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8日星期日

如何预防H1N1 - 来自医生的忠告

How to Prevent H1N1 - Best Advice So Far
(如何预防H1N1 - 来自医生的忠告)


大家都要注意了:
N95口罩是用来阻隔95%
的0.3μ微粒,,而H1N1病毒的大小是0.1μ左右。所以,靠N95口罩防H1N1就像用蚊帐来挡雨。


Tamiflu does not kill but prevents H1N1 from further proliferation till
the virus limits itself in about 1-2 weeks (its natural cycle). H1N1, like
other Influenza A viruses, only infects th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and
proliferates (only) there. The only portals of entry are the nostrils and
mouth/ throat. In a global epidemic of this nature, it's almost impossible
not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H1N1 inspite of all precautions.


流感疫苗不是用来杀灭H1N1病毒,它只能抑制病毒在其1-2周的自然生存周期中繁衍,H1N1跟其他A型流感的病毒一样,感染部位只限于上呼吸道,并在那繁殖,它的唯一入侵途径是口鼻喉,这种全球性的流感,几乎无人能置身事外


Contact with H1N1 is not so much of a problem as proliferation is.


但接触到H1N1病毒,并不像H1N1传染的问题那么严重.


While you are still healthy and not showing any symptoms of H1N1
infec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proliferation, aggravation of symptoms an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infections, some very simple steps - not fully
highlighted in most official communications- can be practiced (instead of
focusing on how to stock N95 or Tamiflu):


当你身体健康,尚未出现H1N1感染症状时,更实用有效的办法(而不是只关注储备N95或
流感疫苗),是用以下几种简单的方式来避免少量的H1N1病毒在你体内(如果有接触到
的话)繁殖、出现病症、及恶化成二期感染:

1. Frequent hand-washing (well highlighted in all official
communications).
常洗手(在所有的官方警示中,都有重点强调)

2. "Hands-off-the-face" approach. Resist all temptations to touch any part
of face (unless you want to eat or bathe).
手绝不碰脸...(除非是是吃东西和洗脸)

3. Gargle twice a day with warm salt water (use Listerine if you don't
trust salt). H1N1 takes 2-3 days after initial infection in the
throat/nasal cavity to proliferate and show characteristic symptoms.
Simple gargling prevents proliferation. In a way, gargling with salt water
has the same effect on a healthy individual that Tamiflu has on an
infected one. Don't underestimate this simple, inexpensive and powerful
preventative method.
每天用温盐水(或李斯德林漱口水,如果你不太相信盐水有效的话)漱口两次。H1N1在鼻喉腔内经过2-3天,才开始增生并出现症候,简单的盐水漱口可以抑制病毒繁衍,等于是健康人的流感疫苗,千万不要小看这看似简单、花费不多,但是很有效的办法。

4. Similar to 3 above, clean your nostrils at least once every day with
warm salt water. Not everybody may be good at Jala Neti or Sutra Neti
(very good Yoga asanas to clean nasal cavities), but blowing the nose hard
once a day and swabbing both nostrils with cotton buds dipped in warm salt
water is very effective in bringing down viral population.
以上三点之外,每天用温盐水清洗鼻孔至少一次,不是每个人都会用专业的清洗鼻腔的办法,但吸口气用力将鼻内物质喷出,最后以棉花棒沾温盐水清洁鼻孔。这对降低鼻中的病毒量非常有效。

5. Boost your natural immunity with foods that are rich in Vitamin C
(Amlaand other citrus fruits). If you have to supplement with Vitamin C
tablets, make sure that it also has Zinc to boost absorption.
更多的食用富含维他命C的食物(如柑橘类的水果),可增加自身免疫力。如果只能服用Vc片,尽管选用含锌的以提高Vc的吸收。

6. Drink as much of warm liquids as you can. Drinking warm liquids has the
same effect as gargling, but in the reverse direction. They wash off
proliferating viruses from the throat into the stomach where they cannot
survive, proliferate or do any harm.
多喝温开水或热汤,功效和漱口一样,只是方向相反。随着热水或汤水被喝到胃里的病毒是无法生存、传染或发作的。

7. All these are simple ways to prevent, within means of most households,
and certainly much less painful than to wait in long queues outside public
hospitals.
这些都是在家里就做得到的简便预防法,远比痛苦地排长队在医院候诊好得多

2009年11月7日星期六

周恩来――中国式的革命家(下)


