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参考消息》报上看到一篇短文,题目就是“要五毛,给一块”。文章的大意是:一位很优秀很有潜力的工作人员前来辞职,说是工作压力很大,总觉得背着一个巨大的包袱,被人不断地推着走。文章的作者觉得很惋惜,还是要和他谈谈话:你有没有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被人推着?做事情为什么要被人追着?能不能够领导“要五毛,你给一块”?你开始做事情在领导交代你之前;他三天要你完成的任务,你提前一天完成;他要你做每天拜访三个客户,你去拜访五个。这样的话,是你拉着领导跑,你还能感觉到来自背后的“推力”吗?
这该是一篇很有启发的意义的文章。还有一本书叫做《千万富翁的思维模式》,里面也编辑了不少类似的短文。我记得很清楚的一段短文是说:如果领导交代了你工作,如果他再次追问你进度的时候,你已经“失分”了。一定要在赶在领导询问之前给个进度汇报。有人说领导催得太紧,有人说我还没能够做得完。前面的借口,后面的是能力问题,也有方法问题。如果能力不济,只好自己努力提高了。要知道,仅有态度和勤奋远远不够,完成任务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问题的解决需要领导协调、同事配合,要主动去寻找帮助,这是方法问题。其实思维方法,也算是能力的一部分。
这一段时间陆续见到几位刚刚工作几年的年轻人,都觉得有些“迷茫”,未来在哪里?未来是个什么样子?我说:未来就在脚下。这有点儿像是广告使用的语言,不过是事实。你去访问一下那些可以给你说实话的“过来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哪一个想到了自己现如今走到这样的位置或者地位?即使是那些演说文章,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但是什么远大的理想?理想在哪里?也未必说的“清晰可见”。你仔细辨别,那些文字更像是一种“鼓励和打气”的说法。何况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理想”,怎可一概而论。所以,与其去思索未来,为了看不见的未来“迷茫”,不要看好脚下的路,脚踏实地地走好现在的每一步。
什么是“今天的每一步”?
首先,你想这个问题:很多人想做企业家,因为赚钱多啊,也有意思,管理那么多人,那企业家最基本的能力是什么?是销售,不论是做产品还是做服务,你都得能够把东西卖出去,才能够完成“资本循环”。管理学称销售为“惊险的一跃”,过得去,你就成了,过不去,你就掉下去,破产。所以,想要成为企业家,第一要会的是销售的技能。你说,我现在没什么好卖的,我还在打工啊。错了,你正在销售你的“劳动”,而且,你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销售地位:只要组织雇佣了你,与你签订了劳动合同,那就意味着,不论你这个月的工作效果如何,到月底的时候,组织就会按照承诺支付你本月的薪水,即使你做得很差劲,那开除你也是下一个月的事情。也就是说,你在刚一进入企业的时候,你已经得到了一个“回报”的承诺,尽管你什么都没开始做。所以,你其实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销售”位置,不像是理发、按摩、吃饭,都是先接受服务然后再付款。因此,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想一个真正的“销售人员”那样,对方给你五毛钱的工资,你给对方一块钱的劳动:即在工作的程度上还在工作的效率上,所以“又好又快”。如此一来,你的“客户”会越来越满意你的“劳动”,会有给更多的“事情”(项目)给你做,同时,你劳动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出色,那么你的“价值”总有被发现的一天,即使不是这个企业,还会有其他的企业。不是说,袋子里藏不住锥子吗?如果你总是“怀才不遇”,除了你自己信,谁信?
