不要急躁,你有充足的时间。
  这对今天的我们很重要,即便我们真的已处于大牛市中,也不必急于追涨,有的是机会。林奇的原话是:"给我带来丰厚回报的股票都是我在关注他们第二年、第三年或者第四年、第五年才买入的。"
  林奇举的例子是沃尔玛。沃尔玛于1970年上市,有38家店,售价8美分/股。五年后,沃尔玛有125家店,利润增长了7倍,股价涨了5
倍,41美分/股。1980年,沃尔玛有275家店,利润又比五年前上升了5倍,股价也涨了5倍,为1.89美元/股。1985年,它有859家店,又比
五年前上涨了6倍,股价是15.94美元/股。1990年林奇演讲的时候,沃尔玛的股价是50美元/股。
  林奇说道,在1980年买沃尔玛,已比上市时晚了十年,但持有它仍能赚25倍,回报率可以把麦哲伦基金打得落花流水。不过,林奇也坦承,他在此期间并没有持有沃尔玛,当时他觉得它的股价过高。
  又20年过去了,这次金融危机,沃尔玛仍是表现出色,我没有细算这20年来沃尔玛又翻了多少倍,但一定是惊人的。有意思的是,巴菲特在林奇发出感叹的十多年后,才追买沃尔玛。想到这里,大家可以安慰一下自己了。
  林奇提到了一些有关股市投资危险的说法。
危险说法1:股价已经下跌了这么多了,股价还能跌多少呢?
  这个教训大家刚领会,不必谈了。
  危险说法2:股价还能上涨多少?记住上面沃尔玛的例子。
  危险说法3:我能赔多少?股价只有3美元。这与危险说法1区别不大,再次提醒你跌幅仍会巨大。
  危险说法4:最终,跌去的全都将反弹回来。这次流动性大泛滥,让许多中小盘股或三四线股又创了新高,人们不再相信这个危险的说法了。但,走着瞧,林奇是对的。
  危险说法5:情况糟糕得不能再糟糕,我应该买入。它类似于危险说法1和3。
  危险说法6:当股价反弹到10美元的时候,我就卖出。它类似危险说法4,不少人不以为然,他们总会明白的。
  危险说法7:保守型股票的波动不大,这也在2008年的市场中领教了。
  危险说法8:因为没有买入而赔了钱。
  这就是所谓的踏空。这次股市大反弹,许多人因此而十分烦躁,他们也许没有买,有的买了又抛了,有的投机不成还亏了钱。他们见周围的人声称赚了钱,几乎失去了投资的自信。关于这点,说来话长。大致来说,看看自己的账户吧,踏空不像套牢,你没有亏什么钱。记住林奇的警句:"你错过了成百上千的股
票,不过,你只需要几只股票便可发财。"
  危险说法9:这是下一个伟大的公司。
  由于沃尔玛等个别伟大股票的存在,让人情不自禁,但"下一个伟大的公司永远都没有成功过。下一个玩具反斗城没有成功,下一个家德宝没有成功,下一个施乐没有成功——施乐自己做的也不是很好。下一个麦当劳等等都失败了"

  作者为《科学与财富(Value)》(www.valuegood.com)主编

易富贤:计划生育谋变:国际背景下的政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丰沛的年轻劳动力资源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工地。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中流砥柱。当中国在享受人口红利的同时,计划生育的负面影响现在已经开始显露,今后将面临严重的人口负债。