  一位在台湾的国民党官员甚至对我这样说:"在内战时期,只要有周思来一个人在我们这一边,那今天在台湾流亡的可能就是毛泽东了;安居于北京的则可能是 我们。"这个官员的话语是否夸大姑且不论,但他有一点却说得很对:过去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估价过高了。毛泽东不可能单枪匹马地征服中国,统治 中国。假如没有周恩来,他是否能取得这样的成功,那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应该记住之点是:并不是由于有毛泽东一个人,而是由于有他和周恩来二人的合 作,才使他们赢得了中国。
  农民出身的毛泽东反抗地主和军阀;周恩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则反对不平等和外国侵略。他们两人各自代表着在共产主义革命中联合起来的、中国社会的两种主要力量。
  尽管毛、周二人的合作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可是这一合作开头时并不顺利。周恩来于1931年到江西毛泽东的根据地时,是一位在城市暴动中失败的人。 他迅速接管了军事指挥权。许多年后,毛泽东回忆说,这段时期里他"在党内没有发言权。"当国民党军队把红军赶出江西根据地、红军开始长征之后,毛与周合 作,一起制定了迁回的行军路线和红军的战略战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周恩来在政治上支持毛泽东,并,帮助毛泽东升迁为中国共产党的主席。他们的这种合 作关系终于定型了,在此后的四十二年中,广为世人所知。
  他们当权之后,这种合作又处于互相对抗与互相依赖之间,出现了动摇不定的情况。在毛泽东看来,世界是充满矛盾和经常处于动摇不定的状况之中的。毛泽东把斗争看作高于一切。
  周恩来则是一位比较务实的人,他更多地强调要有选择地通过斗争来获得具体的成果。周恩来运用他那卓越的行政管理才能和用之不竭的精力,与中国五千万官僚极大的惰性进行斗争,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使毛泽东能够全神贯注地关心自己,对国家领导工作采取超脱的态度。
  前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曾说,"在毛泽东面前,周恩来好似一位笨拙的秘书、正在服侍一位出名的国会议员。"很难想象举止优雅的周恩来会是笨手笨脚的样子。 不过,当毛泽东在场的时候,周思来总是退到不显眼的位置,这也许是有意识的。因为他明白:觊觎毛泽东的宝座是极其危险的。
  这并不等于说,毛、周二人的合作缺乏相互信任和尊重。
  毛泽东从来没有当众赞扬部下的习惯。但有件事可以说明毛、周这两位领导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文化大革命中,一群红卫兵给周恩来贴上了"资产阶级腐朽的代 理人、玩弄反革命两面派手法"的标签,要求斗争周恩来。对红卫兵的要求,据说毛泽东这样回答:"那好吧,让我也和他一起挨斗吧。"九年之后,当周恩来卧病 在床,奄奄一息时,长期深居简出的毛泽东到医院同他一起度过了他弥留的时刻。当时,除了照料周恩来的医生之外,毛泽东是与周恩来最后诀别的人。
  这两位中国二十世纪的伟大领导人之间的密切合作,于1972年文化大革命进入尾声、中美恢复关系取得胜利时达到了顶点。
  在周恩来陪同我走进陈设着大批书籍的毛泽东的书房时,我想起了动身来北京之前几天在白宫一次晚餐上,法国作家莫尔劳克斯曾对我说:"您将与一位巨人打 交道,但他是一位面对死神的巨人。"毛泽东和我见面之后,我和他没有进行谈判,他是在试探我的想法,我也在试探他的想法。他想知道我的全球观点是否和他的 观点一致。他很想辨明美国的富裕是否已使美国人变得软弱无力,以及我们在越南遇到的麻烦是否已使我们元气大伤。
  他的身体显得十分虚弱。在我进屋时,他的秘书扶他站立起来。他抱歉地对我说,他的话不能说得很清楚。后来周恩来告诉我,这是由于他患支气管炎之故。但 我认为这实际上是中风病的后遗症。他的皮肤没有皱纹,但病容使他脸呈蜡色。他的脸是慈祥的,但又是缺乏表情的。他的眼神有些茫然,但又是锐敏的。他的手看 起来不象老人的手,并不僵硬,而且皮肤柔软。然而,由于年岁已高,他的精力显然不济了。原先中国方面安排我和毛泽东的会见仅约十五分钟。后来由于毛泽东被 我们讨论的话题吸引住了,一直谈了一个小时。我注意到,由于毛泽东开始感到疲倦,周恩来越来越频繁地看表。
  这两个人之间的不同之处也是很明显的。周恩来的外貌、言行和举止,表现出他是一位具有高尚文化素养的、雍容大度的外交家。毛泽东则是一位健壮的、朴实的人,具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他是中国的主席,即使到了晚年,仍然被公认为领袖。
  周恩来则是最高的行政官员。
  毛泽东谈吐随便,言简意约,常常省去不必要的字眼。这给我以他想在顷刻之间把许多思路揉在一起的印象。他以安详而又平和的语调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在小型的会议上会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如果大演说家这样做,那只能招致失败。
  即使在谈论严肃的问题时,毛泽东也喜欢发出令人骇异的话语。他开怀大笑说,"在您上次的竞选中,我投了您一票。"我说,那您一定是两害相权取其径吧。 他高兴地回答说,"我喜欢右派。人们说你们是右派――共和党站在右的一边,还说希思首相也是右派。"我随便说出了戴高乐的名字。毛泽东表示异议,说,"戴 高乐是另外一回事。"他接着又说,"人家还说西德的基督教民主党也是右的。比较起来,我喜欢这些右的人掌权。"
  在谈到我们的外交关系正常化时,我把话题扭了回来,说:"我认为,在今天的美国,值得指出的最重要之点是:右派做到了左派只能说说而已的事情。至少目前是如此。"
  毛泽东常用自谦之词来委婉地说明他的观点。我和毛泽东开始会谈之前,当摄影师在拍照时,我们进行着轻松的交谈。基辛格提到他在哈佛大学当教授时,曾经 指定他的学生阅读毛泽东的著作。毛泽东回答说,"我的这些著作算不了什么。我写的东西并没有什么教益。"我说:您的著作已经推动了国家,也改变了世界。毛 泽东回答道:"我一直没有能力去改变世界。我顶多只能改变北京郊区的几个地方而已。"
  1976年我再度到中国访问时,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已严重恶化了。他的话语听起来就象是一些单音字组成的嘟哝声。但是,他的思想依然那样敏捷、深邃。我 说的话他全能听懂,但当他想回答时,就说不出话来了。他以为翻译听不懂他的话,就不耐烦地抓起笔记本,写出他的论点。看到他的这种情况,我感到十分难受。 无论别人怎样看待他,谁也不能否认他已经战斗到最后一息了。
  在那些年月里,美国正罹受越南战争综合症之苦,并力图摆脱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所应承担的责任。毛泽东向我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和平是美国的唯一目的吗?"我回答说,我们的目的是和平,但是和平不只意味着停止战争。我对毛泽东说:"它必须是公正的和平。"
  我们在与中国共产党人打交道时必须牢记:他们是对他们的利益和理想坚信不疑、并愿意为之而战斗甚至牺牲的革命者。假如我在回答毛泽东时强调需要和平和 友谊,中国人会认为我们是错误的:更糟糕的是,他们还会认为我们是一群傻瓜。最后,他们会说:如果和平是你们的唯一目的,那好吧,只要你们什么时候投降, 什么时候就可以得到和平。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人重申:我们也会为我们的利益而斗争。
  由于帕金森氏病的侵袭,毛泽东的行动当时已很困难。他不再是体魄健壮的人了。这位八十二岁的、步履瞒珊的农民,现在变成了一个拖着步子的老人。毛泽东 象晚年的邱吉尔那样,仍旧非常自尊。我们谈话结束时,他的秘书们把他从椅子上扶起来,让他和我一起朝门口走去。但是,当电视镜头和聚光灯对着我们,要录下 我和他最后握手的镜头时,毛泽东推开他的助手,独自站在门口和我们告别。
  罗斯・特里尔在他写的毛泽东评传中说:"从外表看,毛泽东的不宁静是显而易见的。他的举上的平衡如果确实存在的话,也是对立的性格特征互相冲突的结 果。毛泽东在讲到自己的性格时说过,他一半是虎,一半是猴。无情的一面和狂热的理想主义的一面在他身上交替出现。他没有象周思来那样把自己的各种性格特征 融为一体,而是任其发展,把毛泽东本人推向各个不同的方向。
  作为国家政策的决策人,毛泽东是容易冲动的。他每天起床很晚,睡得很迟。毛泽东象斯大林一样,常常为了一些琐事,在天不亮的时候就把他的下属找去。他 经常从日常工作中摆脱出来,独自作长时间的内心自剩有时,他会花几个钟头去征询政策问题专家的意见,然后又信步踱进花园,就同一问题向卫兵求教。
  法国作家莫尔劳克斯对我说,毛泽东有一种"信教者"的性格,他富于幻想,并为此而着迷。毛泽东把中国社会看成一个大家庭。当有人告诉他,他的儿子已经 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时候,他平静地回答说:"没有牺牲就不会有胜利。我的儿子牺牲了,同别人的儿子牺牲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毛泽东的身上有猴气的话,就意 味着他为这种幻想所支配。他身上的虎气则表现在他竭力去实现这种幻想,从而震撼了中国。毛泽东希望人民点燃起自己的革命热情。但是,只有这种热情符合于毛 泽东的想法时,他才能够容忍。当他们偏离他的轨道时,他就会用合法的约束和严酷的国家警察机器来达到他的目的。直到最后,毛泽东似乎还没有领悟到这样的高 压统治会产生官僚政治、窒息人民的创造性和挫伤他们的自觉性。
  作为中国的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毛泽东以其高超的战略洞察力、灵活的战术和令人望而生畏的暴力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他把农民阶级当 作一个革命的阶级,以取代产业工人,从而修正了马克思主义。他采用把士兵组成军队的办法,而不是组织秘密集团进行武装暴动的办法来进行革命,从而修正了列 宁主义。他嘲笑那些把他的统治与秦始皇的血腥统治相提并论的人,说:"你想把我们污蔑为秦始皇、但是你错了,我们比秦始皇还要超过一百倍。"而秦始皇的暴 政又是中国历代皇帝所望尘莫及的。
  单凭他的洞察力和冷酷无情,毛泽东是不可能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他同时还具有能够吸引狂热追随者的领袖人物的超人魅力,以及藐视巨大困难的意志力。毛泽 东的领导才能来自于他的坚强意志。我见到他时,感到他们的意志力或多或少是天生就有的。他大部分生动的诗歌是在长征途中或长征以后写成的。
  他在描写使人振奋的斗争场面,特别是描写残酷的斗争场面时,运用了鼓舞意志的手法,使人读起来感到增添了力量。由于具有这些品质,他才有可能激励他的同志们去完成象长征这样的史诗般的业绩,使他的同志们成为一支几乎是不可战胜的队伍。
  1972年,毛泽东在与我的晤谈中用他的大手在我的面前一划,以一种概括我们的晤谈甚至是概括中国全貌的姿态,对我说:"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介石大元 帅不赞成这次会谈"稍顷,他接着说,"我们与他之间的友谊的历史,比你们之间的友谊的历史还要长得多。"1953年,我第一次见到蒋介石。这位大元帅在谈 到中国时,也做了一个类似的手势,清楚地表明,他的谈话不但适用于中国大陆,也适用于他的堡垒――台湾。
  我觉察到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人在谈到他们的国家时,都采用有点类似帝王的姿态。毛和蒋所用的手势和语言,似乎都表明他们国家的命运是和自己浑为一体的。这两位领导人在历史上同时出现了。他们之间没有妥协,只有冲突。一位成为胜利者,一位成为失败者。
  说来也奇怪,毛泽东和蒋介石在许多方面都很相象。他们都是东方人,毛泽东一生只有两次离开中国,1949年和1957年,他先后两次去莫斯科会见苏联 领导人。蒋介石也只有两次出访,离开亚洲:一次是1923年受命去莫斯科,一次是1943年去开罗出席四强会议。他们两人经常长期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毛 泽东利用这一时间写诗:蒋介石则经常一边在山间散步,一边背诵古诗。这两个人都是革命家。毛泽东造了他专横的父亲的反和整个社会的反,蒋介石则造了国内腐 败、对外软弱无能的满清王朝的反。有趣的是,蒋介石割掉他的辫子――这是造反的象征――比毛泽东还早七年。
  他们两人之间,既有表面上的差别,也有实质上的差别。
  毛泽东懒散地躺在椅上的样子,就象是不留心丢在那里的一口袋土豆,蒋介石笔直地坐着的姿态,则好象他的脊梁骨是钢制的一样。毛泽东很随和,无拘无束, 说话很有幽默感,使谈话气氛很轻松;我与蒋介石会见时,却从未发现他有任何幽默的话语。毛泽东的书法是信笔成书、不拘俗套的,蒋介石的书法则笔直字方,一 望成行。
  他们二人的差异,更深刻地反映在他们爱国的方式方面。
  他们都爱国,毛泽东力求把过去的一切推倒重来,蒋介石则力求在旧的基础上建设新的国家。胜利之后,毛泽东简化了汉字。这不仅是为了便于书写,而且是为 了铲除造形复杂的汉字所写成的历史。蒋介石在溃败之时,还在接送难民的分舰队中腾出地方,枪运了近400,000件中国古代艺术品(去台湾),而把他的许 多忠实助手和士兵留在大陆。
  我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他提到蒋介石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还把共产党领导人称为"匪徒"。我问毛泽东:"你们怎样称呼蒋介石?"他笑了笑,周思来接过 话头回答:"一般说来,我们叫他们为'蒋帮'。在报纸上,有时我们也称蒋介石为匪徒,他们用匪徒的称号来回敬我们。当然罗,这不过是彼此相骂罢了。"周思 来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就象在公园里乘坐滑车一样,时起时落。二十年代初期,周思来在黄浦军校工作时,是蒋介石的下属。据说当时蒋介石曾称赞周恩来是一位 "明智的共产党员"。几年之后,蒋介石却又悬赏八万美元搜捕周恩来。但总的说来,使我吃惊的是,我发现周恩来和其他几位官员在提到蒋介石时,他们对蒋的态 度显然是相当复杂和自相矛盾的。作为共产党人,他们恨蒋介石;作为中国人,他们又尊敬甚至钦佩蒋介石。在我与蒋介石的所有谈话中,他却从来没有表示过对共 产党人有何尊重可言。
  1953年,我第一次见到了二十世纪中国第三位伟大的领袖――蒋介石。我既以美国副总统的身分、也以美国公民身分与他保持着联系,并与他建立了极其珍贵的私人友谊。我高度评价这一友谊。这就是与北京重建外交关系对我来说是如此深刻的、曲折的个人经历的原因。
  蒋介石和他的夫人经常欢迎我致他们在台北的豪华公馆作客。蒋夫人充当谈话的翻译,但她有时也参加讨论。象蒋夫人这样曾在美国威尔斯利学院受过良好教育 的人充当翻译,真是再好不过了。她的汉语和英语都十分娴熟,很有辩才,再加上她对她丈夫的想法了解透彻,所以她在翻译中遇到汉语或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汇和 表达方式时,都能够斟酌损益,把原意准确地表达出来。
  更重要的是,蒋夫人远不只是他丈夫的一位翻译。历来育一种风尚,这就是贬低领袖们的夫人在历史上和个人方面的重要性,认为她们的扬名、显赫,只不过是 与其丈夫结婚的自然结果。这不仅忽略了这些领袖夫人在幕后所起的作用,而且也贬低了她们所具有的品德和特性。我认为,蒋夫人凭她的才智、说服力和道义上的 力量,完全可以使她本人成为一位重要的领导人。
  蒋夫人与毛泽东的第四位妻子江青相比,其性格的差异比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的差异更大。蒋夫人是一位有教养的、修饰华美的、非常女性化但又意志坚强的 人。江青则是一位粗鲁的、缺乏幽默感的、一点女性特征也没有的人,是一个分不清性别的、狂热的、典型的共产党女人。惠特克・钱伯斯曾经告诉我:"当您遇到 一对信仰共产主义的夫妇时,您会经常发现,那个女的准是两个中最狂热的一个。"就江青而论,惠特克的话是完全符合事实的。我从来没有见过比江青更加冷酷、 更为粗野的人了。当我和她一起观看她特意为我安排的文艺宣传节目时,她看起来既没有毛泽东的热情,也没有周恩来的优雅。
  她显得非常紧张,以致于她的前额和手都冒出了汗珠。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典型地表现出她那种令人不悦的、好战的态度。她说:"你为什么从前不来中国?"
  周恩来夫人邓颖超与江青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另一位女性。
  我在1972年见过她:1976年周恩来去世后不久,又见到了她。
  邓颖超看起来差不多与周恩来一样的优雅和干练。除了和周恩来的关系外,她本人过去是、而且现在也是一位具有献身精神的共产党人,在党内独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然而,邓颖超不象江青那样,她不允许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损伤她的妇女的气质。
  饶有兴趣的是:周恩来一生只娶了一位妻子,而毛泽东有四位。
  中国内战造成的分裂给宋氏家族带来了不幸的结局。蒋夫人的父亲――查理・宋因印刷和销售《圣经》而成为富翁。
  他有三个女儿:蔼龄、美龄和庆龄。霭龄嫁给了中国银行的总裁,在中国大陆陷落之后移居美国。美龄与蒋介石结了婚,和他一起反对共产党人,后来又一起流 亡到台湾,直至蒋介石去世。美龄现在住在美国。庆龄与中国革命运动的创始人孙中山结了婚。在中国内战时期,她站在中国共产党人一边,后来成为中国革命运动 中受人尊敬的典范。她于1981年去世,北京为她举行了国葬。
  蒋介石向宋美龄求婚时,遭到了宋氏家族的反对,因为他不是基督教徒。宋美龄的家庭坚持蒋介石只有成为基督教徒,才能和宋美龄结婚。不愿轻易皈依宗教的 蒋介石说,如果他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的话,那也只能成为一个蹩脚的基督徒。不过他还是答应在与宋美龄结婚后,认真学习《圣经》。这样,宋氏家族才 同意年之后,蒋介石一一一皈依了基督教。从此以后,蒋介石和他的夫人经常在早晨一起作一个小时的祈祷。蒋介石本质上并不是一个能够信赖别人和多情的人,但 他不久便完全被宋美龄征服了,和她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在国家事务方面,美龄成为蒋介石最亲密的知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美龄还作为蒋介石私人的 密使,多次访问美国。她那迷人的亲切的举止,使她成为一位国际上的知名人士,也使蒋介石冷酷生硬的形象变得温和一些。
  蒋介石在私人交往中,经常披着黑色的斗篷,头剃得光光的,使他显得更加严峻和沉默寡言。当我说完一段话时,他总是发出"好,好,"的声音,但精神似乎 有点紧张。他目光如射,显示出他的自信和毅力。他的眼珠是黑色的,偶尔也熠熠发光。在我和蒋介石开始讨论之前,他的目光常常先扫视一下房间的四周。到了和 我谈话的时候,他就一直注视着我。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不同也表现在个人生活习惯方面。蒋介石周围的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包括他的衣着,办公室和他的家庭,都是如此。从各个方面来说,蒋介 石都是一位讲风纪、有条理的人。用"整齐"和"清洁"来形容他给人们的印象,这是毫不过分的。毛泽东恰好与蒋介石相反,他的书房摆满了书报。如果以书桌的 整齐清洁作为标准来衡量一位办公人员是否合格的话,那毛泽东准是不及格的。毛泽东的杂乱无章和蒋介石的井然有序,毛泽东的漫无拘束和蒋介石的循规蹈矩,都 造成鲜明的对比。从外貌看来,用"不修边幅"来形容毛泽东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蒋介石是政界人物中最罕见的一个典型,他是一位保守的革命者。美国的革命能够成功地建立一个有秩序的、自由的社会,这是因为它的领导人基本上都是保守 的。他们为已经获得但一度失去的自由而战斗。法国大革命受挫的部分原因,则是法国领导人想实现一个纯理性的、抽象的幻想――它在法国民族的历史上是没有基 础的。
  蒋介石的想法跟美国的想法更为相似,而与法国的想法不同。他想恢复中国的传统。他反对旧制度遗留下来的腐败现象,对吸鸦片的恶习和仍然普遍存在的缠脚 陋习也进行了斗争。不过,尽管蒋介石采用了立宪政府的做法,他毕竟还不是一位民主主义者。从蒋介石看来,中国的问题不是民主太少了,而是大多了,这个国家 需要的是纪律,一如孙中山所说:"中国已经成为一盘散沙。"蒋介石所寻求的纪律将会使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和生产力得到解放。
  他的想法在台湾推行的结果,产生了经济上的奇迹。尽管1965年以前蒋介石一直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但其数量很少。
  与台湾爆炸性的经济增长情况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对中国人民来说,经济上的统计数字不可能改变共产党人赢得中国大陆这个悲剧,但这些数字毕竟还是很能说 明问题的。共产党人实行了农业生产集体化,但今天大陆生产的稻米按每人的平均数来说还低于解放之前。蒋介石采用的办法是:用钱购买地主的土地,然后再把土 地分给农民,卖了土地的地主把大量的钱投资到工业方面;政府同时鼓励外国投资。结果,台湾现在人平均收入是大陆的五倍;一千八百万人口的台湾的出口额,大 约比十亿人口的大陆的出口额高百分之五十。
  蒋介石是一位实干家。他在动荡不定的生涯中,多次获得了成功,因此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具有绝对自信。他喜欢读儒家学派的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王阳明认为:"知而不行,实与不知无异。"
  1949年蒋介石从大陆溃败了,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的自信。
  对他来说,这只不过是另一次暂时的挫折罢了。我每次见到他时,他都要谈到光复大陆。他的许多助手对光复大陆已失去希望,但他本人从未失去信心。
  蒋介石为自己取了"介石"这个名字,译成英文就是"搬不动的石头"之意。从他的个性来看,这个名字是取得再好也没有了。我非常钦佩他的决心。他从来不 相信应该在任何"不可避免之事"面前屈服――它们只不过是看起来难以避免而已。经常有人会对某一个社会活动家说:他的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这些人缺少创造 性的远见。他们经常把某些事情看作是不可能实现的,究其原因只不过是以前没有人做过而已。蒋介石对此十分清楚。他曾经写道:"敌人总是包围着我,有时他们 的力量还超过我。但是我知道如何忍耐。"
  尽管蒋介石的性格很顽强,但他还是有很多失算之处。不过,象大陆失守这样的悲剧,也不应该只归咎于某一个人。蒋介石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 家。可是,由于他一丝不苟地照搬书本,使他成为一个平庸的战略家。在一个假定的战略设想的范围之内,他的判断是敏捷而又果断的。他只照他所知道的章程行 事。如果这些设想的情况没有变化的话,几乎没有什么人战胜他。但他很难超越这些设想的框框一步,因而也不能提出向旧战略挑战的新战略。许多历史人物对他们 所处的时代的各种框框都提出了挑战。虽然历史中充满了某些人物的革新在当时是不合时宜的记载,但历史毕竟还是由那些善于利用时代的机缘进行革新的人谱写 的。毛泽东就属于后面这种人。这正是蒋介石的不幸所在。
  在蒋介石的军队出师北伐以用武力统一中国之时,这个国家一部分控制在外国人手里,一部分为军阀所割据,还有一部分处于各自为政的无政府主义状态。蒋介石逐步取得进展,组成了一支中国最强大的军队。若干年后,他被宣布为统一的中国的统治者。
  但是,这种统一更多的是名义上的,而不是实质上的。蒋介石虽然使他的对手屈服了,但并未征服他们,他同意让他的对于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既臣服于他这 位上司,又与他结为盟友,以此保全对方的面子。这也许是他最大的错误。马基雅维利也许应该告诫蒋介石:不应该让军阀继续当政和指挥他们的军队。因为这样会 使蒋介石的征服得不到保证。忠诚只有通过下级对上级的依赖才能够实现。
  也许马基雅维利是对的。蒋介石从来没有全面地控制过中国。他的部队穷于应付,以求维持国家的统一。如果他要向中国某个地方增调部队的话,另一地方的军阀就会以脱离政府相威胁。结果,蒋介石一天到晚忙于对付各地军阀提出的挑战。
  这使他一直不能让他的军队的将士们复员,更没有集中足够的精力和国家资源去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和改革。蒋介石最大的失策是:他从未调集全部兵力去对付过共产党。总而言之,他的战略的结局是:顾了面子,丢了中国。
  毛泽东没有犯这种错误。他在取得革命胜利后,紧接着又在大陆上的每个地区确立共产党对每一级组织的控制权。
  事实上,历史将会把这一成就当作毛泽东最大的成就记录下来。
  周恩来在历史上的功绩就难于评说了。在内战期间,他对共产党赢得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1949年胜利之后,周思来不过是毛泽东所信任的几个助手 之一。他想通过进行循序渐进的经济现代化的方法,把意识形态和实用主义融合在一起。但毛泽东在政策上的摇摆多变,使周思来的努力屡遭挫败。
  周思来还试图把共产党中国冷酷无情的生活变得温和一些,允许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讨论,给中国社会注入贝克所说的"毋需用钱买来的优雅生活"。周恩来几乎是独力为此而奋斗的。
  但他的这种努力也失败了。
  在外交上,周恩来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他引导着一个潜在的能力远远大于其现有实力的国家。但是,他从未利用过任何机会为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一点痕迹。 1976年,在周恩来去世后不久,我又见到了他的遗孀。我对邓颖超说,不需要建立一个纪念碑来纪念周恩来,因为历史学家将会把他维护全球战略平衡的所作所 为当作他的遗嘱,以证明他的伟大。当时,我试图概括周思来非凡的经历,说:"人们看不到的东西,往往要比看得到的东西更有意义。"
  在我与周恩来和毛泽东的谈话中,他们两人几乎都提到他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但余下的时间却很少了。他们一再提到年龄问题,使我感觉到:周、毛二人都知道他们的日子不多了。
  他们两人的苦恼可能是共同的;但是,他们的眼界和使命却不相同。
  在他们的最后年月里,这两人也不是向着同一目标前进的。据说,在周恩来的晚年,后来被称为"四人帮"的帮派要迫使周恩来下台,这可能还得到毛泽东的默 许。周恩来预料毛泽东死后可能会出现权力之争,因此,他一声不响地把支持他的政策的人尽可能多地安置到重要的岗位上去。毛泽东的晚年则是在一种预想不到 的、时而倒向政治派别的这一边,时而倒向那一边中度过的,并在这种摇摆的过程中,给中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一段时期里,毛泽东支持温和的讲究实际的 派别;但时过不久,他又变得不耐烦了,联合起极左分子,发动另一场小规模的文化大革命。最后,他把自己也否定了。
  在1976年的几个月内,这两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相继去世了。他们两人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周恩来的政策在身后得到了继承,毛泽东的继承人却竞相抛弃毛泽东主义。
  假如没有毛泽东,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就会缺乏一种神秘感――它不仅吸引了那些征服中国的、狂热的支持者,也鼓舞了世界亿万人民。但是,毛泽东象大多数革命领导人一样,只善于破坏,不善于建设。
  周恩来也能够进行破坏,但他很有才干。他不是光能管理废墟的人,而是能够进行建设,这在革命领导人中是罕见的。
  他既能维护过去留下的最美好的东西,又能为未来建设一个新社会。
  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烧起来;如果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则可能会被烧毁,只剩下一堆灰烬。
  中国革命能否继续生存下去并搞得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糟,最终将取决于中共现行领导人的决策,看他们能否象周恩来那样,更多的是作为中国人行事,而 不是作为共产党人行事。如果他们确实能够这样做,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无需担心北方的苏联、南方的印度、东北方的日本,甚至毋需担心东方的美国。拥有十亿 世界上最有才干的人民和巨大的天然资源的中国,不仅将会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摘录于《领袖们》作者:理直德・尼克松)

周恩来――中国式的革命家(上)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毛泽东、周思来和蒋介石这三个人的历史。在打败了蒋介石军队之后,随着毛泽东对大陆的统治的巩固,中国共产党人实际上把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的对抗描写成上帝和魔鬼之争。毛泽东把自己看作当代的秦始皇--两千年前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
  他发动了一场个人迷信运动,把自己神化了。周思来则长期处于幕后,作为一个忠实的官员,运转着中国的国家机器。在台湾,蒋介石凭借着独裁手腕进行统治。但是,他没有象毛泽东那样过份美化自己,因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创造了经济上的奇迹,并且教导他统治下的人们要光复大陆。
  这三个人中,我认识蒋介石的时间最长。我把蒋介石及其夫人看作朋友;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其他两人则不是。我和蒋介石夫妇有私交。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共同的信仰和道义上的产物。但是,赢得中国大陆战争胜利的是毛泽东和周思来。这两个人中,周恩来更有远见卓识。简言之,他是我所结识的具有非凡天才的人物之一。他洞悉权力斗争的现实,在这方面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如今,这三个人都已去世了。但是,周恩来留下的遗产,在现代中国却逐渐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我1972年访问中国之前七个月,派亨利・基辛格去北京执行一项秘密使命,为安排我的访问进行谈判。基辛格首次秘密访问北京的两天里,花了十六小时以上的时间与周思来进行坦率而又广泛的讨论。他归来时对我说,周思来与戴高乐一样、是他所遇见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外国政治家。
  尽管基辛格象我们一样,有时也采用夸张的手法,但他确实难得夸奖一位他从未见过的人物。我与周思来晤面并会谈了一周之后,才理解基辛格为何如此不寻常地称赞周恩来。
  我在结束1972年的中国之行时,在告别宴会的祝酒词中说道:"我们在这里已经一周了。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一些观察家觉得我被这次戏剧性访问冲昏了头脑,对访问的意义估计过高。不过,我相信历史将会证明:如果不迈出美中关系正常化这一步,目前与苏联的力量均势对我们将是极为不利的。当时,对外交关系这一突破作出了贡献的人物和事件,均已载入了1972年的上海联合公报。其中最值得称赞的人物便是周恩来。
  周思来是一位共产主义革命家,又是一位儒雅的人物;他既是致力于意识形态的人,又是一位精明的现实主义者;既是政治上的斗士,又是最大的调和者。在扮演如此错综复杂的角色的人物中,很少有人能象周思来一样,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应付裕如。而周思来却可以扮演这些角色中的任何一个,或是毫不犹豫地将这些角色揉合在一起。对他来说,这并不是意味着在适当的时机逢场作戏,而是说明这位内心世界十分丰富复杂但又敏锐聪颖的人物具有不同的几个侧面。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他在政治生涯中有着漫长而又丰富的经历。
  共产主义理论家特有的冷酷无情,使他有可能利用每个历史时期的机会,并经受住政治上的挫折和物质上的困难。儒雅之上所具有的个人素质,则赋予他以超人的品德,使他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敬爱的领袖";现实主义者的精明,又使他能够准确地估计国内政治和国际外交风云方面的潜在势力。这位政治斗士的韬晦,使他的政策在他身后还得以延续,并延伸到毛泽东以后的时代;调和者的机智和谦逊,又使他在更大的灾难性人物分裂中国时,能够把这个国家维系在一起。
  这些品质的相互作用,使周思来能够脐身于共产党的最高领导阶层,其时间比列宁、斯大林或毛泽东都要长。
  周思来早期的生活,是一个革命领袖在政治上逐渐成长起来的典范。他出生在上海西北约二百英里的江苏省淮安县。他母亲去世后,他父亲不能养活他,于是,周氏家族把他接过去,由他的几个叔叔共同抚养他。从孩提时代起,周思来就受到中国传统的官僚家庭的正统教育。他和他的一个叔叔及婶婶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沈阳时,又进了一所由基督教传教士开办的小学,一直读到十五岁。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学到了他们从西方带来的"新知识"。
  初等教育结业后,周恩来参加赴美国留学的考试,由于入学考试的成绩不够理想而未能实现。之后,他考入具有反封建传统的天津南开中学就读,又在日本度过了两年时间。在那里,他第一次阅读了卡尔・马克思的著作。1919年,周恩来回到中国,进入南开大学学习。然而,政治鼓动工作对他来说,比学习科目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他由于在组织学失罢课和游行示威方面起了作用,被监禁了四个月。
  1920年,周恩来从监狱中被释放出来时,已经二十二岁了。
  之后,他赴欧洲继续求学,访问过英国、德国,但大部分时间是在法国度过的。作为一个罢工组织者,他的大名远扬,激进的中国留学生也很欢迎他。他虽然参加课堂学习,但政治鼓动工作仍占用他的大量精力。不久,他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助学金。
  1924年,周思来回到中国,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那时正处于国营合作时期。他被任命为黄浦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当时的校长正是年轻的军官蒋介石。周思来给蒋介石以深刻的印象,被留作国民党军队的政委,并派他和几位军官前往上海组织起义,以便武装占领上海。
  1927年,对共产党日益增长的力量感到恐惧的蒋介石占领了上海,立即调转枪口,向他部队中的共产党人开火。周思来幸免于难。在蒋介石军队迫使周的残部进行长征之前,周思来曾组织过几次不成功的城市暴动来反对国民党。在六千英里的长征途中,他成为毛泽东可以信赖的助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和共产党组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周恩来代表毛泽东与蒋介石进行联络。后来,他又作为共产党的首席代表,与国民党进行旨在结束内战的谈判。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之后,周思来任总理、外交部长,有时兼任这两个职务,其时间超过了四分之一世纪。
  我1972年访问中国期间,周恩来无以伦比的品格是我得到的最深刻印象之一。通过多次长时间的正式会谈和非正式交谈,我终于了解了他,并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敬意。"恩来"译成英文是"恩惠降临"之意。这个名字很能概括他的风度和气质。他待人很谦虚,但沉着坚定。他优雅的举止,直率而从容的姿态,都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风度。在个人交往和政治关系中,他都忠实地遵循着中国人古老的信条:决不"伤人情面"。
  周恩来的外貌给人的印象是:仪态亲切,非常直率,镇定自若而又十分热情。双方正式会谈时,他显得机智而谨慎。
  他穿着一套做工精细的灰色中山服,上衣口袋上方别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小徽章,端坐在谈判桌对面,身子稍向前倾,双臂放在桌子上,有时,他双手交叉置于胸前,右臂显得有些瘦弱--这是长征途中一次受伤留下的永久性的纪念。他已是七十三岁的人了,但他那向后梳的头发仅仅略呈灰白,而且有一点弯曲:黝黑的肤色则差不多与地中海人相似,和其他的中国人不大一样。
  在正式的会议上,他轮廓清晰的面部的表情始终比较严峻;在听我讲话时,头总是侧向一边,同时两眼紧盯着我。亨利・基辛格曾经把周思来比作眼镜蛇:静静地蜷伏着,保持着出击的姿势,以便伺机猛扑过去。曾经用来描述查尔斯・帕纳尔这位十九世纪的爱尔兰伟大爱国者的警句,完全可以用到周恩来身上:他是重冰覆盖下的一座火山。
  周恩来懂英语、法语、德语、俄语和日语。所以在他听完翻译前,就已经知道我所说的意思了,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他偶尔还纠正翻译的译文,使之能够更精确地表达他的思想及各种差别细微的词义。他讲话时不用提纲,并且很少带他的助手参加讨论。他讲话很有逻辑,完全使人信服。为了加强话语的份量,他有时还降低声音,或点头以示强调。
  周恩来身材瘦削,似乎显得有些虚弱。然而,他精力之充沛却超过他许多年轻的助手。由于肩负了大量的工作,他工作很长时间,总是起早睡晚,在他担任总理兼外长时尤其如此。
  他经常利用清晨的零星时间会见外国来访看,谈话继续到日出,谈话结束时,精神却仍然星烁如初。
  随着非正式的宴会和观光活动的增加,我们的互相了解加深了;周恩来的姿态也更加开朗,表情更加丰富了。他经常靠在椅背上,用富于表现力的手势来增强谈话效果。当要扩大谈话的范围,或是从中得出一般性结论时,他经常用手在面前一挥;在搁浅的争议有了结果时,他又会把两手放在一起,十指相对。在正式会谈中,他对一些俏皮话暗自发笑;在闲聊时,他又变得十分轻松自如了,有时对善意的玩笑还发出爽朗的笑声。他开怀大笑时,两眼闪射出快乐的光芒,脸上皱纹显露,显示出这是发自于内心的真正的喜悦。
  在国宴上,周思来和我彼此都用茅台祝酒,而不用这种场合中常用的传统饮料香槟酒。茅台是一种烈性酒,用粮食酿成,含酒精高达五十度以上。曾经有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人由于茅台酒喝多了,饭后点香烟时,他爆炸了。在一次宴会上,周思来点燃了一根火柴,放在装有茅台酒的杯子上来证明它的可燃性,这杯酒果然不久就燃光了。
  我们绕着宴会厅与五十多位高级官员碰杯,我注意到周恩来向每个客人祝酒时,只用嘴唇轻轻碰碰杯沿。当我和他回到自己的座位时,都还拿着原来的那杯酒,坐下来休息。谈到酒量,周恩来对我说:在长征途中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一天喝了二十五杯酒,这使我非常惊讶。由于年龄的原因,他的酒量已被限制到二、三怀。我记得曾经读过一段书,说红军在长征途中曾经攻占了生产茅台酒的茅台村,把那里的酒都喝光了。
  周恩来夹夹走江湖卖药的人常有的那种目光,对我说:长征中,茅台酒被看作是包治百病的"万应良药"。
  我们谈话的内容涉及到政治、历史和哲学。所有这些周恩来都很在行,周恩来是一位由学者转变成了造反者的人,但从未失去学者敏锐的头脑和深刻的思想。然而,他的意识形态有时也会影响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使他曲解他读过的历史。例如,在我们的谈话中,他在提到法国革命战争中反抗殖民主义者的军队时,称它为"志愿军"。事实上,在当时的法国军队中,除了象拉法夷特(Lafayette)这样的少数人外,都是受过训练的职业军人,他们为了反对英国军队这一政治目的而战斗。
  周恩来还对我说:林肯发动内战是为了解放奴隶;他之所以获胜,则是因为"人民"支持他。事实上,林肯这位历史上少见的伟人和中国人崇敬的人物之所以进行内战,并非为了解放奴隶,而是为了使南方回到合众国中来。他发表《解放奴隶宣言》是一个明智的策略。但它只是要解放在叛乱的州中的奴隶,而不是解放仍留在合众国中的边远各州的奴隶。林肯坚定不移地反对蓄奴,但他首先考虑的是拯救合众国。
  虽然周恩来是一位具有献身精神的革命家,但他安然居于古老的北京的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平静、优雅地在其中活动,象一位君主时代的圣哲一样。看见他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人,谁也想不到他就是那场专门为了征服世界、改造文明和改变人性的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宫殿里的装饰,是中国过去受人尊重的标志。这些宫殿用豪华的中国风景画和金、银、玉石制成的古代艺术品装饰起来,这里丝毫没有北京街道上四处张贴的宣传标语的痕迹。
  那里的艺术品和装饰品的精美程度,可以与周恩来的品格和他处理国家事务的完美技巧相比美。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所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人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和中国文明的精华的结晶。在谈话中,周恩来仔细地分辨每个词语的不同含义及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在谈判中,他用迁回的办法,避开争议之点;在外交上,他有时善于通过似乎不重要的事情来传递重要的信息。
  周恩来和我所遇到的其他中国领导人都极有兴致地向我提到:乒乓球队的交流为我们两国关系的突破揭开了序幕。他们似乎都很欣赏取得这一外交突破的成就的方法,就象欣赏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一样。例如,毛泽东说过:中国曾经坚持在改善关系前,应该解决所有的主要问题,这确实有点"官僚主义"。他说:"后来,我看你做得对。于是我们就打起乒乓球来了。"
  周恩来也具有另一种罕见的本领:他对琐事非常关注,但没有沉湎于其中而不能自拔。我们在北京的第三天晚上,应邀去观看体育和乒乓球表演。当时天已经下雪,而我们预定第二天要去参观长城。周离开了一会,我以为他是去休息室。
  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亲自去关照人们清扫通往长城路上的积雪。第二天,路上洁净得如同不曾下过雪似的。这个例子是很典型的。
  我还发现,在机场欢迎我们的仪仗队是周恩来亲自挑选的。这些士兵身体健壮、魁梧,穿着整洁。周本人还亲自为乐队挑选了在晚宴上为我们演奏的乐曲。我相信他一定事先研究过我的背景情况,因为他选择的许多曲子都是我所喜欢的,包括在我的就职仪式上演奏过的《美丽的阿美利加》。在结束这次旅行后,国务卿威廉・罗杰斯告诉我:有一次,在他与周恩来会谈之前,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妇女,递给周恩来一份报纸清样请他过目。这是周为第二天报纸编排的头版。
  对于周恩来来说,任何大事都是从注意小事入手这一格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他虽然亲自照料每一棵树,但也能够看到森林。
  周恩来还具有其他中国人的品德--不可动摇的自信心,它来自中国人民享有的几千年的优越的文化传统。然而,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着两种不同的认识。
  一方面,这种认识与过去两个世纪中中国所遭受的民族耻辱所引起的自然的愤懑是结合在一起的,使他们对外交上丧失尊严的现象极其敏感。我有一位名叫哈罗德・李的朋友是牛津大学毕业生,香港居民。他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心理都有超乎寻常的了解。他曾概括地描述过中国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
  1965年,我问他:如果美国政府承认北京政府,共产党中国人会作出什么反应。他的回答是直截了当的,说:"你们要承认'我们'?"接着,他又以怀疑的口气说:"你完全错了。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会承认你们。"1954年,在讨论越南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上发生的一件亭,也足以说明周恩来对中国民族尊严受到藐视时何等的敏感。他当时是中国的代表;国务卿约翰・杜勒斯则是美国的代表。杜勒斯曾经告诉记者说:只是在一种情况下,他与周恩来才会见面,这就是"在我们的汽车相撞的时候"。碰巧在一天上午的会议前夕,杜勒斯与周恩来都提前到达了,而且相遇了,周恩来伸出手来,准备握手,杜勒斯却一摇脑袋,走出房间,使这位中国外长受了侮辱。六年之后,周恩来对他的朋友埃德加・斯诺提起此事,仍然面有温色。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杜勒斯对周恩来的怠慢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朝鲜战场上,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被共产党中国的"志愿军"杀死了;台湾的蒋介石政府不久又将与美国签订一项共同安全条约;大陆中国和苏联还结成了旨在对付美国的军事同盟。但我很清楚,这件事确实伤害了周恩来的感情。因此当我第一次到达北京时,我一走下飞机的舷梯,就特意一边向周走去,一边伸出我的手。我和周握手的照片,成为我访问中国时最值得纪念的留影。
  另一方面,在我们与中国人打交道时,他们的自信心又使他们能够转而进行认真的自省,而不至于对自己的缺点感到不安。在我们的谈话中,周恩来不断地提到有必要了解和克服他们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第一次会见时,他就提到出席会议的双方人员平均年龄的巨大悬殊,说:"我们的领导层中,年纪大的人太多了。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向你们学习。"类似的是,当我们游览北京十三陵时,一个低级官员特意吩咐一些孩子穿上鲜艳的衣服,还教他们在我的一行到达时应该怎样做。
  周恩来对此表示歉意,说:"有人带了一些小孩来这儿,是为了点缀陵墓的风光,造成一种假象。你们的记者向我们指出这一点,我们承认这是不对的。我们不愿意文过饰非,而且已经批评了当事人。"在我们访华的过程中,我情不由己地想起赫鲁晓夫的高谈阔论是多么装腔作势,而中国人的待人接物又是多么平易近人。其实,赫鲁晓夫的吹牛不过是为了掩盖其自卑的心理;周恩来机警的自我批评则是自信心充分发展的明显表现。我知道,这只是如何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但在事实上,这表明中国人对他们的文化和哲学的绝对优势坚信不疑。凭借这一优势,他们总有一天会战胜我们和其他人。
  周恩来的才智和吸引人的魅力,使许多人为之倾倒。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周恩来的这些品格与冷酷的政治活动家的品质是同时并存的。记者弗雷德・厄特利说,周恩来是一位"难于抗拒的……机智的、有魅力的、讲究策略的人"。西奥多・怀特承认,他"对周恩来的品德几乎没有任何怀疑,对周的判断也没有任何疑问"。一位在日本的中国记者说:"应该说,他是我见过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
  另一些人见过这位无情的政治家和并朱为他的魅力所动的人,则把周恩来描绘成另一种类型的形象。五十年代担任过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的沃尔特・罗伯逊曾经对我说,周恩来虽然很有风采,但他曾经亲手杀过人,然后又抽着香烟安然离去了。
  四十年代曾经与周恩来打过交道的一位美国官员对我说:"您把周的姓读成'乔'了。嗯,他对我来说,确实象一位姓'乔'的,丑怪的人。我曾经想过我们应该与他决裂。但忽然之间我又发现,我错了。对他没有用的东西,他是不会承认一是一、二是二的。"
  国民党一位曾经参与谈判的高级官员也对我说过:"最初,我完全相信他是正确的。因此认为谈判双方也许都应有所让步。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开始怀疑这个人了。他虽然可能是真诚的,但他也不会被他的政治偏见完全蒙住眼睛。后来我终于认识到,在他的话里没有丝毫道理。最后,我发现他的一切都是在演戏。他是一位我从未见过的了不起的演员。他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使他的观众也跟着他笑,跟着他哭。但是这些纯粹是在演戏!"
  当然,周恩来这两种不同的形象是互相结合在一起的。他总是根据他的国家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来处理问题。他之所以讨好外交官和新闻记者,几乎也都是为了增进他的国家的利益。
  但是,如果为了这些利益而要求他背弃信守,他可能也会无动于衷地离开同伴。在和我们的关系中,周恩来信守与我们的协议中的条文和精神。然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友谊,相反,他是为了他的国家的利益才与我们建立友谊的。
  在延安就认识周恩来的西奥多・怀特许多年后写道,他过去对周恩来的信任是绝对的。他将周恩来的两种形象联系在一起,概括他说:周恩来"与本世纪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出现的任何一个英明而又无情的人物一样,在行动时果敢而机智,象猫扑老鼠一样。他非常果断,能够凭自己的行动冲出一条道路。
  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位具有高度热情的、和蔼而富有同情心的、彬彬有礼的人。"
  周恩来把儒士的个人品德和列宁主义革命家的冷酷无情结合在一起。因此,他的个性特别适合于他所扮演的政治角色。
  他象台金钢一样--融合在一起的台金比其中的任何一种金属都要坚韧。共产主义制度总是奖励善于施展诡计的人,同时毁灭进行妥协的志士。周恩来的政治天才,在于他能够成功地同时扮演斗士和调解人的角色。
  一位新闻记者曾经问过周恩来: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员,您更多的是中国人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回答:"我更多的是中国人。"当然,周恩来的同事都是中国人,但是他们当中的大部份人首先是共产党人,其次才是中国人。尽管周恩来信仰共产主义,俱使这一信仰极端化并不是他的天性。
  周恩来出身于官僚家庭,这种背景也使他有别于他的同事。这个家庭植根于旧中国的为人处世之道,家族里的成员总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攻读古书,以便进身仕门,保持若干世纪以来在这个帝国的官僚机构中的社会地位。周恩来在青年时代便摒弃了旧社会的哲学信条,但他不可能完全摆脱旧社会在文化上给他留下的影响,他自己也从未想到要摆脱它。在一定程度上,他一直保持着对中国的过去的尊重,即尊重旧社会那些值得保留的东西。
  周恩来不同于大多数中国共产党人,他经常承认对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怀有负疚之心。1941年,国共两党为了重建抗日统一战线而进行谈判。休会期间,周恩来对一小群人讲了话。大家寂静无声,周恩来以动人心弦的话语表达了他的负疚之情。
  他说,他希望打败日本人之后,能够回到他母亲的坟前扫墓,这使在场的中国心埃"抗日战争期间,周的父亲由于走投无路,只好写信向他当时业已出名的儿子要钱。周立即从他微薄的薪水中分出一部份钱,寄给他的父亲。1942年,他的父亲去世了。周按习俗在共产党的报纸上发了一则讣告。我猜想,此举一定会使他的同事感到疑虑,甚至吃惊。
  在我们1972年的历史性会见的若干年之前,周恩来就告诉过一个记者:中美两国之间没有建立正常的关系,这是美国的过错。他说,任何一个美国人到中国来都是会受到欢迎的,但这必须对等。他接着说:"中国有句古话:'来而不往,非礼也'。"他又强调:"这句话是孔子说的,但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对于一位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把孔子的话当作权威加以引证,这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对周恩来而言,这又是完全符合他的性格的。他自小受到的教育,使他具有孔子所说的"君子"或治理国家的上等人所应有的品德――聪明、自尊、文雅、和蔼、果断和坚毅。
  这些品德使周恩来在处理政治关系时大得裨益,也有助于他和竞争者们和平共处达半个世纪之久。一度曾任中国共产党政治局委员的张国焘说,周恩来在党内派别之争中能屈能伸,而且是一个成功的调和者。这主要因为他是一个"圆滑的人","属于处世随和,会交朋友,不走极端,总能适应生存环境这一类人。"
  他具有的这种儒家精神的美德,也使他赢得中国人民对他的永久的爱戴。他是唯一获得了"我们敬爱的领袖"这个称号的社会活动家。群众对他的热爱,在中国的政治上也变成了一股绝无仅有的力量。这在他逝世时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向周恩来的遗体告别的仪式上,江青这个极左分子无礼地拒绝向周恩来的遗体脱帽致敬。当电视转播这一镜头时,一群在电视机旁观看的广州居民喊了起来:"揍死她!"
  在周恩来的追悼会上,周选定的副手邓小平热情洋溢地称赞这位已故总理。这一讲话后来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极左分子在一张大字报里要求毛泽东谴责这个讲话,并说:"这个悼词必须撤消"。毛泽东当时虽然在政治上同情极左分子,但据说他这样回答:"对周恩来的任何攻击,人民都是会反对的。周恩来的悼词不能改。人民不会同意改。"
  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周恩来对一些残酷的事件习以为常。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历史有一种固定的看法。它的拥护者们相信历史最终将导致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他们的任务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由于他们这么看待自己,所以回避了对所有道德问题的考虑。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所犯的罪恶,都认为是难免的,是为了推动历史前进的。
  然而,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当他们之间有了分歧时,问题也跟之而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什么道德可言,也没有什么妥协的余地,有的只是暴力行动。在分歧中,双方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不管哪一方错误,它都是在"阻挡历史前进"。
  罪行大的,往往招致杀身之祸。
  周恩来在政策和政治问题上喜欢运用策略,而不是进行无情的压制。作为一位总理,他推行了广泛的经济改革,有些作对了,很多则是有害的,但都未引起任何社会动乱,不象他的政治对手们――他们以强迫的方式,经常进行过多过急的改革,反而招致社会的动荡。激进派要求在一千年内才能办到的事情在一个礼拜之内就要大功告成。周思来不顾他们的反对,始终如一地推动着循序渐进的现代化计划。
  在中国政治上变幻无常的各种联盟中,周思来不动声色地行使着权力,而且收效颇大。他从未给他的同事们留下想要争得更大权力的印象。以得到毛泽东庇荫的强硬路线分子为核心的帮派形成以后,周思来虽然对这一伙人推行的新政策感到不是味儿,但他仍然能与他的对手们共事。在这种情况下,他韬晦以待,直至这个帮派陷于困境。这时,他的支持与否就变得举足轻重了。到了这个关键时刻,他会立即转而加入奉行更加温和的路线的对立派。
  但是,如果有人将党内斗争升级到采用暴力,周恩来也会跟着干。在宣布美中恢复外交关系后不久发生的一个不幸事件就是例证。当时,曾经担任红军领导人的林彪调集力量反对最高领导一事变得越来越明显了。周恩来和他的同事们竭力制止他。林彪知道事情已经败露、失败已经定局,马上登上飞机,企图逃往国外。在我和周思来的会谈中,他告诉我,林彪的飞机当时向苏联飞去,但在中途失踪了。他补充道,此后再也找不到那架飞机。说完,他一笑了之。
  中国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也许是周思来在当权的岁月里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
  1949年共产党取得胜利以后,毛泽东就一直担心国家的革命精神和活动会逐渐消退,青年人会变得意志消沉。他认为,只有在大动荡中,才能使中国保持它的革命原则。他号召中国青年与旧的制度进行斗争,声称:"我们开始搞革命时,也只不过是二十三岁的小伙子:当时的统治者却是一些上了年纪、又有经验的人。他们比我们学问大,但我们掌握的真理比他们多。"
  在那些年月里,许多青年人由于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和没有钱而备受挫折。他们带着一种复仇的心理,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将成千上百的学校和工厂付之一炬。哲学家林语堂将"革命总是吞噬他们的孩子"这一陈词滥调颠倒过来,评论道:"在中国,是孩子们在吞噬着革命。"
  毛泽东的红卫兵含混不清的使命,就是要摧毁现有的政治秩序和官僚机构。作为总理的周思来正好居于这一机构的顶端。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近五十万红卫兵包围了人民大会堂,实际上把周思来软禁起来。周思来凭着他那种一向镇静沉着的精神,与来包围他的人进行了长达三天两夜的马拉松式谈判,渲泄了他们的不满,平息了他们的火气,使人群终于逐渐散开了。
  基辛格1971年秘密访华归来后,对我说过:周思来在谈到文化革命时,几乎隐藏不住他内心的苦闷。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因为周思来是为了实现建立平等的社会这一远景而斗争的第一代领导人;他也是一位想循序渐进地推行经济现代化的领导人。因此,他一方面赞同文化大革命所要达到的目标,另一方面又深知要在今后数十年内满足人民最基本的需要和国防方面的需求,就必须实现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正象埃德加・斯诺所说,周思来是"一位建设者,而不是一位诗人"。当周恩来看到红卫兵的怒潮摧毁了他精心奠定的现代化基础时,他一定会感到非常的痛苦。
  中国人怀念周恩来,可能是把他看作一位把党和国家拧在一起的伟大的调和者。然而,世界上的人怀念他,则是因为把他看作中国第一流的外交家。他是中国的梅特涅、莫洛托夫和杜勒斯。在谈判中,天生的灵活性、对国际权力斗争原则的熟悉和热切坚定的思想信仰这些品格集于周思来之一身,此外,他对外国情况也十分了解,具有高瞻远瞩的历史洞察力和极其丰富的经验。所有这些,使他成为当代最卓越的外交家。
  在外交事务上,毛泽东给予周思来以相当大的自由和权限。1972年,在我和毛泽东的晤谈中,当涉及到特定的国际问题时,毛就对我说:"这些问题不应在我这里讨论,而是应该和总理会讨论。我和你只讨论哲学上的问题。"因此,我后来和他的谈话虽然涉及到最高级会谈的议程的全部问题,但都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讨论的。最为有趣的是,在我和周思来随后举行的会谈中,周思来总是引用毛泽东的话语,以此作为他在谈判席上所持立场的指导原则。
  中苏分裂和中美建交,是形成当前全球战略平衡的两大外交事件。周思来则是这两个事件的中心人物。导致中苏破裂的论战的起因,归结起来不外是哪个国家在共产主义集团中应居首位这个问题。作为第一个最大的共产主义国家的苏联,1917年起,就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了,它死抱住自己的优越地位不放。中国可能已经成为第二个最大的共产主义国家,但毛泽东和周思来显然不甘心屈居第二位。
  谁居首位的问题,既表现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也表现在一些象征性的问题上。苏联成为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共产主义国家之后,其领导人要求中国在外交上也跟着它的指挥棒转,因为中国需要苏联核保护伞的保护。苏联领导人也把核垄断当成对其他共产主义国家的不大不小的威胁。在共产主义世界里,苏联的核武器既是其盟国的保护罩,又是悬在它们头上的剑。
  因此,中国想要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是不足为奇的。中国人要求苏联给予技术援助,苏联开始时勉强同意了,后来索性撕毁了协议。
  在一些象征性的问题方面,中国领导人认为,在与苏联打交道中,任何不平等的关系都无异于向野蛮人叩头。1957年,在莫斯科的一次会议以后,周思来气愤地抱怨说,赫鲁晓夫也应该学学汉语了,免得谈话老是用俄语进行。赫鲁晓夫辩解道:"可惜汉语实在太难了。"周恩来愤怒地回答:"俄语对我的困难,并不亚于汉语对你的困难。"
  在1961年苏共代表大会上,中苏分歧公开化了。当时赫鲁晓夫企图谴责阿尔巴尼亚,因为阿尔巴尼亚一直顽固地坚持走斯大林的道路,无视克里姆林宫的新路线。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官方观察员,反对赫鲁晓夫这样做。周思来可能已经意识到,如果持独立思想的阿尔巴尼亚今天受到谴责,中国明天也将受到谴责。
  在那次会议中,赫鲁晓夫发动了对斯大林主义的全面谴责,以此回敬周恩来。周恩来却在这个时候向斯大林墓献了花圈,题签上称斯大林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赫鲁晓夫又采取了一个别人都不敢采取的行动――暗中操纵代表大会,通过了一项关于把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陵墓旁边移走的决议。于是周恩来退出了大会会场,中苏两国之间的分裂变得无可挽回了。几年之后,周思来说,"约翰・杜勒斯的阴魂正在克里姆林宫徘徊。"
  由于中苏分裂,到了六十年代末期,中国发现自己已经处于孤立的地位,而且被敌对的强国所包围。我最后决定与北京作出和解的姿态之前,曾经尽量为周恩来设身处地地考虑过:当他环顾四周以后,一定会看清中国真正的和潜在的敌人是谁。
  中国的东北方是日本。它对中国并未构成军事威胁,但日本的经济力量可能在将来成为对中国的可怕的潜在威胁。
  南面是印度。自从中国派遣军队参加了一系列的边境冲突以后,周恩来对印度人只有蔑视而已。然而,他懂得,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个人口最多的大国,有了苏联的支持,它可能会成为一个严重的威胁。
  北边是苏联。它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在三十分钟内突袭并摧毁中国微不足道的核力量。在中苏边境,苏联还驻有全部现代化的四十多个师,比十年前至少增加了三倍。
  太平洋彼岸是美国。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周恩来把美国看成意识形态上的最大死敌。但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也认识到: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所有的邻国中,美国是现在或将来都不想反对中国的唯一国家。更重要的是,美国是唯一有能力制止中国的北方死敌的国家。
  上述格局为中美恢复邦交准备了条件。这并非由于这一方喜欢那一方的哲学,而是为了维持力量的微妙平衡――这对中美双方的利益都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他们。正因为如此,当周恩来获知我们希望重新打开两国关系的信号时,他就象毛泽东在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行动了。
  斯大林令人望而生畏的外交部长维奇斯拉夫・莫洛托夫曾经警告一位美国谈判看说:"如果你认为我们很难对付,那么,你等着对付周恩来吧!"但当我们和周恩来接触后,发现他并不是莫洛托夫所说的那种毫不妥协的谈判者。作为一位忠诚的共产党人,他把我们看作意识形态的敌人:作为一个讲究实际的中国人,他又懂得他需要我们。
  我们的分歧很大。但是我们的共同利益更大。我们的任务是减少分歧,而不是扩大分歧。中国领导人想要摆脱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而使自己受到敌视和包围的处境。我们也看得出来,中国政府急于结束这种"愤怒的孤立"状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通过三角外交将有助于遏制苏联的机会。虽然中美复交是双方共同的利益所在,但我们必须在联合公报中阐明我们的关系,并解决许多技术性的问题。
  在谈判中,我感到要求周思来突然放弃由他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外交立场是不可能的。但我也懂得,他是一位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意识形态的现实主义者。因为他对基辛格说过:"舵手必须顺水行船。"
  当我和周恩来讨论美军留在日本和太平洋地区这一问题时,我知道这是个尤为敏感的问题,并注意到中国人要求美军撤出日本和废除美日共同防务条约。于是我指出,即使我们的政策违背中国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则,但这实际上还是符合中国利益的。在谈到苏联时,我又说:"美国可以从日本水域撤出,但别的国家仍会在那里渔利。"我继续说:日本要么应该寻求同克里姆林宫和解,要么应该重新武装自己。
  我知道,周思来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大概会同意我的分析,但是作为一个理论家,他又不会明确表态。果然,他以一种特有的微妙姿态作出了反应: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转变了话题,对我的看法不作任何评论。但是,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清楚周恩来的沉默正是表示首肯。
  除了共进午餐、晚宴和其它公开活动之外,在面对面的正式会谈中,我与周思来会晤了十五个小时以上。他有四个特点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精力充沛;准备充分;谈判中显示出高超的技巧;在压力下表现得泰然自若。
  他的精力是惊人的。我注意到在一些时间较长的会谈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谈双方的年轻人逐渐感到困倦,翻译也显得语调不清了,但七十三岁的周思来却始终反应敏捷,态度强硬和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他从不离开正在讨论的议题,从不延宕时间影响讨论,也不要求休息。如果在下午的会议上双方对联合声明的措词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他也不会把问题留给他的助手,而是在当天休息的时间里或晚上,亲自与基辛格一起去完成它。第二天早晨,他看起来就好象刚从乡间度过周末归来似的,又以旺盛的精力去解决重大的问题了。巨大的权力和责任感,使他永葆青春。
  他和我见过的其他领袖一样,事先为会谈作了充分准备,只是在碰到高度技术性的细节问题时,才回过头问一下助手。
  基辛格曾经对我说过,周恩来的谈判技巧将会使我感到吃惊。他说对了。我们的会谈既涉及象征性的问题,也涉及实质性的问题。我会见毛泽东之后,和周思来坐下来进行第一轮会谈。就在这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一个象征性问题,十分巧妙地试探我的意图,以便摸清我这次来中国是否放弃了自己过去强烈地坚持的观点。
  周思来说:"下午,您对毛主席说,今天我们终于握起手来了。不过,约翰・杜勒斯可不想这样做。"
  "可是您说过,您不想和杜勒斯握手了。"我回答。
  "未必,"周思来说,"我倒愿意和他握手。
  "那好,我们握手吧!"我说着,把手伸向桌子对面,再次和他握手。
  周恩来对于这个问题似乎很感兴趣。他继续说:"当时,杜勒斯的助手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先生想采取不同的做法,但又不敢打破杜勒斯的戒律。于是,他右手拿着咖啡怀。由于不能用左手握手,所以他只用左手摇摇我的胳臂。"听到这里,在场的人都笑了。周恩来接着又说:"但是,当时我们也不责怪你们,因为当时世界上流行的看法是:社会主义国家铁板一块,西方国家也是铁板一块。现在我们明白了,情况并非如此。"
  我对周恩来的说法表示同意,说:"我们已经冲破了旧的框框。我们根据每个国家的所作所为来看待这个国家,而不是把它与它所属的国际集团混为一谈,由于它们持有同样的哲学观点而把它们说成漆黑一团。我应该坦率地告诉总理阁下,我当时在艾森豪威尔政府里任职。观点和杜勒斯先生相似。但是,从那以后,世界已经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改变。"
  周思来是强硬和不肯让步的,但在弭合中美两国的分歧方面,他又是灵活的。在公报中有关台湾问题的那一段,中美之间的观点相去甚远。我们不愿抛弃台湾,也不能抛弃台湾:周思来则不愿意也不可能放弃对台湾的毫不含糊的主权要求。
  他想利用中美联合公报来肯定中国的这一要求。中美公报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主要应归功于基辛格和周恩来。双方终于达成一项折衷的协议,即双方都用心平气和的词句在公报中阐述各自的立常总是着眼于首要问题的周恩来懂得,中国与美国的新关系与台湾问题相比,显然重要得多了。
  在我们所有的会谈中,周恩来总是镇定自若,与赫鲁晓夫的滑稽可笑和勃列日涅夫的矫揉造作恰成鲜明的对比。他从来不提高讲话的调门,不敲桌子,也不以中止谈判相威胁来迫使对方让步。1976年我重访中国时,特意向周恩来夫人谈到她的丈夫给我最突出的印象:他总是那样坚定不移而又彬彬有礼,他在"手里有牌"的时候,说话的声音反而更加柔和了。
  周的沉着冷静,我认为主要归功于他所受的教育和他的经历,但也反映出他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周恩来从来没觉得有必要象苏联领导人明显地表现出来的那样,在他的助手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大丈夫气概。
  周思来的谈话不象毛泽东的谈话那样丰富多彩,但他在谈到某些问题时,有时也有相当生动的想象力。当我们坐车从机场前往北京市内的宾馆时,他言简意赅地说:"您从大洋波岸伸出手来,和我握手。我们已经二十五年没有联系了。"
  周恩来擅长写诗,有时用诗来表达他的感触。在谈到1972年美国总统竞选时,他希望我能获胜,并提起毛泽东写的一首题为《咏梅》的词,说:"在这首词中,毛主席的意思是说,那些开拓事业的人,不一定都是收获成果的人。百花盛开之时,也是他们行将凋落的日子。"周思来继续说,"这一次您开了头,但您可能看不到它的最后胜利。不过,我们将欢迎您再次来访问。"
  我们在北京的宾馆里举行最后一次长时间的会谈时,周恩来再次引证诗词来说明他的观点。他说:"在您楼上的餐厅里有一幅毛主席手书的《题庐山仙人洞照》,最后一句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您是冒着一定风险来中国的。然而正如诗中所述,在危岩之上,正有着无限优美的风光。"周恩来和毛泽东的诗才,在伟大的领袖们中也是不常见的。最成功的政治,则比优美的散文更富有诗意。
  在中国内战期间,周恩来与国民党人和美国调停者之间的谈判,为共产党取得胜利准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他的拖延战术为红军力量的壮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装出愿意进行妥协的姿态,使蒋介石的美国担保人处于被动的地位。

封基论坛怪现象之我见

最近这里出现了好多关于推荐基金而引起了大家的争论。我觉得既然这种现象存在,就有她存在的理由。但是我想通过我――一个做封基不久的基民的亲身体验,来给刚刚开始做封基的朋友们和封基前辈们说说,这种现象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1、刚刚开始做封基,连什么叫折价率都不知道,更不用说除权折价率和什么广义折价率了,所以把几乎能搜索到的基金网站都加入了收藏夹,恶补基本知识,一段时间后,觉得这些网站都用处不大了,全部删除了,只留下一个中财网。
2、基本知识学完了,该买基金了,但是不会选品种,就开始搜封基论坛,网易的,搜狐,中国基金网,和讯等到处看,最后感觉和讯最专业,就开始在这里学习如何选基,但是价值回归、hw6628和jjx13的帖子,说实话,基本上看不懂。名词太多,数据也看不懂,当时就恨自己数学水平太差。没有办法,就看别人推荐基金,因为自己彻底不会选基金,看到别人推荐基金的帖子很热,觉得应该推荐的基金大家都在买,应该比较保险,就跟着买,最后的结果是:同盛,鸿阳和景宏被套。后来发现在好多论坛和群里还有人在问,我的景宏能解套吗?我的同盛能解套吗?
3、发现此路不通,就开始读机构的基金研究报告,每个月所有能找到的机构基金研究报告都看一遍,但是总共三十多个封基,基本上每个报告推荐的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道理,也曾经按那个上面的买过,但是效果不好。
4、后来又开始加QQ群,最多时二十多个,好多都是在和讯里看到的,就加了,发现里面高手在那里高谈阔论,FANS们都在那里怀着崇敬的心情洗耳恭听,行情好的时候QQ群里气氛热烈,高手一"指点",大家脑子一热,加同盛,全加同盛了。但是过几天,全被套住了,群里秋风扫地,一片萧条。

经过了这些阶段,苦思冥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但是有一天的一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在本地几个商场里做品牌男装,在我们这个地方我的品牌一年四季都是一个折位,9.5折,从来不降价,卖的很好,除非是商场硬性要求配合商场搞活动,打九折。我的一个朋友在外面开了一个店,也做男装,但是他做的是那种中档偏低那种,他的产品标价和我的产品差不多,标700多,他要价打五折,差不多三点折到四折就放了,但是生意不好,他觉得我的为什么折位那么高还卖的出去,他的折位那么低为什么还不好卖。为什么?我说是质量和款式还有品牌的差别。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这个和封基本质上不是一样吗?
  现在除了和讯,我把其他论坛和QQ群全部删除了。因为我发现这些东西害人啊!尤其是QQ群!
  有人说买论坛里推荐的基金被套是活该!是的,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都觉得傻,但是我想这个是必须要交的学费!因为在和讯论坛里好多都是有十年左右投资经验的人,对他们来说,这些都是生活常识,很容易判断真伪,而且他们的筹码成本很低,他们有那个资本和底气发表一些言论。但是我们不行!
  所以,各位新手朋友们,自己加强学习,自己分析,自己判断,独立思考!没有谁会料事如神,股市也不是谁家自己开的,行情的变化是任何人都不能左右的。有人推荐,我们无法阻挡,但是,如果大家都照着这个去买而且赚了钱的话,那么二八定律是不是被我们推翻了?
大道至简!封基没有那么复杂,套用一句话"不知道的金不换,知道后全是扯淡"!

2009年11月6日星期五

市场、公关、广告、销售和品牌的区别

帅哥您在一个派对上遇到了一性感尤物,您走上前去说: "I'm fantastic in bed." -- 这叫直销。
帅哥您和一群朋友在派对上遇到了一性感尤物。您的其中一位朋友走过去,指着您对她说:"He's fantastic in bed." -- 这叫广告。
帅哥您在派对上遇到了一性感尤物。您走过去向她要了电话号码,隔天打电话说:"Hi, I'm fantastic in bed." -- 这叫电话销售。
帅哥您在派对上遇到了一性感尤物。您起身拨正领带,然后走过去,为她斟了一杯酒,说道:"By the way, I'm fantastic in bed." -- 这叫公关。
帅哥您在派对上遇到了一性感尤物。她走过来对你说: "I hear you're fantastic in bed." -- 这叫品牌认知。
帅哥您在派对上遇到了一性感尤物。您与她交谈,成功的让她与您的朋友回家了。-- 这叫销售代表。
您的朋友不能让她满足,于是打电话找你。-- 这叫技术支持。
帅哥您在去派对的路上突然意识到,沿途经过的房子里肯定有性感尤物。于是您爬到中间最高的屋顶上,声嘶力竭大喊: "I'm fantastic in bed!" -- 这叫垃圾邮件。



网易历六年耗亿资打造,3D国韵网游《天下贰》,免费领光盘

哭笑不得

        一年一度的找工作大潮开始了,我也要毕业了,开始找工作,故事就在这个大背景下开始了``````````````````
  昨天去表哥家玩,聊天聊到这个话题,慨叹专业不景气,工作不好找,没有班上。
  小侄子(上小学未遂)一颠一颠的跑过来,天真状对着我说:"小叔,你去做个人流吧"
  正当大家超级无敌莫名其妙的时候,小侄子继续:"刚才收音机里的姐姐说的,今天做人流,明天就上班!!!"




网易历六年耗亿资打造,3D国韵网游《天下贰》,免费领光盘

2009年11月3日星期二

一篇很好的股票投资总结

有许多朋友迫不及待了,希望扬韬早点把赚钱的方法写出来,这样可以省点事,自己也能快速赚钱了。其实,要赚钱并不难,在以后的章节中,扬韬会为小淘设计很多个赚钱的方法,而且是铁定能赚钱的。但是,对投资家来说,股市投资最难的不是赚钱,而是不亏钱啊。如果你能做到百分百不亏损,赚钱不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问题是,谁敢打包票自己一定不会亏钱呢?没有人!
更加让人不放心的是,小淘初入股市,没有任何理论和实践的经验,以至于在股市中最容易做的就是亏损,最难的反倒是赚钱了。为什么投资家赚钱容易不亏损难而散户亏损容易赚钱难呢?
一位朋友的来信这样写道:
扬韬老师:
   我是07年3月迷迷糊糊误入股市的小股民,本来想用10万块钱买辆小车潇洒一回的,却被同事的诱惑买股票去了.运气往往偏袒于新人,大盘6000点的时候市值达到20万.在这期间可能跟大部分人一样除了幻想之外什么都没有学到,接下来的结局也没有什么悬念,市值最低跌到4万.只是现在的市值又回到了20万.今年8月份以来我基本是空仓的.

   从今年开始我买进有色金属股,只是换买黄金和铜业股.除了参考期货之外,基本是按照一些别人都认为过时的指标信号来买卖.相比之下学习指标时很多同事都是我的老师.而我做得比同事们好一点的仅仅是纪律的严格执行,像7.29大跌之前我仅仅是发现自己的铜业股短时间暴涨得太多让我想起2007年的物极必反就提前卖出,还被同事们笑为胆小鬼.大跌之后也忍不住小仓位进行抄底,不过,在8月6号那天我像机器人执行程序那样清了仓.之后买了一辆POLO代替那老掉牙的摩托.账户上还剩下10万,又回到了我入市时的市值.
     自我总结:运气占了比较大的成分,如果原先不是买有色股可能就没有后面的从有色股翻身行情.另外在别人还用熊市思维来快进快出时,我经常看看周线月线,用别人的话就是小心又被大熊吃掉.还有像云铜涨到35时别人都高看到50时,我以别人看不起的指标信号和物极必反的幼稚想法提前出局.用别人的话就是胆小鬼.再有就是10月份的行情,很多人在开盘的第一天冲了进去,我却太看重中长线而不敢进去.用别人的话就是居然能经受得起诱惑...
    以后会怎么样?我不知道.毕竟我还是没有经过什么风浪的新股民.股市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平静.以简单的常识去生活,投资也可能如此.

在信中,这位朋友总结的第一个赚钱原因就是"运气",然后就是"反向思维"。但他对未来没有把握,不知道以后会怎样。其实,如果看一下他的投资经历:从10万到20万再到4万,然后又回到20万。请问,哪个朋友会认为他的方法是有效的呢?
亏损80%啊!这是一个投资家绝对不会出现也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对小淘来说,他的钱甚至没有10万元那么多,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每亏损100元,他都要折算成损失了多少斤大米、多少斤油、多少斤肉、多少个包子或者馒头什么的,他怎么能容许自己一下子亏损80%呢?
在扬韬投资的历史上,也曾见过无数亏损累累的投资者。1994年,一位大户在三个月内亏损500万,如果考虑通胀因素,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5000万了,谁能忍受!2001年后,一位超级大户在股市中损失近20亿元,奋斗终生的所得荡然无存。就算你是亿万富翁,也经不起这样的亏损吧!
每个人都不愿意自己出现投资亏损,但为什么却有无数的投资者不得不面对自己亏损50%甚至80%的痛苦呢?理由也是有千万,但扬韬以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善于总结。由于不善于总结,他们在一个地方摔了一跤,过两天还是会在这个地方同样再摔一次,再过几个月,还会再摔一次……渐渐的,亏损的理由几乎都是相似的。
从人性角度说,每个人都倾向于以为自己很棒,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孱弱之处。每个人都只愿意显示和炫耀自己光辉的一面,而却把黑暗的一面藏起来,并以为它不存在。也正因为如此,股市中的投资者有这样三个共性:
其一,回避心理。如果出现亏损,就不愿意看帐户,不愿意看那个股票,不愿意谈及那个股票,从而导致亏损加码,越来越严重。
其二,推卸责任。有的人还是不错的,出现亏损以后愿意找找原因,但最终大多把亏损的责任推卸出去,比如埋怨政策制定者、埋怨股市制度、埋怨股评家、埋怨上市公司,更有极端的,埋怨美国股市对我们不利。
其三,忘记痛苦。人这种动物的最大特点就是大脑会分泌吗啡太,让人在痛苦的时候感觉到愉悦和快乐,并很快把痛苦忘却。小淘如果初入股市出现亏损,他会在回避、推卸之后,很快忘记那次亏损,转而沉浸在新的赚钱的机会中。这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啊。
有了这三个特性,小淘可能在股市中有进步吗?当然不可能!
所以,如果绝大多数人都是回避、推卸和忘记的,你要赚钱,就必须把这三点收起来,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认真总结、善于总结。
认真总结,就是要对每一次投资,无论是亏损还是盈利,都进行书面的详尽总结,务必找出自己盈亏的原因,找出这一次盈利的"特点",并由此形成一项经验,累积起来。如果能做到认真总结,小淘很快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赚钱的方法总是离不开几个基本点,这就是赚钱之道。同样的,小淘还会发现,自己亏损的道道也就是那么几个,如果把这些道道回避开,就可以做到不亏损。二者结合,就是自己的赚钱方法啦。
善于总结,就是要找对根子,而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赚钱了,为什么呢?要把自己这次投资中的信息搜集、分析研究、形成决策、买进持有、卖出过程一一剖析,看看是在哪个环节让自己赚到了钱。然后,要总结一下赚钱的过程哪个环节还可以再改进,比如买卖的数量、时机、卖出的价格等等,是否有改进的可能呢?再然后,要考虑就此是否可以形成自己的赚钱方法,力求提升到理论层面上去。
当然,最重要的是总结亏损的原因。很多人面对80%的亏损,往往从卖出环节入手,最多总结到买进环节,以为是在这里出了问题,其实不然啊。比如,小淘10元买进一只股票,到8元忍不住卖掉了,随后股价就飙升到15元。小淘总结道:我当时卖的时候,看大盘不行了,以为大盘要跌,它也肯定跟跌,所以就卖了。后来,大盘真的跌了啊,可是我没想到它能涨上去呀!所以,亏损的理由就是:忽视了个股可以与大盘向运行的特点。以后呢,要注意。
请问,这样的总结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往骨子里去找原因,小淘一定会发现,他买那只股票的时候,功课根本就没有做足,他根本就没有预料到大盘会跌,也更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股票可以反向运动。如果再进一步,在信息搜集环节就已经出现问题了!所以,如果以后赚了钱,那纯粹就是运气,是老天开眼。而他亏损,那是命该如此、活该如此的!
善于总结,最根本一点是将总结时刻进行。不可以因为亏损就不敢看帐户、不敢看股票、不愿意与他人提及。自己的钱,自己的股,自己不爱谁来管!无论亏损还是盈利,务必做到天天总结、时时总结,并以这个总结修正自己的早期买卖规划。为此,小淘必须"天天写投资日记",写出自己投资的感悟与得失。这是基本功!
重复一遍:每天抽出时间来学习、每天抽出时间来写投资日记,是小淘的基本功。一天不写总结,水平下降一半,两天不写总结,水平降低到0。三天不写总结,投资就是赚钱靠运气,赔钱靠自己了。
写好的总结不能束之高阁!要时时常温习,把赚钱的方法牢记于心,把亏损之道刻骨铭心。只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又一个亏损的方法被发掘出来,又被回避掉,剩下的,不就全是赚钱之道了?
所以,你说赚钱是不是很容易呢?
如果按照扬韬的要求善于进行总结,那么,不出三年,小淘的水平就会从初学者达到顶级专家的水平,注意啊,是投资赚钱的专家,而皇强淇淦涮傅淖 摇7粗 绻 缓煤米芙幔 退阕?00年股票,也始终是一个散户。
最后一点,你看出来了吗,赚钱的方法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赚钱方法,因为每个人的总结都不会是相同的,由此形成的结果也就是不同的。
那么,你的赚钱方法是什么呢?你愿意写出来发给我吗?如果收到比较多的赚钱方法,扬韬会汇总之后进行点评,并附在第11节后面。期待你的来信!
本期互动:
扬老师你好:
      又看到你在博客中撰写发扬韬略——投资改变人生的文章,真是太好了。从事股市生涯十年,不可谓不用功和努力,可是结果与老师所描绘的相差很多很多,虽然总体资金是增长的,但是似乎离老师的境界相差十万八千里,今年喜得老师签字的《出师》一书,反复研读,收益匪浅,更加上从2007年以来,每天保持阅读老师的博文从来没有停止过,今日给老师写邮件的主题是想请老师开出一张在你博文——善于学习中所提及的世界上知名大投资家的投资历史、经验总结、以及投资市场的简史的书单,我可以找到阻碍我取得进步的原因和逐步取得老师所言的境界而作出不懈的努力。我知道你非常忙,有可能不会回复我的邮件,但是我还是从内心深处非常感谢你,无论是你的投资水平、思维方法、分析细致,以致你的人品、行善、睿智等等,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希望老师你不吝指教弟子,谢谢,晚安!
简要回复:收到许多朋友希望开列一张书单的来信。其实,上一节扬韬已经提过了一些基本原则了。至于具体的书目,还是应该因人而异。不过,如果要从入门开始学起,那大学本科教程的投资学、经济学专著肯定要读透、看懂的。有了这个做基础,可以再学习一下波涛先生的三本书,关于交易系统的。然后,找一本关于波浪理论的书看看。再然后,学习一下巴菲特的投资方法,这一点,在网络上也能搜集到。最后,建议你读一下扬韬的著作《出师》。再坚持把"发扬韬略"系列读懂。就足够了。




看陆川杨幂新片《琴棋书画》,品网易3D国韵网游《天下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