在麦当劳老板的一本传记里,好像书名是《十年30亿》?记得不清楚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话就是:如果客户给了你1万块钱的单子,你要想对待10万款钱的单子那样处理,之后,会有100万,1000万的单子来。也许,这算是商业领域里“吃亏是福”的解释。我的解释是如果你要的多,你只有付出更多才行。而且这付出和回报的得来有“时间差”,因此,你还要看得更长远一些才行。
你说,付出10万,回报1万,这帐不划算啊。商业领域的行进路径恐怕就是这样的,在开始的阶段,你要进行“无聊又迷茫”的“资格审查”。像是少林寺僧人的跳水扫地,练习的不仅是体能,更重要的是心态。商业的心态才是商业的基本规则。我们能够看到不少人一直处在这个“初级阶段”,无法继续前进,问题不在于“技能”,而在于心态。心态也不仅仅在于能够吃苦耐劳就行,还要有“长远的眼光”,作为一个组织内部的人,还要知道“协同作战,发挥团队的力量”。
走过“入门阶段”,你会发现另外的天地,视野开阔,“武功精进”。那时候,你用的就不是“蛮力”,而是“劲道”了,更有飞花摘叶?那时候你投入是1,回报或许是10或100,当然,那时候的1也和现在的1不同了。只是简单想想,如果做企业家的人都是付出10,回报1,这企业怎么会存在下去?
想想“未来”,不错吧,是不是前途光明,充满诱惑?那么现在呢?“别人要五毛,我给一块”。同时特别注意下面两个词汇,“戒、定、慧”,首先从“戒”除开始。
第一个是“委屈”。委屈大多数因为觉得自己付出得多,得到的少,或者该得到的没得到,该受到重视却不被重视,再或者不该受到的批评却得到了,等等。原因一定很多,无法一一列举。我这里提醒的是,只要自己感觉到了“委屈”情绪的,要警觉,这是个“恶劣”的词汇,是成长成功路上巨大的障碍,是一堵墙,一个黑幕,这时候,一定要设法“绕过去”,从另一面再看看,然后扯掉这遮蔽阳光的黑幕,拆掉阻挡前进的高墙。有时候啊,“委屈”这情绪像是奇怪的“玻璃”或者“烟幕”,这边看有,另一边看却是没有,通通透透。所以,习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比如你是老板,你是领导,你是企业的股东,ok,委屈消失了,如同遇见了阳光的晨雾。
第二个词汇,更加险恶,叫做“抱怨”,就是把“委屈”公之于众。委屈情绪,对自己已经是不良,再散布出来,不仅不会消融,还会污染自己周围的“生态环境”,反过来,更加强化“委屈”的情绪,相当于在黑幕外面在布上多层的黑幕,你又如何逃得出来。抱怨,不是在消除委屈,而是在强化和加重委屈,不是设法自己解救自己,而是希望别人来帮你“拆墙”。这是个要命的“姿态”,叫做自甘人下。要知道旁人和你不沾亲不带故,自顾尚且无暇,哪有时间关照你“心”?再者,这世界愿意“帮助”比自己高的人大有人在,耐心认真去照顾“弱势群体”的一定是少数,要不然,怎么报纸文件天天宣讲我们“要”帮助弱势群体?
迄今为止,我不记得我自己的哪一次抱怨取得了好的效果,反倒是像在本来还算干净的墙上涂上了“斑驳油漆”,如果你要用这面墙,还得费些功夫把它擦洗干净。除非你“弃之不用”,否则,抱怨像是“废弃物飞溅”,徒然增加你“清洁环境”的劳动量。
曾经在商场上遇到过一些人,爱用“抱怨”的技巧,或者说是用抱怨的方式说些“占便宜”的话。说实话,开始有效,后期效果并不好。用句俗话说:“都是老中医,谁也别给谁开偏方”。与其用此计,不如开诚布公,坦陈面对,还是那句话“商业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可见,即使抱怨非因内心委屈,而是为了“商业目的”,也算不上是“老中医”的方子,难免显得“年幼不懂事儿”,更何况有“自甘人下”之倾向。
戒除“委屈”和“抱怨”,是你成功的重要环节。
回到投资股票的市场,是不是也是这样?一旦你侦查到自己有这两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你一定走在投资失败的路上,而且,你前进的方向还是“更大的失败”。转向,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