尽快调整计划生育

中国需要平均每个妇女生育2.3个以上孩子才能保持人口世代更替,社会、经济也才能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双重作用下,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了人口转变,生育率(妇女平均生孩子数)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已经降低到极其危险的1.22,年度人口抽样调查以及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也证实了生育率只有1.3左右。这可以从近年中小学学生锐减,学校大量关闭得到佐证。2009年高考生源也开始减少了,根据人口普查资料,2019年大学年龄(19~22岁)人口将只是2009年的53%,这意味着大量高校将因为生源短缺而面临破产。
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1.6亿,其中只有城市的4000多万享受社会养老,但养老金缺口已经很大;2030年后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4亿,而年轻劳动力却不断减少,中国每年出生人口从1990年的2600万下降到2000年之后的1300万左右。养老将成为今后政府长期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1980年之前中国出生性别比保持正常,为105左右。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出生性别比不断攀升,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0~4岁人口性别比高达123,加上一些单身女性,意味着今后将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男人打光棍。1980年以后的出生人口中,累计男性比女性多出3000万以上。这3000多万光棍的存在将使得今后家庭不稳定,很多家庭将长期处于内战状态。而山西翼城、甘肃酒泉、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800多万人口试点二胎的地区出生性别比都正常,这说明全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确实是因为独生子女政策。
北京大学穆光宗教授认为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风险性就在于唯一性。据统计,每1000个出生婴儿中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中国15岁以下儿童每年死亡有40万~50万人,还有大量因伤致残儿童。意外伤害是悬在独生子女头上的一把剑。汶川地震中失去子女、子女伤残的家庭惨不忍睹。
因此,应该尽快停止计划生育。

停止计划生育之后生育率不会大幅反弹

有人担心停止计划生育之后会引起生育率大幅反弹,
又不利于人口平稳发展。其实社会越发达,养育成本越高,生育意愿越低,婚龄、育龄越晚,不孕率越高,生育率也因此就越低。笔者在《大国空巢》中比较了各国社会发展水平与生育率的关系,发现随着人类发展指数(HDI,联合国用来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的提高,生育率直线下降。中国2008年HDI相当于新加坡1987年、韩国1988年的水平,当时新加坡和韩国生育率分别只有1.62、1.56。现在泰国、伊朗的HDI与中国的非常接近,这两国的生育率分别只有1.64、1.7。
韩国在1962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随着经济的发展,生育率从5.5左右不断下降,1995年降到1.65。韩国政府于1996年取消控制人口出生政策,随后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照理说,应该会出现出生高峰,但是生育率却不升反降,生育率从1995年的1.65降低到1996年的1.58,1997年的1.54,1998年的1.47,2005年降低到1.08的极度危险水平。
1965年起,中国台湾省开始实行"家庭计划",提倡"一个不算少,两个恰恰好"的政策。随着经济的起飞,生育率从1963年的5.47不断下降,1984年开始低于世代更替水平。1989年,台湾家庭计划的口号转变为"一个嫌太少,两个恰恰好,三个不嫌多"。虽然政策改变,但是生育率却并没有回升,1989、1990、1991、1992、1993年的生育率分别为1.85、1.68、1.81、1.72、1.73。其后更是鼓励生育,但是生育率却不断降低,现在只有1.1左右。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曾提倡"两个就够了"。生育率从1963年的5.01急剧下降到1977年的1.82。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的"两个就够了"的计划生育政策受到广泛指责,政府对这个政策进行了认真检讨,取消了这个政策,并采取鼓励国人多生孩子的措施。但是政策改变却并没有导致生育率的回升,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的生育率一直徘徊在1.7左右,现在尽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生育率却降低到1.1左右。
伊朗是穆斯林国家,穆斯林生育文化是当今世界最为顽强的生育文化。在1989年至1997年拉夫桑贾尼担任总统期间,他说服宗教界领导人支持他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只生二胎,最多只能有三个孩子。生育率从1990年的5.3迅速降低到1996年的2.9,2000年的2.0,于2006年的1.7。伊朗总统内贾德已经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2006年在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应当修改现行的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的政策。
朝鲜、越南既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中华文化圈国家,社会发展水平比中国落后。朝鲜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但是现在生育率低于2.0了。越南于1988年开始实行允许生二胎的计划生育,生育率从1989年的3.8下降到1999年的2.3。越南2007年的HDI只相当于中国1999年的水平,现在生育率只有1.8。
山西翼城、甘肃酒泉、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800多万人口的农村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二胎方案",但是2000年翼城生育率只有1.5,酒泉只有1.4,恩施2005年生育率只有1.47,承德现在的生育率只有1.6。
新疆建设兵团汉族人口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十几年后改为允许生二胎,但是并没有出现生育率反弹,"十五"时期,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0左右。
湖北省长阳、五峰两县地处老、少、边、穷山区,自前几年经省人大批准在全县实行普遍允许生育二孩的生育政策以来,既没有出现出生堆积,也没有出现生育反弹,2007年这两县生育率分别只有0.88、0.90。
可见,放开二胎不足以恢复人口持续发展能力。韩国1962年、中国台湾1965年、伊朗1989年仅提倡二胎,但现在后悔莫及。因此,中国不能将放开二胎作为人口政策选项。

"补偿性生育高峰"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有人担心停止计划生育之后会出现补偿性出生高峰,其实纵观人类数千年文明史,人口从来就不是平稳的,人口出生高峰往往导致此后的综合国力的提升,比如欧洲战后婴儿潮就导致经济的快速发展。

日本的崛起与衰退也都与人口结构有关。日本在战后由于社会稳定,迎来了一个出生高峰,1947年到1949年这三年生育率为4.5左右,平均每年出生270万人口,这个人群被称为"团块世代"。"团块世代"和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口是日本经济腾飞的主力。20世纪50年代日本生育率急剧下降,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下降到世代更替水平,1975年之后低于世代更替水平,1990年降低到1.5。近年日本生育率更是只有1.3了,每年只出生109万孩子,只是1949年的40%。由于生育率的不断下降,劳动力短缺,并且新增劳动人口缺乏"团块世代"那样的吃苦耐劳精神,导致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蹶不振。现在日本每年死亡人数已经超过出生人数,等到"团块世代"人口开始死亡,日本人口更将急剧减少,"日"薄西山将难以避免。
同样,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在1970年之前都还是高生育率,不断增加的有活力的劳动力创造了经济奇迹,使得经济在20世纪70、20世纪80年代迅速起步,在20世纪80年代HDI先后达到0.8(相当于中国2008年的水平),当时的中位年龄只有21~24岁(而中国2008年中位年龄却有34岁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生育率相继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现在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生育率都只有1.1左右,中位年龄分别为39、37、37岁。由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高生育率时期出生的人口仍然没有退出劳动市场,这些地区的经济仍然会惯性地增长一段时间,但20年之后这些地区的经济停滞将不可避免。尤其是香港,近年生育率徘徊在0.9~1.0之间,而中位年龄已经42岁,要是没有大陆移民的话,经济衰退为期不远,今后香港特首将越来越不好当。
美国现在一霸独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战后两次出生高峰。美国1955年到1965年这10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是20世纪30年代的1.7倍。美国在1980年代之后由于生育率的回升到世代更替水平附件,又出现新的出生高峰,每年出生人口从1976年的317万上升到1990年的416万(增加1/3)。而欧洲和日本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生育率持续下降,出生人口在不断减少,综合国力与美国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美国现在人均购买力已经比日本和欧洲多出1/3。
在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不太大的情况下,劳动力意味着综合国力。现在中国综合国力比印度强,原因之一是中国劳动力比印度多,2007年中国总劳动力为8亿,而印度只有5.2亿。然而,中国20~49岁的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将从2005年的5.9亿下降到2025年的5.2亿,而同期印度却将从4.7亿增加到6.5亿。尤其是印度现在每年出生2500万左右人口,差不多是中国的2倍,意味着今后印度的综合国力将大幅超过中国。
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1991年,除了大跃进几年以外,中国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其中1963年到1974年这12年平均每年出生2600万,有生就有死,他们到老年之后,中国每年死亡人口将长期保持在2000万以上,将是现在的两三倍。因此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需要每年出生2000万以上人口才能有效改善人口结构,才能防止人口锐减。
1980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出生1009万女孩,生育之前死亡大约55万,再扣去15%左右单身、不孕等人口之后,生育妇女在810万左右。平均每人需要2.5个孩子才能使得每年出生2000万,主流家庭需要生育3个以上才行。但是这一代人是生育文化断代的一代,少生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民生压力又非常大,他们既不愿意生,也养不起3个孩子。
而1990年之后每年出生孩子急剧减少,1996年之后每年只出生女孩600多万,还有部分在生育前死亡,部分不能生育,剩下的即便全部当全职妈妈,也不可能生育2000多万孩子的。如果只停止计划生育而不"鼓励"生育,今后中国的生育率将比现在的台湾地区和韩国的1.1还要低,每年只生600多万孩子,不到全球的1/20,每年减少1000多万,大国空巢!
因此,如果停止计划生育出现一个补偿性生育高峰,对民族持续发展是好事而不是坏事。那么这个补偿性高峰有多大?中国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妇女基本上已没有生育意愿或能力,补偿性生育得指望70年代出生的妇女。1970-1979年出生的女孩现在还有1.0亿,其中36%左右接受了输卵管结扎手术。结扎妇女基本已经生育二胎或二胎以上,本来就不大可能准备再生育,并且即使做了输卵管复通手术,成功率也不高。现在中国原发性不孕率高达17%,而女性从27岁开始生殖力就明显下降,70年代出生的妇女都已经是高龄育龄妇女,以不孕率30%计算,那么扣除结扎和不孕妇女,1970年代出生的妇女只有45%尚有生育能力。而目前平均生育意愿只有1.73,她们中的大多数已经生育了一个孩子,那么1970-1979年出生的妇女只有再生3400万孩子的意愿。
现在年轻一代普遍晚育。停止计划生育后,也只有20世纪70年代初出生的妇女急于抢生,10年之中,可能前几年偏多一点,达到500万左右;后几年偏少一点,可能只有一二百万。目前大多数人只愿意生两个孩子,从抢生角度看,放开二胎和停止计划生育差不太多。但是停止计划生育之后,后续鼓励生育的政策将主动得多。

玻璃大王曹德旺:赢 是因为从零开始

  "我必须保持优秀,否则会造成羞耻,不仅给评委们,而且会给整个中国。"曹德旺的这句获奖感言令全世界动容。
  6月9日,2009
年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正式公布。在摩洛哥蒙特卡洛举行的颁奖大典上,来自中国福建的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力挫群雄,从43
名安永企业家奖国家、地区大奖得主中脱颖而出。这是中国企业家首次荣获这一大奖。
  曹德旺说:"我之所以能赢,要感谢我是从零开始。"
  
  白手起家
  曹德旺于1987 年成立福耀集团,专门生产汽车安全玻璃和工业技术玻璃。1993
年,福耀集团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为中国同业首家上市公司。福耀集团现有员工一万多人,目前已在福清、长春、重庆、上海、广州和北京建立了汽车玻璃生产基地,并在国内形成了一整套产销网络体系。福耀集团还在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德国设立了商务机构,2008
年收入超过57 亿人民币。
  难道这一切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听上去有些不可置信。
  曹德旺自16
岁起以在街头贩卖烟草起家,他也曾在人民公社种田,一天只赚一毛多。"那段日子太累了,妈妈每天叫醒我之前,都先坐在床头流泪,再叫醒我。"其后他还当过厨师,卖过水果。对艰难困窘的过往,曹德旺并无隐藏。
  1976 年,曹德旺开始在福清高山异形玻璃厂担任采购员。1983
年这家工厂逐渐出现亏损,当地政府无法使其扭亏为盈,于是要求曹德旺承包工厂,在短短一年内,工厂就获得盈利。
  据现任福耀巴士玻璃总经理翁祖英回忆,曹德旺承包高山异形玻璃厂初期,就立志要为中国人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玻璃。当时高山厂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在调试大曲率前挡钢化玻璃时,反复调试都未成功。曹德旺得知情况后,来到车间,在炉体余温还很高的情况下,他率先俯身半探到炉里查找原因,直至找到原因得出结论为止。他的辛勤、执着、敬业和勇敢,无声地感动着员工们的心。
  在高山异形玻璃厂时代,有一次,曹出差去火车站。一位携带几片玻璃的人对人群呼喝,"让开,小心,打碎你们赔不起。"曹听了非常诧异,"我就是做玻璃的,怎么不知道玻璃有这么贵重?"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路人带的是进口的汽车玻璃,一片就要上百元。而且因为进口,周期很长,客户一般要等很久才能配上玻璃。"为什么我们不能做汽车玻璃呢?"刹那间,一道光划过曹德旺眼前。
  领先布局,是曹德旺能够胜出的关键。1995年,当中国轿车市场一年只有32万辆时,福耀已开始送样申请车厂认证;1999年,当同业开始冲刺中国市场时,福耀已领先外销美国成功;到2005年,中国轿车一年销售已攀高到280辆时,福耀开始量产汽车玻璃材料浮法玻璃(一种新式平板玻璃),完成产业链整合。
  20年过去了,曹德旺已成为中国汽车玻璃大王。他经营的福耀玻璃近年高速成长,不仅是福建首家挂牌上市的企业,也是中国最大、全球第四大汽车玻璃公司,在中国市场占率超过六成,全球前八大车厂都是福耀的客户。
  
  萧条期的新思维
  30年的中国变革,造就了一批朝气蓬勃的"中国标杆企业",在他们身上,积淀着最具有中国特征的商业管理智慧,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得以脱颖而出。福耀就是这样一家充满中国式智慧的企业。能在百年一遇的危机中获此大奖,令福耀也令曹德旺身上披上了一层神秘炫目的光芒。
  在风高浪急的2008年,福耀玻璃出口销售达2.4亿美元。中国汽车玻璃的进口市场份额由1985年几乎100%依靠进口,减少到2008年的接近0%。今年一季度,福耀的汽车玻璃出口逆势增长43%,各项财务指标运行良好,二季度的订单量也在显著增加。曹德旺自己给自己的定的时间表是,力争在五年内把公司打造成世界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
  在一次面对面的采访中,曹德旺向上海证券报详细解释了他眼中的经济危机。他表示,福耀是经济危机的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
  在他看来,汽车是一个规模效应明显的产业,"像美国、日本的大车企,年产量动不动就是一两百万辆。现在金融危机来了,我的那些高度自动化的国际同行们,产量减少一半,产能大量放空,要实现赢利很难。"
  与此同时,福耀玻璃却因为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因祸得福",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技术特性较之国外竞争对手都具备一定优势,一些大型汽车生产厂商纷纷将配套汽车玻璃的生产业务转手给福耀玻璃。
  "我们为中国自主品牌做汽车玻璃配套,中国自主品牌新车多,产量都不高,适应了十几万的生产需要,福耀还能赚钱。以这样的成本优势,福耀在不同国家都活下来。"
  更重要的是,福耀比别人更早地预测到了金融危机的发生。"早在07年底,我们就做好了过冬的准备。"
  据他回忆,在危机爆发之前的2007年他就准备"过冬",向企业的内部管理要效益。"我是在2007年6月份请韩国KSA协会进厂做精益培训,当时设定的目标是三年内,生产的总成本下降20%。6月份到9月份是项目第一阶段,当时失败了。我们意识到失败的根源在于缺乏相对应的考核机制。后来10月份再重新启动,很成功。与此同时,我们在2007年第四季度,不断动员员工做好准备,冬天来了。"
  除此之外,福耀开始"瘦身"以应对危机:2008年福耀先后停产4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目前曹德旺表示现在正在策划出售海南的两条生产线。
  他表示,金融危机确实对福耀玻璃带来了影响,但是影响不大,相反还给公司带来了机会。
  14岁就辍学的曹德旺,有着异于常人的敏锐。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他经常天还没亮,就起床去打高尔夫球。"我没有什么朋友,企业界的、经济学界的,我不跟他们玩,因为没什么意思;我性格很直,以前得罪了很多人,后来变得小心些了,但仍然不会向任何人低头;我没向任何官员和银行送过一盒月饼。"
  他也没有什么经济学家的朋友,他更喜欢独立思考。"我最喜欢谈的三大话题是:时尚、超越、创新。比如人民币升值,进出口贸易税率、贸易摩擦加剧等主题都是我一直关注的。"
  
  收获季节还没到
  2009年2月中旬,在"2008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第53位的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宣布,拟将曹氏家族持有的福耀玻璃股份的70%(约7亿股),用来成立以其父亲曹河仁命名的慈善基金会。日前,福耀集团董事会发布公告,由于原定的捐赠计划会触动全面收购要约,故改捐赠股份数为5.9亿股,是曹德旺所持福耀股份的58.8%。如果该项目最终达成,曹德旺将成为中国最慷慨慈善富豪。
  在金融危机造成的恐慌年代,打起"慈善牌"的曹德旺令人质疑。
  曹德旺告诉记者,"金融危机,在中国和美国是一样的叫法,但却是不同的病因。美国是因为过度消费,中国是因为近30年来开放有余,改革不足,导致分配出问题,两极分化太厉害。现在我们的中小企业出口出不去,转到国内没人买,并不是因为国人不需要,而是因为需要的人没有钱。我希望通过捐赠这个方式告诉企业界同仁,要想救自己不能只靠政府,要靠企业自救。中国的问题是缺乏消费群体,消费起来我们的工作就好做,救别人就是救自己。"
  曹德旺将成立慈善基金会的做法在社会上激起千层浪。但他相信,未来像他这么做的企业家会越来越多,"企业家还在路上。"
  他表示,"古代中国慈善事业做得很多,新中国成立后财富经历了重新分配的过程。邓小平南巡讲话才十多年,我们的企业家、富豪还在路上,这需要有一个过程,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多,现在还没到收获的季节。"
  曹德旺的财富观非常豁达。"对我个人来说,金钱身外之物,一切都是空的。四大家族蒋宋孔陈,现在他们的财产在哪里?身外之物,过眼烟云。"
  捐款、慈善的风波总会过去,归根结底,做好福耀玻璃才是他一生的职责。"我把福耀看成自己的儿子孙子,自己的性命。福耀是中国的福耀,'福耀'这个品牌代表中国汽车玻璃在世界上与国际巨头们竞争,它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对我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股民都很重要。"

  ■业界眼中的曹德旺
  安永全球战略及成长型企业服务副主席Greg Ericksen:
  曹德旺出生于中国农村的一个贫苦家庭,自小生活贫困,真正从白手起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他更代表在新兴市场崛起、跃登世界舞台的新一代企业家。
  
  安永中国区主席兼首席合伙人孙德基:
  2008 年全球共有10,000 名以上企业家角逐安永企业家奖, 其中43
名国家/地区大奖得主直接竞逐全球企业家大奖。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曹德旺能脱颖而出,
显示评委非常欣赏他的杰出成就。曹德旺的企业最终成为全球领导之一,他的领导能力、专注和决心令我们十分敬佩。相信他这次胜出代表了中国企业家已经崛起,并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汇丰私人银行亚洲行政总裁王以智
  曹德旺董事长代表中国企业家获此殊荣,其深远意义更在于它见证了成就今天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显赫地位的主要动力所在,那就是生生不息的企业家精神。

  经济寒冬中的中国智慧
  十六
岁起以在街头贩卖烟草起家,也曾在人民公社种田,妈妈每天清晨,都先坐在床头流泪,再叫醒他。对艰难的过往他不想隐瞒,骄傲的梦想也不打算隐藏——他要赚足五百亿,他要实现千年基业,他要大张旗鼓做大慈善,他要靠企业家力量拉动中国消费……他相信一切想到就可以做到,想想那个十六岁辍学做苦力的少年,谁能不相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