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9日星期日

6月底宏观经济座谈会纪要(三)

李向阳:

尊敬的总理,以及各位领导,我从国际经济的角度,做如下的汇报:
题目如下:《全球经济企稳初现,复苏之路艰难》
我们的基本的判断是,进入了2009年的第二季度以后,全球经济虽然出现了企稳的迹象,但是并不意味着进入了复苏的轨道。这里的"企稳"是指停止下滑,但是并不等于复苏。对于未来的走势,我们跟与六个月钱的判断基本上还坚持。金融市场复苏将在今年的下半年企稳,而实体的企稳将在明年2010年上半年开始。
围绕这个问题我主要汇报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经济企稳的表现
第一个表现是金融市场的企稳表现明显。
我们看到,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房产销售量以及开工率,在过去的两个月已经停止下跌,虽价格有小幅度的下跌,但是幅度在缩小;在股票市场方面,在今年2月份低点出现后,都出现了明显的回升,包括标准普尔指数的市盈率,在过去的一个季度内,从十倍回到了十五倍。在大宗商品的市场上,包括石油在内,从大豆到贵金属,都几乎翻了一番。这是第一企稳指标。
第二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开始回升。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上周发布的报告显示:以美国以及日本的统计为例,美国采购经理人的指数,六月份数值,已从五月份的42.8上升至44.8%;那么日本的五月份工业环比增长了百分之六,这是日本几十年来的按季度计算的供应增长的最高纪录。那么欧元区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四月份的40.7也上升42.4到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高水平。那么,正如总理所言,全球的运费的波罗的海指数也在急剧上升。因为从今年的一月份以来衡量全球航运的费率指标,已经上升了400%
第三个企稳的指标OECD上个月发布的复合先行指标整体已经明显回升。从连续两个月的,最新的五月份还没有出来,无论从整个OECD三十个国家,还是亚洲的五个大国(中,日、韩、印度,印尼),这个符合现行指标都在上升。
这个是汇报的第一个问题,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面:全球经济的企稳趋势明显。
二、经济的复苏面临巨大的危险
第一个指标是制造业的回升,是存货调整的结果,而后续的需求不足仍非常的严重。因为自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的库存一直在调整,这个库存率在第一季度到达底部。由于这种库存的调整,在进入第二季度后,进入的就是库存恢复的过程,进而拉动产出的增加。这种依靠库存调整来拉动的制造业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一步,就是库存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后,需求有没有增长。就现在而言,还看不到有持续性增加的现象。
第二个风险,大宗商品的价格,刚才逃到的迅速反弹,很大程度上,跟投资者对通胀的预期还有美元汇率贬值的预期是连在一起的,它并不完全需求的变化。因为鉴于人们对未来发达国家,尤其是对美国的通胀状的预期,作为一种投资保值的手段,大宗商品成为一种最好的领域。尤其是普遍认为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对于大宗原材料的需求非常强劲。所以,他们认为在这领域做这种预期性的投资风险较小,这就在客观上推动价格上涨。
第三个风险,失业率的连续上升前两天,美最新的失业率统计出来以后,美国的股市连续下跌。实际上美国6月的最新的失业率,还有欧盟的失失业率(5月份)都到达了9.5%;而日本(5月)上升到5.2%,这是过去几十年的最高水平。从经济学上来说,失业率既是经济下滑结果,即为经济增长的滞后指标,但是,它又是未来经济复苏的基础性的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先行的。也就是说:失业率攀升会使人们对未来需求的信心,从而对未来的复苏设置障碍。
第四个是以美国为主的消费者信心出现下滑。如美国Conference Board发布的六月份的消费者信心,也就是美国在四、五两个月恢复的基础上,六月的出现一个大的回调。从上个月54.8下调到49.3,这个幅度是非常大的。从中长期来看,这之所以下跌与私人储蓄率上升有很大关系。在六月份,私人家庭储蓄率已经上升到近7%(6.9%),半年前不到1%。这种幅度上升,标志着人们对未来中期消费信心处于低迷。目前,美国家庭储蓄率的下降,是靠美国赤字增加来支撑这种风险的。
第五个,金融机构去有毒资产过程刚刚起步。更重的是,围绕去有毒资产的具体出路,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远没有达成共识,而这个资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发达国家的投资的有没有动力,这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一点是,发达国家短期内不会改变目前的宽松的财政赤字政策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在中期内内通胀风险极大。因为按照经验,美得通胀只是时间问题。按以往经验,从货币量的注入,到单位产能,这种正相关是三年的滞后性。如果从金融危机2007年开始,美联储、美财政部,大规模的注入大规模的流动性,也该在明年的下半年或者2011年的时候,美国的通胀率会显现出来。
那么,尽美国经政府官员表示会适时退出,这在经济学理论上,有可能存在这个恰当点,但是实际的操作很难。退出过早,意味着复苏的夭折;如果退出过晚就意味着通货膨胀。那么更重要的就是说,他们现在谈的就是,在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这两个恶魔之间,他们更愿意选择选择通货膨胀。因为对美国政府来说,一个说不出的收益就是通货膨胀在中期有利于美国转嫁积累了30万亿的对外债务。
第三点谈一下我们经济面临的风险以及相关的一点建议。第一个就是全球贸易萎缩、贸易保护的风险在加大。尤其是围绕着环境保护的贸易保护主义现象可能会越来越严重。这几天美国在提出碳关税问题实际上是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那么在中长期内呢,全球的多边贸易规则可能会出现,在这场金融危机初步企稳以后,或者说多哈回合重新启动,但是在制定多边贸易规则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都打着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旗号,但是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最后的立场有很大差异。发达国家可能今后更多地以环境保护的名义、这一类的名义来做新领域的贸易自由活动,而发展中国家更多地是在传统意义上的市场开发、市场准入自由化。虽然都打着自由化的名义来推进贸易自由化,但规则的制定和难度不一样,会加大。
第二个,国际上要求我国为全球经济再平衡做出贡献的压力在不断加大。尤其是金融危机下滑的这种经济下滑企稳之后,在多边甚至中美双边的场合可能越来越多的重心会放在要求做这点上。那么围绕再平衡,最终就是前面几位谈到的储蓄跟消费结构问题。而这个呢,从现在来看,本身中国是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一部分,那么东亚的其他国家,韩国、日本,包括我们的台湾,实际上都在观望,他们都没有做好扩大国内消费出口导向型模式的准备,他们都指望中国来调整,只要中国能成功调整,东亚的国际生产网络就能持续下去,他们实施多年的出口导向型模式就能持续。这里就涉及到中长期的东亚区域合作问题。如果美国的总需求萎缩是中长期趋势,那么在东亚合作中可能竞争最重要的资源可能不再是技术也不再是资金,更重要的是谁能为这个地区提供足够的市场。那么如果我们在中长期内实现了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不仅对我们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们确立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点是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的压力跟通货贬值的压力加大,对我们的外汇储备和增值风险提高,这点刚才都已经谈过了,我就不再说了。
第四点,伴随全球经济的企稳,发达国家会把国际合作的重点从抑制国际金融危机转向温室气体排放规则的制定。这方面可能有多重因素,一个是全球都在为《京都议定书》第二阶段制定规则,这是全球的共识。更重要的是美国的立场在第二阶段可能要发生变化。再一个因素是奥巴马政府提出发展清洁能源,必须要在温室气体排放规则上有实质性的举动。因为现在发展清洁能源一个基本的障碍就是,清洁能源跟传统能源、化学能源相比,成本太高。那么依靠技术进步来发展清洁能源,速度太慢。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化石能源的成本。如何提高,就是制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规则。这就像90年代美国为发展信息产业,在当时新成立的WTO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新加坡会议上,推进信息产业的全球贸易自由化。实际上美国现在推进这个温室气体排放规则,跟他发展新能源可能是紧密相关的。
最后一点就是,我们需要关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这也是跟刚才美国提出发展清洁能源作为摆脱这一轮金融危机的出路,也是下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繁荣的支撑,跟这个有关。说起来这是个大家都接触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注。因为即使大方向全球都认可,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路径上,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说,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究竟是在传统化石能源上降低它的污染率,比如美国有一种方案,就是说煤炭的消耗里头把碳给收集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发展清洁能源。再一个是发展比如生物能源。在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这种差别呢?因为产业路径的差异,如果出现判断失误,会出现很大的负面影响。在80年代后期的时候,当时发达国家都认可,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方向是信息产业。但是对于信息产业的路径,美国跟日本分歧很大。日本人就认为,未来的信息产业是大型计算机。所以当时日本的通产省和日本的大型公司对第五代计算机投入了大笔资金。而美国当时认为,未来信息产业就是计算机的小型化。结果证明,信息产业的路径按照美国的路径走,所以日本在后来的整个信息产业的10年繁荣中始终处于落后。所以即使我们认定未来可能全球产业结构的重点是清洁能源,但是对于它的路径,对于它的发展途径还应该给予高度关注。这不仅对我们承接全球产业的转变,而且对我们参与全球产业的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徐刚:

今天上午我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几乎每位都谈到了资本市场和资产价格。因为我是中信证券负责研究业务的,每天从事的工作就是为我们的机构投资者,基金公司,保险公司,2fi(02:38:33)提供研究服务。所以我也从一个证券研究的角度来谈谈我们对股票市场和股票市场投资者对宏观经济的认识。
那么目前中国股市已经运行到3000点的位置,很多人都认为从绝对点位上已经很高了。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也不是一天达到的。今年上半年中国股市走过了三个阶段,伴随着金融危机和经济复苏。在3月初之前呢,应该是金融危机过度恐慌后的技术反弹。所有人都认为是一个反弹。所以当时股市是从低点运行到2400又掉回2000点。从3月到5月底6月初是第二个阶段。从2000年运行到2600点。这个是经济复苏的猜想阶段。几乎所有投资者都对未来的复苏将信将疑。主流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会二次探底,股市的高点在上半年,下半年就得跌下去。那么第三个阶段,真正的拉升是在这个阶段,从6月初开始。所有境内外主流的金融机构大幅调高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保八成为共识。这个阶段是经济复苏的共识阶段。所有的机构投资者都认为中国的经济必然复苏,大量的踏空资金纷纷进场,一改过去两个阶段都是由中小股票推动的行情,6月份以后全部是大股票,金融、地产、煤炭、石油、石化,钢铁最近也在起,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心大幅增强。这是今年上半年的三个阶段。
未来呢,我们判断,今年下半年可能是两个阶段。在8月份之前会延续6月份的阶段,就是经济复苏的共识阶段,更多的金融公司对经济的复苏达成共识,更多的资金进场,追逐中国的资产。所谓中国资产,就是中国的银行股、中国的地产股、中国的石油石化钢铁这些大的资产,进一步推高他们的股指。8月份之后呢,我们估计,经济的复苏从上游转移到中游。我们的很多中游产业的利润开始由负变正,股市可能进入业绩推动的稳定运行阶段。未来是这么个初步的判断。但是股市没有人说得准。
目前的情况是这样,关于市场的价格水平到底是高还是不高。不能看绝对点位,还是要看估值,看市盈率。我们现在沪深300指数的动态市盈率是23倍,昨天算的。美国标准普尔指数和香港H股指数的同样的动态市盈率是17倍。你刚刚说的15倍可能是去年的。那么由于全球投资者和中国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普遍提高,所以我们的市场估值水平比海外高,是一种合理状态。那么虽然当前市场短期有上升过快的隐忧,但市场自身有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总体风险我们认为不大。涨高了它会跌下来,它有个内部调节机制。市场中的主流机构投资者对经济最大的担忧是两个,一个是出现超预期的通货膨胀,一个是出现货币政策的大幅调整。今天上午有专家谈到了股市上涨与通胀预期,实际上我是不同意这个观点的。现在实际上是大家看到的,在未来2年左右是没有明确的通胀,是低通胀高增长,企业利润高速增长,所以才大量进入股市。我们机构投资者最担心的是出现高通胀,如果出现高通胀,股市就会回落。因为出现高通胀就意味着货币政策要转向。所以说目前出现恶性通胀和货币政策大幅调整的概率很低。所以下半年可能还是股市运行比较宽松的环境。这是市场估值水平。
那么从股市看,从股市投资者看,中国经济很明确的一个结论,从股市看,复苏已成定局。那么目前的主要金融机构对中国GDP的预测普遍是在7.0到8.5之间,平均数8.0。对CPI的预测在负的1.0到0.2之间,平均为负的0.5。这个GDP的数据是从年初不断地上调上来,年初最初的预测,我记得最低的是摩根斯坦利的王庆,可能只有5.5,他跟我打电话说,我怎么也算不出你们能有8。现在也调到8了。
那么现在市场对逐季宏观GDP的预测是这样的,6、7、8、9,就是一季度6,二季度7,三季度8,四季度9。但是最近几天市场流传二季度的GDP可能超出预期,可能在7.8左右。如果二季度达到7.8,三、四季度的GDP预期将会大幅上调。我们估计三季度会调到8.9,四季度会调到9.9。微观经济的情况,我们覆盖了400多家上市公司,我们研究的逐季的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情况是,一季度,负19%,二季度,负8%,三季度,转正,正的17%,四季度,大幅增长,因为基数的原因,164%。因为去年基数极低。也就是说从三季度开始经济复苏的效果开始传导到微观层面,中游产业的利润,如钢铁、机械、水泥、化工等行业的利润,将会由负转正。今年全年的上市公司利润同比增长,市场一致的预期是17%,明年是20%。
作为市场人士,我们现在思考的问题和担忧的问题是,在未来一段时间,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只是预期形成,但是资产价格大幅增长。在国内,货币政策短期无法转向,在国外,由于美国无法产生新的主导产业,大量欧美资金涌向大宗商品和新兴市场。据我们最新的对欧美主流资金的了解,他们正在制造一场继网络股市场泡沫之后的新兴市场泡沫,要把这一波泡沫炒透。因此国内外环境导致我们经济没有复苏的情况下资产价格又高涨,这种情况怎么办。市场我们也很担心。我们的观点是,这个泡沫可能无法控制,那么我们应该把它引导到有利于中国经济复苏的方面上去,作用于中国经济的复苏。但今年上半年的情况不是这样。今年上半年银行信贷7万亿,同比增长百分之近二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复苏。各类股票市场的融资只有1000个亿,同比下降50%。1000个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银行。比如我们中信银行,上半年扣掉票据融资以后的贷款额。但实际上中国经济对直接融资的需求很强烈。目前我们整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负债率是60%,补充资本金的需求很大。最典型的比如说银行,7万亿的贷款发出去,很多银行都有补充资本金的需求。补充不了资本金,它进一步放贷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一直想说的一个观点是,金融资产的定价不是供求关系定价,不是说你多扔一点股票到市场中它的价格就会掉下来。是一个风险的定价。比如现在风险承受强,市场预期好的时候,你多发一点股票,实际上更有利于市场繁荣。所以我们认为不应该有这种担忧,就是发更多的产品对市场会造成抑制。实际上从居民来讲,从投资者来讲,需要更多的产品。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建议,很微观的建议,在未来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更多地向市场供应新的股票、新的债券、新的基金,创造更多新的原来既定的金融产品,从而做大和丰富我们的资本市场。那么现在从国家战略上,无论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是科技创新,都是离不开资本市场的。不应该因为美国的金融危机限制我们资本市场的发展。这是我们对未来宏观经济的建议,实际上也是比较微观的建议。我们也希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够更多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复苏,为中国经济的复苏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

温总理半年来的想法:
首先,我觉得我们对形势的认识还是要冷静观察。对国内、国际形势要做周密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判断,也才能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兴利与除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这是我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跟大家分析基本差不多。我们对当前形势的基本估计。说多了可以说好多,但我就说两句。第一呢,中国经济经过一年的努力,将近一年的努力,已经开始出现企稳回升。但是这种企稳回升的态势还是不稳定和不牢固的。刚才我已经讲了,有我们自身结构的问题,我们经济长期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有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势的影响。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我认为中国目前我们研究半年形势的时候,我以为处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我在调研的时候谈过我的看法。至于关键在什么地方,关键在三个地方。第一就是要稳定企稳回升的基础,刚才说基础不牢。第二就是要积极妥善应对面临的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第三我们还得做长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准备。

第四,这个非常重要,我看大家意见也基本一致。从目前总的形势分析和判断看,我们还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一揽子计划还没落实,很多细节刚刚出来,需要全面实施。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总的方针和政策不能改变。因为那样就可能出现反复、倒退甚至造成损失。

第五个观点,我们去年中央经济会议和今年人代会议都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个提法在今天,年中这个阶段,仍然应该明确和予以坚持。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和任务,有这么6点我们需要做好。第一项是推进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内容很多,大家讲了,内容很多。

我想讲的,目前最紧迫的,是两大任务。第一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因为经济发展只有实现最终消费它才是可持续的。第二点是要下决心淘汰落后产业。因为国内外的经济上出现的矛盾集中表现在我们某些行业、领域产能过剩。就是钢铁已经是6亿7的生产能力,实际上今年宽大的话也就5亿多,按正常需要4亿多就可以了。钢铁、有色都表现出产能过剩的问题。要下决心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来淘汰落后产能,用市场的办法。这是我讲的第一项任务。我为什么要讲结构调整,要深入讲结构与发展的关系呢?有人把它对立起来,说搞结构调整势必影响发展,或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不能搞结构调整。我认为这两者短期看、局部看可能会有矛盾,从长期看,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行不悖的。我最近在报上用了两句话,经济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动力和保障,而结构调整又是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二项任务是在经济发展中进一步促进城乡统筹和地区协调。大家如果分析一下今年应对金融危机分省数据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积极的变化,就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要快一些。这也是我们国家回旋余地大的一个有利条件。消费增长农村超过城市。当然还有巩固的问题。这也是个好的现象。我们可以借这机会大力推进城乡统筹。

第三,就是我们要加大科技支撑的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都在关注这个问题,比如说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生物制药这些新兴产业。这必须有坚实的科技支撑做保障,但也不能一哄而起。我在调查中了解到,比如太阳能发电,那是新能源,但太阳能发电一哄而起的话,光是硅的提取技术没解决的话,那就是把新能源输出到国外,而把污染和能耗留给国内。我可能不太了解。我刚参观完和谐号,才知道山西的一个军工厂还有一个什么厂,也在上动车组。我就说,像动车组随着铁路的建设是需要,但它也有一定的容量。所以也不可造成新的过剩,还得依照市场需求,以坚实的科技作为支撑。

第四点,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和完善社会保障。如果说我们应对危机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是把改善民生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困难的养老保险,把它加快进行。这直接联系到扩大内需,也就是消费需求。

第五点,就是要推进改革开放。所有这些都必须依靠改革,改变体制和机制。开放,我们还要始终坚持,包括引进外资、对外贸易,都要注意水平和质量。也包括走出去。

第六点是,我们要提高消费,其实遇到两个问题。中国的消费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一是国民收入分配必须进行改革。国民收入分配改革更多地向民生倾斜。正确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第二就是就业。我回过头来讲一句,我为什么强调政策千万不敢松动,不进则退啊。一个十三亿的大国经过半年、一年的努力经济刚刚企稳回升,我们应该说比较好地规避了大的萧条在中国出现的现象。这样一个大国,还在发展之中,人口又多,如果出现大批的工厂倒闭、人员失业,不仅经济上问题难以设想,政治和稳定也会出现问题。同志们非常关心的消费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你们了解一下家电下乡,就站在那柜台口,是农民买的,但都是家里有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农民买的。农民买不起啊。农村的就业经过半年的努力保持在去年8月的96%,如果你说小一点,农民的就业率在金融危机前不恢复到90%,我们现在的城乡不会这么稳定。所以就业问题不解决,工厂经营谁也看得出来问题。为什么说我们既要发展先进产业,同时在中国这个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不可丢啊。所以我们下很大的力量来支撑纺织企业,因为它有三千万职工,带着近一亿家庭。所以这就是中国的现状。

最后我讲一下扩大消费要解决两大问题,一个就业问题,一个分配问题。分配问题我就不再说了。还有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必须为民营资本的进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打破垄断和限制,这也是我们进一步改革、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方面我们统称中小企业,其实大量是民营企业。我想的大概就是这么些要点。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