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日星期二

曹汝霖为慈禧讲立宪

在"五四运动"中,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早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她本人对此却耿耿于怀,为自己所蒙受的不白之冤而申辩。他以90高龄完成的《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一书,为我们了解这个人物乃至观察五四运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书中关于曹汝霖应召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讲立宪一节耐人寻味,兹摘录如下:

1907年,清廷下谕要求各省督抚保举人才以强国兴邦。当时全国被保举的差不多有三十人,慈禧和光绪每天在颐和园接见两人。年仅30岁的曹汝霖曾为时任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讲述过东三省问题,深得徐的赏识。徐世昌遂以"学识兼优,才堪大用"鼎力保举,历经七次,终获召见。

在曹汝霖应召进颐和园前一天,他的老上司袁世凯亲自召见他,耳提面命,告知以宫廷礼仪,以免失态。一见面,袁世凯就对诉曹汝霖说:"你明日初次召见,故特招你来将应注意的仪注告你,这种过节,不可不知,以免失仪。"袁世凯将怎样进殿、怎样跪对等等应注意的事,一一告知。此外,袁还派人准备了一副琉璃厂的护膝相送,以免久跪麻痹而起立不便。袁世凯对曹汝霖的呵护和关爱,令人感动。

觐见时,曹汝霖正是按照袁世凯的指点行事的:"进殿后,殿内漆黑,稍闭眼,才见偌大殿座,只有两支大蜡烛在御案上,御案下斜列拜垫一排,是为军机垫,遂在军机垫下面跪下,脱帽花翎向上,不叩头,静听问话,这都是项城告我的。"

  

曹汝霖在《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中详细记录了君臣对答的情形:

太后正坐,皇帝坐左侧,先由皇帝问,你在外务部当差几年?

对:臣由商部调外务部当差,才不到一年。

太后即将绿头签(绿头签上写明年岁籍贯出身现官,召见时先递)展阅,阅后即问,你是留学日本的,学的那一门?

对:学的是法律政治科。

问:日本立宪是那一年立的。

对:日本于明治十四年颁布立宪,到明治二十三年,才开国会。

问:日本的宪法是什么宗旨?

对:他们先派伊藤博文带了随员到欧洲各国考察宪法,因德国宪法,君权比较重,故日本宪法的宗旨,是取法德国的。

问:日本国会的议员,怎样选举的?

对:他们国会分上下两议院,上议院又名贵族院,议员是按照定额,由日皇于贵族中有功于国的,及硕学通儒,大实业家中钦派的。下议院是按照各省定额,由各省人民投票选举,以得票最多的当选。

问:听说他们国会里有党派时常有吵闹的事?

对:是的,因为政党政见不同,故议起事来意见不能一致。

问:他们党派那一党为大?

对:那时有政友会,是由伊藤博文领导的,又有进步党,由大隈重信领导的。政友会议员人数较多,在开会时,因政见不同,时有争辩,但临到大事,朝议定后,两党即团结起来,没有争论了。臣在日本时,适逢对俄开战问题,争得很厉害,后来开御前会议,日皇决定宣战,两党即一致主战,团结起来了。

太后听了,将手轻轻的在御案上一拍,叹了一口气说:唉!咱们中国即坏在不能团结!

在中国,民众如一盘散沙,地方各自为政的恶习,由来已久,积重难返,慈禧太后对国民的劣根性可谓洞若观火。如果国会里各派再占山为王,各霸一方,把民间的闹剧上演到朝廷,无异于给岌岌可危的政局雪上加霜,慈禧的担忧不无道理。且看曹汝霖为慈禧开的药方:宪法!

对:以臣愚见,若是有了宪法,开了国会,即能团结。

太后听了很诧异的神气,高声问道:怎么着!有了宪法国会,即可团结吗?

对:臣以为团结要有一个中心,立了宪,上下都应照宪法行事,这就是立法的中心。开了国会,人民有选举权,选出的议员,都是有才能为人民所信服的人,这就是领导的中心。政府总理,或由钦派,或由国会选出再钦命,都规定在宪法,总理大臣有一切行政权柄,即为行政的中心。可是总理大臣,不能做违背宪法的事,若有违宪之事,国会即可弹劾,朝廷即可罢免,另举总理。若是国会与政府的行策,不能相容,政府亦可奏请解散,另行选举。所以这个办法,各国都通行,政府与国会,互相为用,只要总理得人,能得国会拥护,国会是人民代表,政府与国会和衷共济,上下即能团结一致。臣故以为立了宪,开了国会,为团结的中心,一切行政,都可顺利进行了。

太后听了,若有所思,半顷不语。

慈禧太后在沉思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和曹汝霖的问答间,她似乎悟到了拯救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的锦囊妙计。我们也知道,一次短暂的谈话,并不能从根本上破解困扰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难题,但历史留给慈禧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光绪皇帝自始至终只说了两句话,一直正襟危坐,静静地听他的讲述,没有丝毫的疲倦。至于慈禧太后,曹汝霖则记述"仰窥太后,目光炯炯,声音不高不低,对于奏对,不厌求详,一再下询,想见她对于立宪,似感兴趣,更可见她思想并不顽固,可惜平时没有人以各国新政灌输上陈。"

在曹汝霖的笔下,被贴上"封建、顽固、守旧"脸谱的慈禧并不是那样面目狰狞,十恶不赦。她好学慎思,创新求变的精神,让我们透过沉沉宫墙,重重帷幕,依稀感受到了一点现代的清新气息。


立宪这根稻草最终没有、也不可能挽救大清王朝的厄运。宪政不是虚浮华丽的摆设,不是隔靴搔痒的应景,更不是山鸡舞镜的陶醉,而是振聋发聩的启蒙,是气势磅礴的崛起,是鼎新革故的巨变。不摒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帝王思想,就不可能走向海阔天空的宪政盛世!

或许,回归真实的历史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曹汝霖为推动中国宪政所做的努力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没有评论: